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建民院士:轉基因技術原始創新能力仍有不足
當前,轉基因生物技術發展迅猛,正在推動育種技術全面升級,引領生物種業發生重大變革,在保障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和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3月26日,在由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農業生物技術科學傳播平臺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主辦的轉基因科技創新與科學傳播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表示,轉基因生物種業已成為新的全球經濟增長點,深刻影響著世界農業的發展格局。系統分析我國轉基因作物研發形勢,規劃制定發展戰略,有利于促進我國轉基因生物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為國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以下簡稱轉基因重大專項)的技術總師,萬建民詳細介紹了我國轉基因作物的研究進展及面臨的挑戰。 轉基因新品種中試 與產業化成重點 轉基因重大專項以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豬、牛、羊為研究對象,目標是獲得一批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蟲、抗逆、優質、高產、高效的重大轉基......閱讀全文
萬建民院士:轉基因技術原始創新能力仍有不足
當前,轉基因生物技術發展迅猛,正在推動育種技術全面升級,引領生物種業發生重大變革,在保障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和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3月26日,在由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農業生物技術科學傳播平臺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主辦的轉基因科技創新與科學傳播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
萬建民:科技創新-滿足日益增長的食物需求
??中國始終把解決人民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首要任務,經過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有效地解決了“吃得飽”的問題,城鄉居民消費正在向“吃得好”跨越。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需要從糧食安全大視野進行戰略與科技布局。糧食消費由“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
萬建民院士團隊揭示水稻小穗發育調控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克隆了水稻小穗發育新基因OsPEX5,并對其調控水稻小穗發育的分子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新植物學家( New Phytologist )》上。 小穗是禾本科植物花序結構的獨特結構單位,其正常發育是決定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對
南農萬建民院士Plant-Cell發表新成果
生物通報道:在真核生物中,外殼蛋白復合物II(COPII)介導新合成的蛋白質從內質網(ER)到其他內膜隔室運輸的第一步。一組進化上高度保守的蛋白質(Sar1、Sec23、Sec24、Sec13和Sec31)構成了基本的COPII外殼機構;然而,COPII外殼裝配是如何調節的細節,尚不清楚。 1
萬建民院士團隊揭示OsCNGC9基因調控水稻抗稻瘟病機理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克隆了調控水稻先天免疫的新基因 OsCNGC9 ,并對其影響水稻苗期稻瘟病抗性的分子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該研究建立了一條從病原菌識別到鈣離子通道激活的免疫信號傳導途徑,填補了植物模式觸發的免疫反應中缺失的重要一環,也為利用OsCNGC9進行水稻抗病
萬建民院士團隊揭示水稻協調生長發育與耐逆機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737.shtm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與南京農業大學水稻所合作,解析了OsSHI1作為一個轉錄調控中樞,通過整合多種植物激素途徑,進而協調水稻生長及耐逆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
胡贊民小組成果為轉基因抗逆研究儲備技術
檸條花開 盡管我國并未大范圍推廣對農作物進行抗旱、耐鹽、抗藥等基因技術改良,但作為技術儲備,基因工程技術研究不能落后。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持續資助下,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胡贊民小組對“中國極端抗旱灌木抗旱基因克隆”進行了研究,并意外發現和耐鹽、抗農藥相關的基因。必須的
