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基因的轉移和重組都有哪些?
基因的突變 ◇基因突變的規律 (1)自發突變和誘導 一般細菌每分裂106~109次即可發生一次。 (2)隨機突變和選擇 突變是隨機和不定向的,細菌染色體上數千個基因中哪個基因發生突變、導致何種性狀的改變均不是由外界因素決定。 (3)突變和回復突變 某種細菌在自然環境下大多數所具有的表型菌株稱為野生型菌株,發生突變后的菌株則稱為突變型菌株。 經過再次突變又可成為與野生型相同表型的過程稱為回復突變。 ◇突變的類型 (1)堿基的置換 ·轉換 ·顛換 (2)堿基的插入和缺失——移碼突變 (3)轉位因子的插入......閱讀全文
微生物果膠酶基因
近10年來,已從不同屬的真菌、細菌和放線菌中克隆和測序的果膠酶基因至少有70個(表1),其中來自真菌的超過40個,且大多是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從中克隆到果膠酶基因的真菌主要有曲霉菌、炭疽菌、鐮刀菌和灰霉菌等。例如目前已從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中克隆到6個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
微生物基因有助昆蟲生存繁衍
數億年前,微生物和植物可能通過水平基因轉移將基因傳遞給了昆蟲,從而給昆蟲帶來了進化優勢。浙江大學與美國范德堡大學科學家合作發現,蝴蝶、飛蛾等218種昆蟲的1400多個基因來自細菌、病毒、真菌和植物。這項研究認為,這些基因可能對昆蟲的進化至關重要,使它們在交配、營養、生長和適應環境變化等方面發展出有益
華大基因完成腸道微生物基因組關聯分析
從物種、功能及生態群落上展示腸道微生物與結直腸腺瘤及結直腸癌的關聯特征,這是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奧地利因斯布魯克醫科大學、奧本多夫醫院、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多家單位最新的聯合取得的科研進展。3月11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雜志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該研究對結直腸腺瘤、結直腸癌的早期
華大基因參與全球最大微生物基因組研究項目
華大基因3月22日宣布將參與全球最大微生物基因組研究項目EarthMicrobiomeProject(簡稱“EMP”),將負責EMP亞洲地區所有樣本的收集和鑒定,并對整個項目提供DNA提取、擴增、建庫、宏基因組測序,以及研發生物信息學分析流程所需的計算資源。 EMP將對來自全球的20萬個樣本進
華大基因構建全球首個小鼠腸道微生物參考基因集
2015年9月28日,中國深圳—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哥本哈根大學等研究機構共同構建了全球首個小鼠腸道微生物參考基因集,為以小鼠為基礎的人類疾病模型研究提供有益參考。最新研究成果今日在線發表于《自然生物技術》。 人類的腸道中居住著種類繁多,數量驚人的微生物,而在這些微生物中,細菌的比例高達90%
微生物基因檢測——基因檢測新藍海產業簡析
一、抗生素“退潮”,抗生素“精準應用”成難題 1. 高昂的研發成本及不匹配的市場前景,曾拯救全人類的抗生素正在被眾多藥企“拋棄”。 2018年6月,美國FDA批準Achaogen新一代氨基糖苷類抗生素Plazomicin用于治療成人復雜性尿路感染,包括由腸桿菌科細菌、假單胞菌屬等引起的腎盂腎
首個草魚腸道微生物基因目錄構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836.shtm10日,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飼料研究所水產微生物與飼料創新團隊成功構建了首個草魚腸道微生物基因目錄。該成果日前發表于國際期刊《微生物組》。腸道菌群在魚類的新陳代謝過程和免疫系
迄今最久微生物基因組草圖出爐
英國《自然》雜志日前在線發表的一項演化學研究報告,近乎完整地構建出了一種口腔細菌的基因組,這個有48000年歷史的微生物的基因組,是迄今為止歷史最悠久的微生物基因組草圖,研究同時揭示了尼安德特人的飲食結構。 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和現代人類的DNA序列非常相似。他們是現代歐洲人祖先的近親,從1
微生物基因的轉移和重組都有哪些?
