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的簡介
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腸系膜主干動靜脈非器質性閉塞以致腸管缺血和壞死的疾病。常有確切的急性腸缺血的表現,卻看不到腸系膜血管有明顯的阻塞,多見于動脈硬化的患者,因心衰、心肌梗死或腦外傷等引起循環血量不足,血管收縮和腸缺血,從而導致腸黏膜乃至腸壁深層發生缺血壞死。本病系致命性疾病,早期診斷困難,預后決定于基礎病嚴重程度及開始治療時間。......閱讀全文
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的簡介
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腸系膜主干動靜脈非器質性閉塞以致腸管缺血和壞死的疾病。常有確切的急性腸缺血的表現,卻看不到腸系膜血管有明顯的阻塞,多見于動脈硬化的患者,因心衰、心肌梗死或腦外傷等引起循環血量不足,血管收縮和腸缺血,從而導致腸黏膜乃至腸壁深層發生缺血壞死。本病系致命性疾病,早期
治療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的簡介
1.一般治療 積極治療原發病,改善循環低灌注狀態,停用升壓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控制感染。 2.藥物治療 動脈輸注血管擴張劑,如嬰粟堿、妥拉蘇林、異丙腎上腺素等。 3.手術治療 如腹部體征未能消失,診斷不夠明確或提示腸缺血不可逆轉,則以及時手術為宜,切除壞死腸管,視情況行一期吻合或二期
如何診斷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
1.病史 多存在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不齊、休克等病史,大多數患者有動脈硬化病史。 2.臨床表現 突發腹部劇烈絞痛,伴有嘔吐,甚至有休克表現,有腹膜刺激征。 3.檢查 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液體;選擇性動脈造影,無動脈閉塞,僅顯示中小動脈散在的節段性狹窄,提示動脈硬化。
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的病因分析
本病多發生在有動脈硬化的患者中,常由于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不齊、敗血癥、休克等引起血液濃縮,導致血容量降低、低血壓,或應用血管收縮藥物后、腹部大手術或心臟手術后。在這些情況下,心排量減少,內臟血管持續收縮,腸管處于低灌壓及低灌流狀態。由于血流量銳減,引起腸管缺血、低氧,進而造成腸黏膜乃
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的鑒別診斷介紹
1.急性腸系膜上動脈閉塞 二者臨床表現類似,應詳細詢問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不齊等病史,結合實驗室檢查及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有助于鑒別診斷。 2.其他急腹癥 由于本病變現為突發腹部劇烈絞痛,應與闌尾炎、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等鑒別。
關于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的檢查介紹
1.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 紅細胞壓積、白細胞計數升高 (2)血生化 谷丙轉氨酶(ALT)、乳酸脫氫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PK)升高。 (3)腹部穿刺 穿刺液為血性液體。 2.輔助檢查 (1)選擇性動脈造影 提示無動脈閉塞,僅顯示中小動脈散在的節段性狹窄,提示動脈硬化。 (
簡述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的臨床表現
1.癥狀 腹部不適、乏力等前驅期癥狀持續幾天之后,突發腹部劇烈絞痛,伴有嘔吐、腹瀉、血便等消化道排空癥狀。疾病進展可出現全身狀態惡化,甚至休克。 2.體征 腹部表現為彌漫性腹膜炎,有腹膜刺激征。
非閉塞性腸系膜血管缺血的簡介
非閉塞性腸系膜血管缺血是一種由腸系膜上動脈痙攣所引起的急性腸缺血,病死率高。本病臨床表現不典型、診斷困難和合并其他全身嚴重疾病。最早定義非閉塞性腸系膜血管缺血是從尸檢中發現患者小腸壞死,而動脈或靜脈未見明顯閉塞性改變。腸系膜血液循環研究表明,腸系膜血管收縮、組織缺氧、缺血再灌注損傷,均可引起非閉
治療非閉塞性腸系膜血管缺血的簡介
