杜祥琬院士:用節能燈每年可節省出一個三峽
2月24日上午10:00,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院士做客首都科學講堂,做題為《對我國能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考》的科普講座。以下為講座實錄: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院士做客首都科學講堂為公眾講解中國能源、環境等相關問題 杜祥琬院士做客首都科學講堂 精彩語錄: ?各國的經濟發展都是倒U型,剛開始是又窮又干凈,到最后是又富又干凈。發達國家都走了一條倒U型的發展路徑,我們中國也這樣走嗎?我們要走新興工業化的道路。經濟在發展,污染不提高。所以我們要不走倒U型的老路,而要走新興化的道路。 ?每年全國的照明大約三千億度電,如果都改用節能燈,可以節約一千億度電,長江三峽每年是800億度,就是我們能節約一個三峽還要多,所以為什么節能叫做綠色能源呢,它本來就是能源啊,我們把它浪費掉了,現在我們通過節約減回來,一千億度電難道不是能源嗎。 ?中國的能源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是有路可走的,但是走好這條路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一個十幾......閱讀全文
杜祥琬院士:未雨綢繆談核能
發展核能有助于優化能源結構 目前我國能源結構處在以化石能源為主(占90%以上)的階段。如果以非化石能源所占比例超過10%作為進入多元結構的標志,則我國可能在2015年前后進入能源多元結構階段。 在這個階段初期的幾十年中,化石能源仍將占大頭,但煤炭和石油年消耗的總和占比將逐步下降。這個
杜祥琬院士:再說霾污染及其破解
首先讓數據說明問題。關于PM2.5的成分和來源,雖然各研究組發表的結果有些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是最重要的:源于煤炭和石油燃燒的顆粒物(包括一次和二次顆粒物)占PM2.5總量的2/3以上。這個宏觀的結論很清楚,很重要。明確了這一點,就抓住了霾污染的源頭和大頭。 問題的嚴峻性到了什么程度呢?請
杜祥琬:警惕能源消費“準美國模式”
重重霧霾、沙塵漫天、死豬投江……似乎一夜之間,中國的環境問題如同井噴一般噴薄而出,泛濫各地。 面對經濟快速發展下所暴露出的種種環境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專訪時指出,必須要先從思想上弄清楚什么是科學發展,才能指揮行動真正到位。 避開“先污染后治理” 伴
杜祥琬院士:中國要走低碳發展之路
今年兩會值得關注的話題很多,我最關注的問題是我們國家轉變發展方式和選擇發展路徑的問題。這不僅關系到整個國家的未來,還關系到千家萬戶百姓的福祉。 30多年前,我們認識到,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不能只要發展,還要選擇好發展方式和發展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深刻指
杜祥琬院士:高碳發展不是必由之路
我國政府6月30日發布了《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這一文件,闡明了中國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目標與相應的政策措施,這不僅將積極推動國際氣候談判,促進合理的國際氣候制度的建立,也將有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低碳轉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快速增
杜祥琬院士:中國的核電不是多而是少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核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杜祥琬上周五(19日)在北京洪堡論壇接受央廣網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核電不是多而是少,目前只占全國電力的2%。 杜祥琬指出我國目前有19個核反應堆,才占了全國電力的2%,我國核電不是多而是少。對于大家都
杜祥琬:2050年我國將完成能源體系變革
在11月18日舉行的首屆中國工程院·國家能源局能源論壇開幕式上,本屆大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透露,依據中國工程院“中國能源中長期發展戰略”咨詢研究課題組的成果,在實施科學、綠色、低碳能源戰略的前提下,到2050年我國將基本完成能源體系的變革,實現能源供需模式的科學平衡。屆時,能源結構
杜祥琬院士談治霾:10年應該見成效
“近幾年來,中國很多城市地區遭遇灰霾天氣,更多的人關心的是治霾速度和力度能否更快更見效。有關人士提出治霾最快需要15—20年,對此您如何看?”初春,科技日報記者在中國工程院專訪現任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杜祥琬院士時問道。 “治霾是必須的,肯定需要時間,但太
杜祥琬院士:開啟全球綠色低碳發展新階段
杜祥琬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 新型發展的核心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這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正是中國積極而務實地應對氣候變化的根本動力。 《巴黎協定》高級別簽署儀式將于4月22日舉行。195個國家一致通過的《巴黎協定》是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的里程碑和新起點。在各國的發展議程中,應對氣候
徐匡迪杜祥琬當選俄聯邦工程院外籍院士
10月15日,記者從中國工程院獲悉,俄聯邦工程科學院古利亞耶夫院長日前在莫斯科代表該院,向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副院長杜祥琬頒發了俄聯邦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證書和徽章。?古利亞耶夫指出,鑒于中國工程院兩位教授在各自學術領域所作出的杰出貢獻,以及在中俄科技合作與交流中的突出作用,俄聯邦工程科學院在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