基因的突變 ◇基因突變的規律 (1)自發突變和誘導 一般細菌每分裂106~109次即可發生一次。 (2)隨機突變和選擇 突變是隨機和不定向的,細菌染色體上數千個基因中哪個基因發生突變、導致何種性狀的改變均不是由外界因素決定。 (3)突變和回復突變 某種細菌在自然環境下大多數所具有的
PNAS:從基因到植物微生物群
像人類和動物一樣,植物也有微生物群。一個由芝加哥大學領導的研究小組,包括INRAE,研究了一種植物物種內的遺傳變異是否控制其葉片微生物群的組成。研究人員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在四個地點的實驗裝置中種植了3萬多株植物,以分析一株模型植物的200個基因型的葉片微生物群的變異和繁殖成功率(通過種子產量估計)。7
微生物實驗室技術基因探針技術
基因探針技術基因探針技術利用具有同源性序列的核酸單鏈在適當條件下互補形成穩定的DNA?RNA或DNADNA鏈的原理,采用高度特異性基因片段制備基因探針來識別細菌。基因探針的優點是減少了基因片段長度多態性所需要分析的條帶數。如法國生物一梅里埃公司的GEN?PROBE基因探針檢測系統,對于分離到的單個菌
基因測序找出腸道核心微生物群
人類腸道中有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也稱為腸道菌群,與多種疾病如腸炎、肥胖、糖尿病等都有關系。最近,比利時魯汶大學和荷蘭格林寧根大學兩個團隊分別在《科學》雜志發表論文,通過兩項大型研究計劃找出了腸道核心微生物群,為進一步建立生物標記體系,評估腸道菌群是否正常提供了線索。 腸道微生物組能產生維生素
母親與嬰兒腸道微生物可共享基因
近日,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母嬰微生物群垂直傳播的新模式。從圍產期一直延續到出生后的幾周,母體腸道中的微生物與嬰兒腸道中的微生物共享基因。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細胞》雜志。 研究表明,這種水平基因轉移使母體微生物菌株能夠在其沒有持續轉移的情況下,影響嬰兒微生物組的功能。這項大規模綜合分析,提供了一系列
解碼“基因寶藏”:最全海洋微生物基因數據庫出爐
9月4日晚,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簡稱“華大”)聯合山東大學、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機構,在《自然》上發表研究成果。他們通過對目前已公開的海洋微生物宏基因組數據進行分析和深度挖掘,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數據庫,并從中發現了大量具有應用潛力的基因資源
解碼-“基因寶藏”!科學家揭示海洋微生物基因資源利用潛力
9月5日,記者在“千種海洋生物基因測序項目”暨全球海洋微生物基因庫建設及應用成果聯合發布會上獲悉,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山東大學、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等機構,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數據庫,并從中發現大量具有應用潛力的基因資源。該研究為開發抗菌肽、新型基因編輯工具、PET塑料降解酶等提
微生物基因重組技術的相關內容
在所有轉基因技術中,以微生物基因重組技術應用最為寬泛和常見。 與動植物不同的是,微生物重組技術通常需要用到專門的重組基因載體——質粒。質粒是一種細胞質遺傳因子,因此具有不穩定的遺傳特性。但相比于動植物,微生物重組技術具有周期短、效果顯著、控制性強的特點,因而廣泛應用于生物醫藥和酶制劑行業。經過
細胞和基因技術有望揭開海洋微生物之謎
全球50%的氧氣都是由海洋微生物產生。然而,這些微小的海洋生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科學界的一個謎。4月6日發表在《自然—方法學》的研究稱,在全球100多名研究人員的努力下,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通過細胞和基因技術解開部分海洋生物細胞基因組的方法。添加到海洋原生生物(左)的基因在熒光顯微鏡下顯示為綠點(
宏基因組如何指導微生物分離培養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奶產品質量與風險評估科技創新團隊受邀撰寫綜述文章,闡述了宏基因組指導未培養微生物分離培養的機遇與挑戰,系統總結了基于宏基因組分離培養未培養微生物的方法。相關綜述文章發表在《微生物》(Microbiome)。 隨著宏基因組測序技
宏基因組如何指導微生物分離培養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奶產品質量與風險評估科技創新團隊受邀撰寫綜述文章,闡述了宏基因組指導未培養微生物分離培養的機遇與挑戰,系統總結了基于宏基因組分離培養未培養微生物的方法。相關綜述文章發表在《微生物》(Microbiome)。 隨著宏基因組測序技