1.非手術治療 經動脈造影明確診斷后,應采取相應措施防止腸壞死發生。 (1)改善心臟功能 首先改善患者心臟功能和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慎用血管收縮藥物和洋地黃類藥物,采用血管舒張藥降低心臟前、后負荷,解除血管痙攣。 (2)擴張血管 經動脈造影導管,輸入罌粟堿可有效地擴張血管,改善血供。同時觀
非閉塞性腸系膜缺血的相關介紹
本病是指臨床表現為腸缺血,但無腸系膜動、靜脈血流受阻證據,占急性腸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20%-50%。起病多與低血容量性休克、充血性心衰、主動脈供血不足、頭顱損傷、血管收縮劑和洋地黃中毒有關。腸系膜血管血流下降,血管床呈收縮狀態。如時間稍長,即使原發因素已經去除,但系膜血管仍持續收縮,腸壁組織仍
非閉塞性腸系膜血管缺血的病因分析
非閉塞性腸系膜血管缺血的關鍵是腸系膜上動脈痙攣,與持續的心輸出量減少和低氧狀態有關,是膿毒癥、充血性心衰、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和嚴重的失血等疾病的一種終末期表現。
非閉塞性腸系膜血管缺血的臨床表現
可與急性動脈或靜脈腸系膜閉塞相似,以老年人更多見。 1.早期表現 腸系膜上動脈閉塞在數天內緩慢發生,可有乏力和腹部不適的前驅癥狀。 (1)腹痛 非閉塞性腸系膜缺血的腹痛,較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栓塞或血栓形成輕,疼痛的程度、性質和部位各不相同,20%~25%患者無腹痛。 (2)腹脹和胃腸出血
關于非閉塞性腸系膜血管缺血的檢查方式介紹
有內臟循環下降的疾病,如果出現不能解釋的腹部癥狀與體征,應高度懷疑本病的可能。 1.病史 非閉塞性腸系膜血管缺血者有下列病史時,應為高危人群: ①急性心肌梗死伴有休克、充血性心衰、心律不齊; ②燒傷伴有血容量減少; ③膿腫、胰腺炎; ④失血性休克; ⑤正在使用腎上腺素α受體興奮藥和
急性腸系膜缺血癥的簡介
本病是指臨床表現為腸缺血,但無腸系膜動、靜脈血流受阻證據,占急性腸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20%-50%。起病多與低血容量性休克、充血性心衰、主動脈供血不足、頭顱損傷、血管收縮劑和洋地黃中毒有關。腸系膜血管血流下降,血管床呈收縮狀態。如時間稍長,即使原發因素已經去除,但系膜血管仍持續收縮,腸壁組織仍
治療急性腸系膜缺血癥的簡介
治療的主要目的是在發生腸梗死前恢復腸道正常的血氧供應,縮小組織壞死的范圍。 1.復蘇和初步處理 腸缺血嚴重的患者,特殊診斷和治療前應進行復蘇和穩定病情治療。包括改善心功能、糾正低血壓、低血容量和心律失常,建立大孔徑輸液通路。有心臟疾病的低血壓患者應監測肺動脈壓。排除其他急腹癥后,不論
關于急性腸系膜缺血癥的簡介
(1)動脈栓塞:是急性腸系膜缺血癥最常見的原因,占40%~50%。絕大多數栓子來源于心臟,常見原因包括心房顫動、心肌缺血或梗死、感染性心內膜炎、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病、心室壁瘤及各種心臟瓣膜病。 (2)動脈血栓形成:多在原有的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形成,占急性腸系膜缺血癥的25%~30%。這些病人
關于急性腸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概述
急性腸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在國內的命名還未完全統一,在《黃家泗外科學》和《實用內科學》這兩本最經典的醫學專著中被分別命名為“腸系膜血管疾患”和“急性腸缺血綜合征”,在國外文獻及近期的國內文獻中,這一組疾病的命名逐漸被統一為“急性腸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本文也沿用這一命名。 急性腸系膜血管缺血性疾
腸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概述
急性腸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在國內的命名還未完全統一,在《黃家泗外科學》和《實用內科學》這兩本最經典的醫學專著中被分別命名為“腸系膜血管疾患”和“急性腸缺血綜合征”,在國外文獻及近期的國內文獻中,這一組疾病的命名逐漸被統一為“急性腸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本文也沿用這一命名。 急性腸系膜血管缺血性疾
概述腸缺血癥的臨床表現
缺乏特異性,且因缺血程度和發病急緩而異。輕者僅有腹痛、便血,重者可因腸管壞死致休克、死亡。腹痛重于壓痛是此病的突出特點。 1.急性腸系膜缺血癥 可有腹痛、腹脹、嘔吐、發熱、便血、腹部壓痛、腸鳴音減弱。 (1)癥狀: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栓塞表現為突發劇烈腹痛,多位于臍周或上腹部,止痛
急性腸系膜缺血癥的病因分析