轉基因首建者的概念
中文名稱轉基因首建者英文名稱transgenic founder定 義經過遺傳操作的胚胎發育而來的基因組上整合有外源基因的動物個體。應用學科遺傳學(一級學科),發育遺傳學(二級學科)
岳建民作客廣東藥科大學“名師名家名醫”大講壇
3月2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岳建民應邀作客廣東藥科大學257期“名師名家名醫”大講壇,為該校師生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學術報告。本次講壇由廣東藥科大學校長翟理祥主持。中國科學院院士岳建民作客“名師名家名醫”大講壇。學校供圖岳建民以《天然產物是藥物發現的重要資源》為題作報告
農業部官員稱正推進修訂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
一年一度的第五屆全國轉基因研討會本周在長春召開,農業部官員與研究人員針對轉基因農產品的2016年最新發展向全國媒體進行了通報。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萬建民表示,目前世界范圍內,核心技術研發成為了轉基因產業爭奪的熱點,產品研發的多元化、轉基因性狀的多樣化是各國發展的方向。 農業部科教司轉基因生物安
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2023學術年會在滬召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899.shtm近日,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2023年學術年會在上海召開。來自全國農業生物技術研發與產業領域的專家學者、種業和生物技術企業代表共計800余人參加此次年會,展示農業生物技術產品和種業發展
轉基因重大專項:四分之一經費用于研究生物安全
“20年來,我國轉基因技術發展,特別是重大專項的實施逐漸使我國與國際縮短了差距,但遠遠沒有實現對農業產業發揮作用,這其中有科技、社會認識、國家政策、國際輿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作為一項技術,我國必須積極參與并引領其發展。” 28日,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召開“農業前沿生物技術前瞻”圓桌會議,與會專家
轉基因重大專項:四分之一經費用于研究生物安全
“20年來,我國轉基因技術發展,特別是重大專項的實施逐漸使我國與國際縮短了差距,但遠遠沒有實現對農業產業發揮作用,這其中有科技、社會認識、國家政策、國際輿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作為一項技術,我國必須積極參與并引領其發展。” 28日,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召開“農業前沿生物技術前瞻”圓桌會議,與會專家
轉基因重大專項:四分之一經費用于研究生物安全
“20年來,我國轉基因技術發展,特別是重大專項的實施逐漸使我國與國際縮短了差距,但遠遠沒有實現對農業產業發揮作用,這其中有科技、社會認識、國家政策、國際輿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作為一項技術,我國必須積極參與并引領其發展。” 28日,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召開“農業前沿生物技術前瞻”圓桌會議,與會專家
轉基因產業化為何總差“臨門一腳”-產業推進缺“主角”
“在轉基因研發方面,我國已前后投入了200多億,有了一些過硬的技術和產品,然而目前因為種種原因,絕大部分產品還不能推向社會。”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楨近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作為一種新的育種技術,轉基因發展和應用勢不可擋:自1996年大規模應用以來,全球轉基因
百余諾獎得主力挺轉基因的背后-反轉派故意制造恐慌
“早在2014年12月,諾獎得主理查德·羅伯茨就在古巴哈瓦那的生物學大會上,嚴厲譴責綠色和平組織‘反轉’行為,這次聯名信是上次事件的延續和擴大。”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高工姜韜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說。 美國當地時間6月29日,羅伯茨和菲利普·夏普組織百余名諾獎得主聯名致信綠色和平組織,要求其停止反對轉
轉基因技術的轉基因標識方法
我國對轉基因產品實行按目錄定性強制標識制度。2002年,農業部發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制定了首批標識目錄,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銷售的大豆、油菜、玉米、棉花、番茄5類17種轉基因產品進行強制定性標識,其它轉基因農產品可自愿標識。?目前,包括中國在內,全世界有70%的人口居住在已經批準種
轉基因技術核移植轉基因法
體細胞核移植是一種轉基因技術。該方法是先把外源基因與供體細胞在培養基中培養,使外源基因整合到供體細胞上,然后將供體細胞細胞核移植到受體細胞——去核卵母細胞,構成重建胚,再把其移植到假孕母體,待其妊娠、分娩,便可得到轉基因的克隆動物。