首個草魚腸道微生物基因目錄構建成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186.shtm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水產微生物與飼料創新團隊構建了首個草魚腸道微生物基因目錄,并解析了草魚腸道微生物組的主要互作模式和功能特征,為魚類腸道菌群調控提供了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
在古老牙石中尋找失去的微生物基因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166.shtm大約1.9萬年前,一名女性死于西班牙北部。她的遺體被特意埋在天然赭石碎片中,并放置于爾米龍洞穴一塊石灰石后面。2010年,當她的赭色骨骼出土時,考古學家稱她為“紅娘子”。由于那時糟糕的
單分子測序改善微生物基因組組裝
美國國家生物防衛分析和反制中心的研究人員近日在《Genome Biology》上發表文章,介紹了SMRT技術在微生物基因組組裝上的應用。他們認為,單分子測序數據能降低測序費用,并帶來更多完整的基因組,改善微生物基因組數據庫的質量。 隨著測序費用的不斷下降,測序項目的數量也在不斷上升。G
轉基因微生物安全性的生死開關
最近,來自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一個研究小組,提出了兩種新的方法,將一個“生死開關”連入一種轉基因微生物中,以防止其肆虐發展而帶來安全隱患。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Nature Chemical Biology》雜志上,該研究小組在這篇論文中描述了他們的技術,為什么他們認為它比其他
青藏高原水生微生物基因組和基因目錄初步建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774.shtm 中國科研人員搜集來自青藏高原濕地、淡水湖、鹽水湖、河流、溫泉和冰川等六種水生生態系統的498個水體環境DNA樣本,并進行宏基因組測序,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水生微生物基因組和基因目錄
微生物所開發出梭菌基因刪除新策略
梭菌(Clostridium)是一類與人類關系非常密切的細菌。其中既有許多致病菌,如產生外毒素的破傷風梭菌和肉毒梭菌等;也有一些具有重要工業應用價值或潛力的梭菌,如丙酮丁醇梭菌和熱纖梭菌等。 基因失活或基因刪除是細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的基本手段。近年來,基于乳酸乳球菌II型內含子剪切機制開發
微生物有望成飲食時尚-轉基因益生菌有助減肥
微生物有望成為未來的飲食時尚。最近,美國范德堡大學研究人員修改了一種益生菌的基因,使之能產生一種特殊分子,這種分子正常代謝后會變成一種抑制饑餓的脂質。在治療實驗中,攝入轉基因細菌的小鼠吃得更少,體內脂肪更少,即使在吃高脂肪食物的情況下,也能延緩或避免糖尿病。這為人類提供了一種很有希望的減肥方法。
全球微生物模式基因組測序計劃獲進展
近日,《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Research)在線發表了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關于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數據庫gcType的論文。gcType是由我國牽頭的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測序計劃的重要成果。 模式菌株(t
轉基因微生物反應器的相關介紹
從DNA重組技術誕生以來,作為現代生物技術核心的基因工程技術得到迅速的發展。由于微生物具有結構簡單、繁殖迅速、容易培養等特點,而成為良好的轉基因對象。,可以將目的基因通過適當改建后導人大腸桿菌等工程菌中,通過原核生物來表達基因蛋白。 對于細菌或細胞基因工程的生物反應器都是基于傳統發酵工程技術,
Cell重磅發布15萬人體微生物基因組!-揭示微生物新物種
微生物宏基因組是當今世界最熱門的科研領域之一。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人體微生物發揮著重要的健康作用,但大部分多樣性仍未得到充分探索,尤其是在除腸道以外的身體部位及非西方人群。 在今日發表在Cell期刊的一項研究中,由意大利特倫托大學Nicola Segata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來自不同地理位置、生
微生物所在人體腸道細菌耐藥基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人體腸道中棲息著種類繁多的微生物,其數量超過人體自身細胞的10倍以上。這些微生物的基因組中(microbiome)蘊含大量的遺傳信息,被稱為是“人體的第二個基因組(the second genome of human body)”。人體腸道微生物對人體腸道內營養物質的代謝、人體自身的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