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眼癥:眼睛也會“缺水”?
躺在床上聊天、刷劇、打游戲,玩手機很爽,但是眼睛干、澀、癢,可能還會有發熱、灼燒,那么,干眼癥可能也悄悄找上了門。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青島眼科醫院北部院區干眼專家劉冬樂表示,眼睛也會“缺水”,你可能已經得了干眼癥。眼睛的“潤滑劑”——淚膜想要知道什么是干眼癥,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淚膜。劉冬樂介紹,淚膜是保持眼睛濕潤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構,主要分為三層:眼睛表面是脂質層;中間層是水,就是平時所說的淚液;最里面是黏蛋白。劉冬樂表示,可以把淚膜想象成火鍋,火鍋的最表面是油脂,在吃辣鍋的時候,辣鍋開的更快,因為它水分蒸發的比較慢,同樣的道理,眼睛表面的油脂也能夠防止淚液快速的蒸發,并且最里面的蛋白層也會把淚液留在眼睛上。淚膜雖然只有幾微米厚,但它就像眼睛的“潤滑劑”,能夠一直保持眼睛的濕潤。淚膜的每一層都十分重要,任何一層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干眼癥。比如:脂質層質量不高,就可能會導致淚液的蒸發加快,從而導致干眼;淚液容量較少也是引發眼睛干的原......閱讀全文
有關“干眼癥”的知識
導讀:干眼癥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淚液質或量異常或動力學異常,導致淚膜穩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適和(或)眼表組織病變特征的多種疾病的總稱。又稱角膜干燥癥。而隨著近年手機、電腦、液晶電視的使用普及,該病有傾向年輕化的趨勢。 臨近學生學期結束,這一段時間干眼癥的患者多了起來,其中的學生和社會青年人群的比例
干眼癥:眼睛也會“缺水”?
躺在床上聊天、刷劇、打游戲,玩手機很爽,但是眼睛干、澀、癢,可能還會有發熱、灼燒,那么,干眼癥可能也悄悄找上了門。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青島眼科醫院北部院區干眼專家劉冬樂表示,眼睛也會“缺水”,你可能已經得了干眼癥。眼睛的“潤滑劑”——淚膜想要知道什么是干眼癥,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淚膜。劉冬樂介紹,淚膜是
干眼癥外用治療器械被引進,30秒震動促進淚液分泌
6 月 7 日,眼科生物技術公司 Arctic Vision 極目生物(簡稱 “極目生物”)與美國專注于眼科神經療法的公司 Olympic Ophthalmics 宣布簽訂獨家許可協議,極目生物將負責后者研發的、用于治療干眼癥的醫療設備 iTEAR?100 在大中華區、韓國和東盟國家的開發和商業
長期看電腦玩手機要防干眼癥
如今,長時間看電腦、玩手機是導致我們視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眼科專家提醒,干眼癥已成門診常見病,從事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的工作,眨眼次數少,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較大人群需要特別警惕,預防干眼癥可從改善生活質量入手。圖片來源于網絡 武警廣東省總隊醫院眼科主任向暉介紹,目前在眼科門診中,干眼癥已成為
眼睛溢淚或是干眼癥 切忌自行亂點眼藥水
干眼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干燥性結膜、角膜炎,是由于角膜前淚膜的質或量的不足造成的結膜、角膜上皮不能維持正常功能的一種疾病。眼睛干澀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淚液分泌不足,二是淚液蒸發過多。 干燥感和少淚并非是干眼癥的特異性癥狀,相反,有一部分干眼癥患者會有流淚或溢淚的癥狀。這些聽上去似乎是矛盾的,但實際
魚油治療干眼癥大型臨床試驗失敗
知名相聲演員岳云鵬(小岳岳),曾發微博傾訴和求助:他飽受著嚴重干眼癥的痛苦折磨,試過多種治療都見效甚微。小岳岳表示,誰治好他的干眼癥就以身相許! 干眼癥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眼部疾病——眼部角結膜干燥癥。干眼癥是由于眼結膜組織病變引發炎癥,出現淚液分泌量減少、淚液成分改變、結膜松弛引起淚膜不穩定
日本研究人員發現誘發干眼癥原因
日本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報告說,他們在動物實驗中發現,作為干燥綜合征代表性癥狀的干眼癥與淚腺內細胞變化有關。 干燥綜合征是一種主要累及外分泌腺體的慢性炎癥性自身免疫病,主要癥狀除了干眼癥之外,還有口腔干燥癥等,在日本國內有數十萬患者。 日本東北大學研究生院教授牟田達史率領的研究小組說,他
新研究:魚油對干眼癥無明顯治療效果
?? 現代人使用手機、電腦過度,極易引發干眼癥等眼部不適。通常人們認為,魚油中富含歐米茄-3脂肪酸,對干眼癥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然而,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結果推翻了這一認知。 據發表在新一期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的報告說,由美國國家眼科研究院資助的一支獨立研究團隊招募了535名志愿者,他們均患
專家澄清:眼干眼澀靠單滴眼藥水并不能根治
追劇、打游戲、刷視頻是不少人的娛樂方式,長時間用眼,眼睛疲勞干澀,自己買點眼藥水點點就可以了嗎?眼科專家指出,切勿隨便用眼藥水“補水”,干眼癥患者應咨詢專業眼科醫生,再接受針對性治療。 上海愛爾眼科醫院眼表眼整形及淚道科副主任陳巖博士9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干眼已成為繼屈光不正之后,又一民眾普
新研究:魚油對干眼癥無明顯治療效果
新華社北京4月15日電 現代人使用手機、電腦過度,極易引發干眼癥等眼部不適。通常人們認為,魚油中富含歐米茄-3脂肪酸,對干眼癥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然而,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結果推翻了這一認知。 據發表在新一期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的報告說,由美國國家眼科研究院資助的一支獨立研究團隊招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