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納米所硫化銀近紅外量子點細胞成像研究進展
自1998年Alivisatos和聶書明等首次提出將量子點(Quantum dots, QDs)作為熒光標簽應用到生物醫學研究中,量子點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物標記與成像納米光學探針,在分子檢測、細胞標記和活體成像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可見熒光量子點對活體組織的穿透能力較差,而傳統的近紅外熒光量子點含有鉛、鎘或汞等高毒性重金屬元素,量子點熒光技術在生物活體研究中的應用一直受到制約。開發一種無毒的、高量子產率并可用于生物活體成像的近紅外量子點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王強斌課題組在“單源前驅體制備Ag2S近紅外量子點”(J. Am. Chem. Soc. 2010, 132, 669 1470–1471)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制備得到了量子產率更高、生物相容性更好、尺寸均勻可控的Ag2S近紅外量子點(見圖1)。通過與美國斯坦福大學戴宏杰課題組合作,利用Ag2S量子點進行了細胞......閱讀全文
合成新型近紅外發光量子點光致發光量子效率可達25%
對于太陽能轉換器件和生物成像應用程序來說,使用發射近紅外光、具有顯著斯托克斯位移且再吸收損失小的材料非常重要。近期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學系便合成了這樣一種新型材料——四元混合巨殼型量子點(InAs?In(Zn)P?ZnSe?ZnS)。這種新型量子點可以實現顯著斯托克斯位移,且光致發光量子效率可達25
實現量子點—分子雜化體系的近紅外熱延遲發光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凱豐與副研究員杜駿團隊在量子點—有機分子能量傳遞機制與應用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團隊采用低毒性的CuInSe2量子點結合并四苯分子,實現了該類雜化體系在近紅外波段的熱延遲發光。相關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并被選為VIP(Very Important
實現量子點—分子雜化體系的近紅外熱延遲發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548.shtm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凱豐與副研究員杜駿團隊在量子點—有機分子能量傳遞機制與應用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團隊采用低毒性的CuInSe2量子點結合并四苯分子,實現了
量子點—分子雜化體系的近紅外熱延遲發光獲實現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研究組 (1121組) 吳凱豐研究員與杜駿副研究員團隊在量子點—有機分子能量傳遞機制與應用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采用低毒性的CuInSe2量子點結合并四苯分子,實現了該類雜化體系在近紅外波段的熱延遲發光。 研究團隊前期對量子點—有機分子的三線態能量轉移(TET
近紅外量子點生物探針用于腫瘤靶向成像和腫瘤切除
早期檢測和隨后的手術完全切除是治療癌癥最有效的方法 , 然 而檢測靈敏度低和不能完全確定腫瘤邊緣部位是治療時面臨的兩個挑戰性的問題,基于納米顆粒的影像引導手術治療已被證明是腫瘤靶向成像和隨后的減瘤手術的有 效方法,近紅外熒光探針,如近紅外量子點具有深層組織滲透性和較高的靈敏度可用于腫瘤檢測。本研究中
近紅外量子點用于敗血癥小鼠腦血栓在體成像
近紅外成像可用于小鼠在體深層組織成像,包括淋巴結、腫瘤以及腦血管等。第二近紅外窗口(1000-1400nm)熒光材料與第一近紅外窗口(750-1000nm)材料比較,血液與組織的吸收及散射小,對活體組織具有更深的穿透能力,成像時呈現更高的信噪比。雖然單壁碳納米管、稀土材料、硫化銀量子點等均在第二近紅
基于近紅外稀土納米晶/量子點雙激發解碼實現精準探溫
近紅外熒光比率型溫度傳感具有較大的組織穿透深度、較低的背景熒光干擾及無創探測等優點,因而在生物醫學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為了避免熒光探測信號相互串擾,傳統的近紅外熒光比率型溫度探測模式采用兩個無交疊的熒光發射強度之比作為溫敏參數。然而,光在生物組織中的衰減系數具有波長依賴性,因而兩個無交疊的熒光
蘇州納米所硫化銀近紅外量子點細胞成像研究進展
自1998年Alivisatos和聶書明等首次提出將量子點(Quantum dots, QDs)作為熒光標簽應用到生物醫學研究中,量子點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物標記與成像納米光學探針,在分子檢測、細胞標記和活體成像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可見熒光量子點對活體組織的穿透能力較
大連化物所實現量子點—分子雜化的近紅外熱延遲發光
近日,大連化物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研究組 (1121組) 吳凱豐研究員與杜駿副研究員團隊在量子點—有機分子能量傳遞機制與應用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采用低毒性的CuInSe2量子點結合并四苯分子,實現了該類雜化體系在近紅外波段的熱延遲發光。研究團隊前期對量子點—有機分子的三線態能量轉移(TET)機制研究表明
