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雌雄行為差異的神經機制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課題組首次通過光遺傳手段在不同性別的小鼠中同時誘導出雄性求偶行為和母性行為,同時通過多種方法證明內側視前區表達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 α,Esr1)的神經元在介導雌雄行為差異中起關鍵作用。今天,相關研究論文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雜志。 在有性繁衍的物種中,雌雄個體在求偶行為和后代照看行為中表現出不同。這些雌雄行為差異在人類和非人靈長類中可能由社會因素決定,而在其他物種中則更多反映了神經系統的性別分化和雌雄神經系統的功能不同。內側視前區(mPOA)位于大腦的底部,下丘腦的前端,在包括人在內的很多物種中都存在顯著的雌雄差異,在細胞數目、基因表達以及神經聯結等多方面雌雄不同,因此內側視前區一直以來被認為是調控雌雄行為差異的重要腦區。然而,對于內側視前區的研究長期以來停留在描述性或者損傷性實驗上,缺乏精確的功能學層面的研究,因......閱讀全文
科學家揭示雌雄行為差異的神經機制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課題組首次通過光遺傳手段在不同性別的小鼠中同時誘導出雄性求偶行為和母性行為,同時通過多種方法證明內側視前區表達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 α,Esr1)的神經元在介導雌雄行為差異中起關鍵作用。今天
科學家揭示雌雄行為差異的神經機制
科學網1月18日上海訊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課題組首次通過光遺傳手段在不同性別的小鼠中同時誘導出雄性求偶行為和母性行為,同時通過多種方法證明內側視前區表達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 α,Esr1)的神經元在介導雌雄行
Nature:科學家闡明雌雄線蟲大腦發育初期的差異機制
線蟲可能不是來自火星或金星,但其大腦中卻有可以促進雄性和雌性表現不同的性別特異性回路,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線蟲神經系統中這種性二型現象產生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由美國國家神經性疾病和卒中研究所提供資助。 研究者Coryse S
研究發現光偏好行為神經環路機制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杜久林研究組發現,通過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和隆凸丘腦組成的非對稱性視覺通路,左邊背側韁核介導了斑馬魚的光偏好行為。該研究揭示了韁核介導光偏好行為的新功能,并首次在脊椎動物中發現了光偏好行為的神經環路機制。相關成果2月9日在線發表于《神經元》。 杜久林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光偏
上海生科院揭示動物防御行為的神經機制
7月20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王佐仁研究組在《神經科學雜志》發表了題為《導水管周圍灰質神經活動在不同類型的防御行為中的作用》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道了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腦區periaqueductal gray (PAG)參與動物防御行為的神經機制。 防御行為,比如逃跑、
動物所等揭示小鼠行為和神經基因的馴化機制
實驗小鼠是生物學和醫學研究中最常用的哺乳動物模型之一,由野生小家鼠長期馴化而來。實驗小鼠和野生小家鼠在體型、生理及行為方面存在很大差異。特別是,實驗室馴化下小鼠攻擊行為減弱、溫順行為增強。已知實驗小鼠的基因組來自Mus musculus domesticus (M. m. domesticus)
動物所等揭示小鼠行為和神經基因的馴化機制
實驗小鼠是生物學和醫學研究中最常用的哺乳動物模型之一,由野生小家鼠長期馴化而來。實驗小鼠和野生小家鼠在體型、生理及行為方面存在很大差異。特別是,實驗室馴化下小鼠攻擊行為減弱、溫順行為增強。已知實驗小鼠的基因組來自Mus musculus domesticus (M. m. domesticus)
研究揭示胚胎神經發生與成體神經發生差異性調控新機制
神經發生是神經干細胞增殖分化產生新生神經元的過程,對哺乳動物大腦的正確發育及功能連接建成至關重要。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室管膜區域的神經上皮細胞通過對稱分裂擴增祖細胞庫,當神經上皮增厚至假復層室壁時,神經上皮細胞轉化為放射狀膠質細胞,即胚胎神經干細胞(eNSCs),后者直接產生神經元,或經中間前體細
我國學者揭示胚胎神經發生與成體神經發生差異性新機制
神經發生是神經干細胞增殖分化產生新生神經元的過程,對哺乳動物大腦的正確發育及功能連接建成至關重要。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室管膜區域的神經上皮細胞通過對稱分裂擴增祖細胞庫,當神經上皮增厚至假復層室壁時,神經上皮細胞轉化為放射狀膠質細胞,即胚胎神經干細胞(eNSCs),后者直接產生神經元,或經中間前體細
遺傳發育所揭示植物雌雄識別的分子機制
受精需要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而精子能否被及時地傳遞到卵子是受精的關鍵。在被子植物中,精子是通過花粉管來傳遞的,但花粉管是如何將精子傳遞到卵子的呢?這是植物生殖生物學幾十年來關注的主要問題,也是雜交育種的技術瓶頸之一。日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楊維才研究組首次分離到了花粉管識別雌性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