轉基因技術簡介
轉基因技術的理論基礎來源于進化論衍生來的分子生物學。基因片段的來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體基因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基因片段。基因片段被轉入特定生物中,與其本身的基因組進行重組,再從重組體中進行數代的人工選育,從而獲得具有穩定表現特定的遺傳性狀的個體。該技術可以使重組生物增
植物轉基因技術
1)農桿菌介導轉化法 將外植體放入含有外源基因的農桿菌(Agrobacteriumtume/ociens)菌液中浸泡,然后轉入共培養基,再轉入篩選培養基誘導抗性愈傷組織和抗性芽,生根后的抗性植株移栽至營養缽生長。(2)基因槍法 又稱微彈轟擊法。其基本原理是將外源DNA黏附在微小的金粒或鎢粒表面,然后
轉基因技術的技術分類
植物轉基因技術植物轉基因技術是采用克隆等方式,在受體細胞中置入外源DNA,代表性的使用方式如載體介導法、DNA直接攝取法。動物轉基因技術顯微注射法就是利用玻璃針將DNA注入到動物胚胎細胞核,再將胚胎細胞移植到動物體,使其正常發育,是早期常用的動物轉基因技術。體細胞核移植法就是先在體外培養細胞,篩選優
轉基因技術的技術分類
植物轉基因技術植物轉基因技術是采用克隆等方式,在受體細胞中置入外源DNA,代表性的使用方式如載體介導法、DNA直接攝取法。動物轉基因技術顯微注射法就是利用玻璃針將DNA注入到動物胚胎細胞核,再將胚胎細胞移植到動物體,使其正常發育,是早期常用的動物轉基因技術。體細胞核移植法就是先在體外培養細胞,篩選優
轉基因技術的技術原理
轉基因技術是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將人們期望的目標基因,經過人工分離、重組后,導入并整合到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從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狀或賦予其新的優良性狀。除了轉入新的外源基因外,還可以通過轉基因技術對生物體基因的加工、敲除、屏蔽等方法改變生物體的遺傳特性,獲得人們希望得到的性狀。這一技術的主要過程包括外源
轉基因技術的技術特點
轉基因技術是將高產、抗逆、抗病蟲、提高營養品質等已知功能性狀的基因,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轉入到目標生物體中,使受體生物在原有遺傳特性基礎上增加新的功能特性,獲得新的品種,生產新的產品 。自然界中同樣廣泛存在自發的轉基因現象,譬如植物界的異花授粉、天然雜交以及農桿菌天然轉基因系統等等。
轉基因技術的技術原理
轉基因技術的原理是將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優質基因,導入到生物體基因組中,從而達到改造生物的目的。由于導入基因的表達,引起生物體的性狀,可遺傳的修飾改變,這一技術稱之為人工轉基因技術(Transgene technology)。 人工轉基因技術就是把一個生物體的基因轉移到另一個生物體DNA中的生物
轉基因技術的技術原理
轉基因技術是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將人們期望的目標基因,經過人工分離、重組后,導入并整合到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從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狀或賦予其新的優良性狀。除了轉入新的外源基因外,還可以通過轉基因技術對生物體基因的加工、敲除、屏蔽等方法改變生物體的遺傳特性,獲得人們希望得到的性狀。這一技術的主要過程包括外源
斥資4500萬-力諾瑞特建新能源應用技術檢測中心
4月20日上午,“新能源應用技術檢測中心”簽約揭牌儀式暨力諾瑞特技術中心落成典禮在力諾科技園隆重舉行。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黨組書記叢大鳴,力諾瑞特總經理申文明等省市領導和行業專家出席典禮。 力諾瑞特斥資4500萬新落成的技術中心,配置了行業領先的技術研發設備。申文明表示,產品的競爭和
農業部回應新疆非法種植轉基因玉米事件
就近期新疆一研發單位非法種植轉基因玉米一事,農業部科教司相關負責人昨日在轉基因媒體研修班上回應稱,這是研發單位為追求個人商業利益有意而為之,種子是從國外偷帶來的。同時,在試驗性種植中,轉基因作物偷偷流入市場進行違規種植的行為也完全有可能。 ■熱點 不排除流入市場違規種植的可能 新疆阿勒泰
轉基因作物,必要但不萬能
批準任何一個證書都要經得住歷史和科學的檢驗。未獲批準之前,一粒種子也不能下地。凡是經過安全評價、上市的轉基因產品,都是安全的、可以放心的。 5月4日,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在北京發布的《2016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稱,轉基因作物商業
專家談轉基因技術:不能過分夸張也不能無視發展
轉基因技術,以實現跨物種的基因交流和目標基因的定向轉移,解決常規育種技術難以克服的抗病蟲、耐逆、產量、品質等方面而著稱于世。 據了解,目前,世界各國已累計批準21種轉基因作物商業化應用,涉及100多個轉化體,13類目標性狀,其功能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著重于發展抗性轉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