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會對我們的胃口和飲食習慣造成嚴重影響。利用小鼠模型,一項新研究探究了大腦如何控制食欲,以及食欲與積極和消極情緒之間的聯系。 壓力可以通過幾種方式影響我們的食欲。短時間的壓力會抑制我們的胃口,但長期壓力卻會促進我們對食物的渴望,同時引起體重增加。使用鼠標模型,一項新研究探索了壓力飲食背后的神經科學。杏仁核中的兩個相反的環路,能夠促進或抑制食欲行為,同時也驅動對恐懼刺激做出響應。這項研究由馬薩諸塞州劍橋市Tonegawa實驗室的科學家進行。該實驗室由Susumu Tonegawa領導,隸屬于日本RIKEN與麻省理工學院的聯合工作的RIKEN-MIT神經循環遺傳學中心。這項研究結果于3月22日發表在Neuron雜志上。 大腦杏仁核的功能 杏仁核——附著在海馬末端的一個小的杏仁形狀的區域,是大腦的情緒控制中心。杏仁核是產生情緒,識別情緒和調節情緒,控制學習和記憶的腦部組織。由杏仁核控制的情緒似乎大多與生存息息相關。當我們遇......閱讀全文
北京時間1月15日凌晨,李曉明教授團隊在Nature Medicin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Cannabinoid CB1 receptors in the amygdalar cholecystokinin glutamatergic afferents to nucleus accumbens m
提到恐懼,可能很多人都經歷過,比如社交恐懼癥、一些恐懼害怕的記憶等等,那么恐懼感到底從何而來,又該如何克服恐懼癥呢?看看下面的研究或許能夠幫到你! 【1】恐懼不可怕,抹除就好 DOI:10.1016/j.neuron.2017.08.004 加利福利亞大學的研究者發現了一種新方法——減弱參
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浙江大學—多倫多大學遺傳學與基因組醫學聯合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條參與抑郁癥發病的新神經環路并揭示了大麻治療抑郁癥的新機制。 抑郁癥是一種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嚴重困擾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目前我們對抑郁癥的病理機制仍然知之甚少。臨床上對于抑郁癥的診斷
談及“恐懼”,人們難免會“色變”。尤其是遭受創傷后產生的恐懼,宛如一枚“定時炸彈”,不知何時會“撩撥心弦”。為了解決恐懼情緒造成的“連鎖反應”,目前多采用心理干預與藥物治療等綜合策略,以克制恐懼的“反彈”。然而,心理干預與藥物治療的持續性一經中斷,原有恐懼便會再次涌上心頭。 這一問題引起了復旦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用一種巧妙方法鑒定出大腦中與獎賞和厭惡刺激相關的神經回路。這項在小鼠中開展的研究可能對于解決人類的多種精神疾病,包括焦慮癥、失眠和抑郁及其他神經失調性疾病具有極為重要的啟迪意義。 這篇題為“Parallel circuits from the bed nuclei of
什么是情感記憶?顧名思義,是指除了某一客觀事物本身之外,對其相應產生的情緒、情感都有記憶,具有鮮明、深刻、情境性等特點。相比于其他記憶,情感記憶往往更為牢固。所以,你可以想象,如果癡呆患者、經歷嚴重創傷或者其他糟糕事情的人能夠特異性地強化愉快的記憶、并回避不好的情感記憶,那么治療和恢復過程會變得
吃東西,也涉及一種獎勵機制。當食物味道越好,我們越容易滿足。現在,來自于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PI)和Friedrich Miescher研究所的科學家們以小鼠為模型,發現了調控進食快感的神經回路。 這篇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的文章揭示,一個關鍵的神經元會刺激小鼠進
2017年,在拉斯維加斯曼德勒海灣酒店32樓上,一名槍手用步槍向在場群眾射出了1000發子彈,這一事故造成58人死亡,869人受傷。這名槍手在犯罪現場自殺,隨后他的大腦被運往斯坦福大學。科學家試圖分析這顆大腦,從神經科學的角度解釋這起惡性事件。 科學家能從這名罪犯的大腦中發現什么嗎?事實上,確