我國實現低毒性量子點近紅外上轉換與太陽光合成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研究組(1121組)吳凱豐研究員團隊在量子點光化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了低毒性量子點敏化的近紅外光至可見光的上轉換,并將該體系與有機光催化融合,實現了高效快速的太陽光合成。紅外光到可見光的上轉換在能源、醫學、國防等諸多領域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對太陽能
深圳先進院近紅外量子點活病毒標記及活體示蹤研究獲進展
眾所周知,在世界醫學發展的歷史上,各種傳染病曾經是對人類健康危害最大、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嚴重疾患。非典、禽流感等病毒具有病情嚴重、死亡率高等特點,引發的傳染病的流行和爆發對人類健康、社會活動和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危害。而對病毒致病機制和宿主免疫機理的深入了解將有助于發展新的、有效的病毒防治策略和治療
我所實現低毒性量子點近紅外上轉換與太陽光合成
近日,我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研究組(1121組)吳凱豐研究員團隊在量子點光化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了低毒性量子點敏化的近紅外光至可見光的上轉換,并將該體系與有機光催化融合,實現了高效快速的太陽光合成。 紅外光到可見光的上轉換在能源、醫學、國防等諸多領域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對太陽能電池而言,上轉換
蘇州納米所硫化銀近紅外量子點活體成像研究取得新進展
生物醫學影像技術在臨床疾病診斷、治療及預后評估中作用日益顯著,近紅外熒光成像技術因其圖像采集時間短、檢測靈敏度高、綠色和經濟等特點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近紅外二區(1000nm-1400nm)熒光對生物組織穿透能力強,成像信噪比高,故該區域熒光成像技術在生物活體成像領域已
蘇州納米所等在硫化銀近紅外量子點活體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隨著生物醫學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近紅外熒光成像技術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應用。其中,近紅外二區(1000 nm-1400 nm)熒光對生物組織穿透能力強,成像信噪比高,該區域熒光成像技術在生物活體成像領域已展現出巨大潛力。量子點(Quantum dots, QDs)作為
深圳先進院研發出新一代近紅外量子點二維編碼技術
編碼技術在商品流通、圖書管理、郵政管理、銀行系統等許多領域都有廣泛應用,同時也為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研究提供了機遇。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光學編碼的數據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傳統光學編碼主要利用顏色進行編碼,由于熒光發光的顏色相互之間重疊嚴重,造成可用的編碼量非常少。如果能從其他維度進行編
美開發出新型量子點紅外探測器
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基于納米技術的新型量子點紅外探測器(QDIP)。這種以金為主要材料的新型元件可大幅提高現有紅外設備的成像素質,將為下一代高清衛星相機和夜視設備的研發提供可能。相關論文發表在《納米快報》雜志網站上。 由美國空軍科研局資助的這一項目,通過在傳統量子
近紅外發光量子棒可用于構建多模態納米探針
隨著多模態成像技術的發展,迫切需要開發與多模態成像系統相應的新型多模態造影劑,即只需一次注射一種造影劑,便可實現兩種或多種成像功能。目前磁共振成像(MRI)采用非侵入性監測方式深入組織,可提供解剖的細節和高質量的軟組織的三維圖像,但是其靈敏度相比放射性或光學方法而言較低;近紅外熒光成像 (N
強可見近紅外吸收峰的超碳納米點制成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曲松楠課題組首次研制出在可見-近紅外區具有強吸收和高光熱轉換效率的超碳納米點,該工作突破了碳基納米材料在可見到近紅外波段的吸收系數低的限制,并實現近紅外區高達53%的光熱轉換效率,為該類材料國際上報道的最高值,在開發基于碳納米點的光熱治療試劑方面
新型量子點紅外探測器靈敏度提高兩倍
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基于納米技術的新型量子點紅外探測器(QDIP)。這種以金為主要材料的新型元件可大幅提高現有紅外設備的成像素質,將為下一代高清衛星相機和夜視設備的研發提供可能。相關論文發表在《納米快報》雜志網站上。 由美國空軍科研局資助的這一
一種基于SOI量子點異質結的紅外探測器
紅外探測對環境的適應性優于可見光,可在夜間及惡劣環境下工作,且紅外探測隱蔽性好,比雷達和激光探測更安全,對偽裝目標識別率更高,此外與雷達系統相比,紅外系統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功耗低等優點,因此在軍事上紅外探測可應用于紅外夜視、紅外制導、紅外偵查、紅外報警等應用;紅外探測技術不僅在軍事方面有很多應用,
碳點和碳量子點的區別
一、含義不同:量子點一般是從鉛、鎘和硅的混合物中提取出來的,但這些量子點一般有毒,對環境也有很大的危害。所以科學家們尋求在一些良性的化合物中提取量子點。相對金屬量子點而言,碳量子點無毒害作用,對環境的危害很小,制備成本低廉。它的研究代表了發光納米粒子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二、用途不同:碳點(CDs
該選近紅外?還是中紅外?