1.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栓塞 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栓塞栓子多來于左心房或左心室的附壁血栓。腸系膜上動脈栓塞常導致Treitz韌帶處小腸到脾曲結腸段的梗死。 2.腸系膜上動脈血栓形成 多發生于嚴重的動脈硬化狹窄區,最常見的部位是腸系膜上動脈起始處。 3.急性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 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
關于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簡介
中風是因為腦血管疾病造成突發性局部腦功能缺損,大致可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兩大類。缺血性主要有血栓性與栓塞性兩種,偶爾是血管痙攣或腦瘤壓迫血管所引起。血栓性為腦血管壁因粥狀樣變化使血管腔愈來愈小,甚至完全阻塞;栓塞性為血管中突然出現一團物體(栓子),隨血流卡在口徑較小的血管,阻絕了血液的通過。至于其
急性腸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簡介
急性腸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是一種非常兇險的腹部急癥,臨床以癥狀、體征分離的絞窄性腸梗阻為主要特征,其病理生理的終點為腸壞死,預后極差,死亡率可高達60%-80%,有很多急性腸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在手術探查或死亡前才被確診,而診斷不明和治療延誤
急性下肢缺血的診斷
下肢動脈缺血癥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為缺血期 ,主要表現為患肢怕冷、麻木和針刺感 ,檢查時可發現足背有瘀斑樣改變 ,足趾尖和趾甲明顯增厚、蒼白 ,患肢皮膚溫度降低 ,足背動脈搏動減弱甚至消失。緊接著就出現行走困難 ,即患者的行走速度減慢 ,行走距離縮短 ,并出現跛行。患者一般行走 100米以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簡介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按病因可區分為血栓形成性和栓塞性兩大類。臨床上將局部腦缺血癥狀在24小時以內完全緩解者稱短暫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s),癥狀持續24小時以上而經過一定時間消失者稱可逆性缺血性腦損害(reversible ischemic neu
關于血運性腸梗阻的病因分析和檢查介紹
一、病因 1.主要為腸系膜,血管閉塞腸疾病所致,如腸系膜上靜脈血栓形成。 2.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所致。 二、檢查 1.實驗室檢查:血清淀粉酶、白細胞計數等。 2.鋇劑檢查、超聲檢查、CT檢查、X線檢查、腹腔穿刺等。
簡述腸缺血癥的治療方向
1.溶栓治療:靜脈注入尿激酶等溶解血栓,恢復腸道血供。 2.介入治療:經腸系膜血管注入溶栓劑、球囊擴張、支架置入等。 3.手術治療:切除壞死腸管,通過取栓或旁路移植術等恢復腸道血供。
非手術治療急性壞死性腸炎的簡介
一般治療:注意休息、禁食,腹痛、便血和發熱期應完全臥床休息和禁食。直至嘔吐停止,便血減少,腹痛減輕時方可進流質飲食,以后逐漸加量。禁食期間應靜脈輸入高營養液,如10%葡萄糖、復方氨基酸和水解蛋白等。過早攝食可能導致疾病復發,但過遲恢復進食又可能影響營養狀況,延遲康復。腹脹和嘔吐嚴重者可做胃腸減壓
概述急性腸系膜缺血癥的臨床表現
1.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栓塞 患者多有房顫、近期心肌梗死史。表現為突發劇烈腹痛,多位于臍周或上腹部,止痛藥多無效。開始為絞痛,發生腸梗死后,轉為持續性鈍痛,且伴有頻繁便意。常有惡心、嘔吐,可為血性嘔吐物。部分患者可有腹瀉。 早期腹部體征不明顯,與癥狀不相符,可僅有輕壓痛,腸鳴音正常或活躍。發生腸
怎樣預防急性下肢缺血
首先,任何形式的吸煙必須戒掉。其次,預防性足部護理非常重要。病人應每天觀察自己的足部有無皸裂、胼胝、雞眼和潰瘍。胼胝和雞眼應請足科醫生治療;每日應以微溫水、溫和的肥皂洗足并輕輕擦干。對干燥和有鱗屑的皮膚需用羊毛脂等潤膚劑;潮濕的足需用溫和的不含藥物的撲粉;趾甲需剪齊,但不宜太接近皮膚。病人每天應
治療缺血性腸病的概述
對于由缺血性腸病引起的腸功能紊亂的治療,應以治療原發疾病為主。如積極糾正休克,禁食、靜脈高營養,使腸道充分休息,并給予廣譜抗生素。心功能正常時則盡可能撤去造成腸系膜血管收縮的藥物如洋地黃和血管加壓素。嚴重的腸功能紊亂不僅不利于缺血病變的恢復,而且可以加重缺血,甚至引起水電解質紊亂、蛋白缺失性結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