歷經40多年的發展,Cell Press 一直是生命科學領域的出版先鋒,辭舊迎新之際,出版社的編輯們選出了Cell Press旗下生命科學科學類期刊2018年“最受關注(most talked about)”的8篇文章,這些文章涉及到同性生殖、婆羅洲猩猩生存調查、飲食與健康、神經傳導、大象基因組
英文單詞 “hanger”,原意是 “衣架”或 “掛鉤”,但我們這里說的 “hanger”,是一個合成詞,它由 “hunger(饑餓)”和 “anger憤怒”這兩個單詞組合而成,表達的是一種因饑餓而感到憤怒的情緒反應。 我們知道,有人會出現產后抑郁,也有人會因為荷爾蒙反應陷入狂熱的戀情。我們體
公元前300多年,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揚言:“所有疾病始于腸道”。 兩千多年后,醫學工作者們發表了眾多研究成果,他的觀點正在一點一點地被證實。當我們談到許多慢性疾病的發病機制時(比如慢性腸炎、糖尿病,甚至阿爾茨海默癥、衰老、肥胖癥、藥物療效等),我們逐漸意識到,腸道微生物幾乎是繞不開
本報漫畫任夢真 一次堅果行業標準的制定,無意中揭示了一個隱瞞中國消費者數十年的真相――這些年在中國市場十分暢銷、售價不菲的干果“美國大杏仁”,實際上與杏仁攀不上任何關系。而在這看似簡單的名稱對錯背后,除了消費者知情權的被漠視,還有國內杏仁產業被擠壓、由興旺走向衰退的現
毒物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小劑量作用于機體就能與機體發生物理或化學作用,導致機體正常生理機能被破壞而引起一系列病變,甚至造成死亡的物質。由于毒物進入機體,產生毒性作用,導致機體功能障礙而引起疾病或死亡的現象稱為中毒。 食物中的毒素是一類常見的毒物。根據來源可以將食物中的毒素分為天然毒素、誘發毒素和
摘 要 圍繞學習、記憶、情緒及應激等心理因素與復發的關系,應用阿片類物質心理依賴研究條件性位置偏愛,條件性位置厭惡,Morris 水迷宮量化覓藥動機模型,行為及條件性行為敏感化等多種動物行為模型,從情緒相關學習、記憶在成癮行為中的作用,不同神經核團與神經遞質系統活動性的改變,應激相關因素易化
今天,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蒲慕明研究組在《自然·神經科學》上在線發表了題為《與恐懼記憶相關的杏仁核-皮層突觸特異性變化》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在聽覺恐懼記憶中起重要作用的側杏仁核-聽覺皮層投射通路,并發現該通路在聽覺恐懼學習后會發生特異性的突觸連接重構。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雙色雙光子成像技術發現
根據對小鼠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胎兒在子宮時暴露于尼古丁下,會增加一些能夠刺激食欲,并在隨后的生活中導致過度消耗尼古丁、酒精和脂性食物的腦細胞的形成。 人們已經知道,在懷孕期間吸煙能夠改變胎兒的大腦發育,并增加早產、低出生體重以及流產的風險。胎兒產前接觸尼古丁同時還增加了成年后使用煙草以及尼古
條件性恐懼實驗相關:去甲腎上腺素調控恐懼記憶消退訓練的研究進展條件性恐懼模型是研究恐懼記憶的獲得、儲存、提取、消退等過程,以及這些過程的中樞機制的重要行為模型。此模型程序以典型的巴普洛夫條件反射為基礎,即先對動物進行厭惡性刺激與中性刺激的聯結匹配訓練(US-CS),其中厭惡性刺激即無條件刺激(Unc
條件性恐懼模型是研究恐懼記憶的獲得 、儲存 、提取 、消退等過程 , 以及這些過程的中樞機制的重要行為模型。此模型程序以典型的巴普洛夫條件反射為基礎 , 即先對動物進行厭惡性刺激與中性刺激的聯結匹配訓練(US - CS) ,其中厭惡性刺激即無條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
一聲巨響、凄厲的尖叫……被嚇得呆若木雞,一動不動的體驗,你有嗎? 再次聽到類似聲音,即使時隔多年,恐懼也會被重新勾起。大腦如何存儲恐懼記憶的?昨天23點上線的《自然-神經科學》雜志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科學家的最新發現,他們不僅發現了大腦存儲恐懼記憶的重要神經通路,還順藤摸瓜,找