? 在論壇里,看到過某同學的疑問:很多文獻都選擇4000~400 cm-1 的中紅外,但也有選擇近紅外的,選擇的依據是什么?不同的人研究同樣的樣本,卻分別選用中紅外和近紅外。又是怎么選擇的呢?中紅外和近紅外的譜圖信息有什么差別? 以此問題為引子,筆者實話說,看到問題的瞬間,并不能做到答案脫口
量子點控制方法找到
據來自劍橋大學的消息,該校研究人員日前找到了能夠控制半導體量子點中原子核排列的方法,從而為開發量子存儲器提供了可行途徑。 量子點是由數千個原子組成的晶體,每一個原子都與被捕獲的電子發生磁相互作用。如果不干涉的話,這種擁有核自旋的電子相互作用,限制了電子作為量子比特(量子位)的作用。劍橋大學卡文
量子點LED應用方案
應用背景量子點發光二極管(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簡稱QLED)是一種以量子點為發光層的電致發光器件,其結構和發光原理與有機發光二極管相似。量子點(Quantum dots,簡稱QD)是一類納米尺寸的半導體材料,通常呈膠體狀態,常見的
量子點生物應用指南
量子點是尺寸在 1-100 納米的半導體材料(包括Ⅱ-Ⅵ族,Ⅲ-Ⅴ族,Ⅳ族等),具有明顯的量子效應。與傳統的有機熒光染料相比,具有靈敏度高,穩定性好,熒光壽命長等優勢。量子點的特殊的光學性質使得它在光化學、分子生物學、醫藥學等研究中有極大的應用前景。量子點最有前途的應用領域就是作為熒光探針應用于生物
量子點表征,最新Nature
理解和控制開放量子系統中的退相干、實現長相干時間對量子信息處理是至關重要的。盡管目前單個系統上已經取得了巨大進展,單自旋的電子自旋共振(ESR)被證明具有納米級別的分辨率,但要進一步理解許多復雜固態量子系統中的退相干需要將環境控制到原子級別,這可能要通過掃描探針顯微鏡的原子/分子表征和操作能力實
量子點是什么技術
量子點實際上是納米半導體。通過施加一定的電場或光的壓力,這些納米半導體材料,它們會發出特定頻率的光,這種半導體的頻率變化,通過調節納米半導體的大小可以控制它發出的光的顏色,由于納米半導體具有有限的電子和空穴(電子眼)的特點,這一特點在本質上是相似的原子或分子被稱為量子點。量子點是重要的低維半導體材料
紅外線是否分近紅外、中紅外、遠紅外
紅外線可分為三部分近紅外線、中紅外線、遠紅外線。近紅外線,波長為(0.75-1)~(2.5-3)μm之間;中紅外線,波長為(2.5-3)~(25-40)μm之間;遠紅外線,波長為(25-40)~l500μm 之間。近紅外線或稱短波紅外線穿入人體組織較深,約5~10毫米;遠紅外線或稱長波紅外線多被表層
分析近紅外光譜儀中近紅外光譜原理
近紅外光譜儀主要是依靠近紅外光譜原理來進來一系列的測量,而近紅外光譜又是由于分子振動的非諧振性使分子振動從基態向高能級躍遷時產生的,記錄的主要是含氫基團X-H(X=C、N、O)振動的倍頻和合頻吸收。不同團(如甲基、亞甲基,苯環等)或同一基團在不同化學環境中的近紅外吸收波長與強度都有明顯差別,NI
分析近紅外光譜儀中近紅外光譜原理
近紅外光譜儀主要是依靠近紅外光譜原理來進來一系列的測量,而近紅外光譜又是由于分子振動的非諧振性使分子振動從基態向高能級躍遷時產生的,記錄的主要是含氫基團X-H(X=C、N、O)振動的倍頻和合頻吸收。不同團(如甲基、亞甲基,苯環等)或同一基團在不同化學環境中的近紅外吸收波長與強度都有明顯差別,N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