人們突然出現極度疲勞且持續半年以上,但卻很難檢查出異常,很可能是患上了慢性疲勞綜合征(CFS)。日本一個研究小組日前發表公報稱,他們發現腦內大范圍炎癥或許與這種疑難病有關。 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癥狀有發燒、失去食欲、焦慮、抑郁、頭痛、肌肉與關節痛等,由于尚不清楚詳細的發病機制,所以并無可靠的治
當魚看到水中自己的投影時,常表現出焦慮和恐懼,甚至想和“投影”搏斗一番。美國研究人員發現,魚害怕自身投影有原因,魚類這種本 能反應與人類相似。 研究報告由最新一期英國《生物學通訊》發表。 “搏斗”實驗 為觀察魚在看到水中自身投影時的反應,美國斯坦福大學生物學家朱莉·
神經科學家首次通過單個神經元追蹤技術發現了人腦與猴腦的“軟件”差異。他們發現人腦會犧牲“穩健性”(robustness,神經元信號的同步程度),換取更高的信息處理效率。研究人員推測這一研究結果或能解釋為何人類擁有智力,且易患精神疾病。該研究于1月17日發表在《細胞》上。接受特定治療的癲癇患者通常
斯坦福醫學院的研究員在小鼠腦中確認了兩個相鄰的神經細胞群,當小鼠處于視覺威脅下,這倆群細胞的活躍度水平可以反應出小鼠的膽怯、大膽和兇猛行為。 恰好位于大腦中部(核心,nuclei)的這兩個神經細胞群分別向不同腦區發送信號,點燃小鼠在視覺威脅下截然不同的行為。通過選擇性地操縱倆群細胞的激活水平,
束縛應激所致小鼠腦區的神經遞質和行為改變及運動干預效果摘要:為了探討束縛應激對小鼠神經遞質、行為的影響及有氧運動的干預效果。選用 1 月齡 C57BL/6 小鼠 80 只,隨機分為 4 組:控制組(Control,n=20 只)、束縛應激組(Stress,n=20 只)、運動組(Ex,n=20
刺激清醒動物的杏仁核,動物出現“停頓反應”,顯得“高度注意”,表現迷惑、焦慮、恐懼、退縮反應或發怒、攻擊反應。刺激杏仁首端引起逃避和恐懼,刺激杏仁尾端引起防御和攻擊反應。具有情緒意義的刺激會引起杏仁核電活動的強烈反應,并形成長期的痕跡儲存于腦中。愛荷華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杏仁核并非產生恐懼和驚慌情
據國外媒體報道,你是一只動物,但是又非常特別。你是一只身體大部分無毛的猿,是猿猴的后裔;你的特征和行為方式經過了自然選擇的雕刻或篩選。但是,作為一只猿,你又是那么特殊。莎士比亞對這一思想做了提煉,而在250年后,查爾斯·達爾文確定了人類作為一種生物在地球生命家族樹上最微不足道的末梢位置。這株家族
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恐懼反應可使得生物體有效規避危險。尤其是恐懼記憶的形成,讓我們將危險與特定信號關聯在一起,從而能提前做好準備。另一方面,當危險不復存在時,生物體便不再需要對上述特定信號做出反應,否則將會浪費精力。這時,恐懼記憶的消除機制便需要發揮作用。 長期以來,大腦邊緣系統中的杏仁核
行為是基因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基因的變化(如轉基因,基因敲除或下調等)最終表現為與基因相關的行為變化;環境的變化(如聲、光、電的刺激和藥物的處理)不僅其本身可直接影響動物的行為,而且可通過對相關基因的影響而改變動物的行為。學習和記憶更是這種相關基因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行為表現的一種形式。學習是一個獲得
昆士蘭大學的發現可能會導致新的治療焦慮,抑郁和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方法。 UQ昆士蘭腦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已經發現,新的腦細胞是在成人杏仁核中產生的,大腦杏仁核是處理情緒記憶的重要區域。 杏仁核,大腦的古老部分,與連接斷裂與焦慮癥如PTSD有關。 昆士蘭腦研究所主任潘卡伊·薩赫(Pank
浙江大學醫學院李曉明教授團隊在突觸和神經環路的發育和分子調控領域,尤其在精神分裂癥、癲癇等疾病的發病機制方面取得不少重要研究成果。近期這一團隊接連在Neuron和Nature Medicine上發文,分別發現兩條腹側被蓋區到中縫背核存在的平行抑制性通路,以及一條參與抑郁癥發病的新神經環路。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