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胃癌、結腸癌,直腸癌等均為高發疾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于延長患者生存時間、降低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糞便檢查是臨床檢驗的有效手段和普查最常用的方法。具有簡便易行、成本低廉、無創、適合大規模人群篩查的特點。但目前受制于手工操作的原因,不僅僅體檢中心很少開展,民營醫院、基層醫院開展的較少,甚至于許多公立的三級醫院對糞便檢查也不夠重視。糞便血紅蛋白與轉鐵蛋白聯合檢測糞便隱血是當今胃腸道腫瘤普查中使用最廣泛而且評估最多的一項試驗,并且具有快速簡單、無痛苦、便于反復應用等顯著優點。對于一個反復多次糞便隱血試驗陽性的患者,無論年齡與性別,都應該進一步做胃腸道腫瘤的排查。血紅蛋白在消化性潰瘍時陽性率為40%~70%呈間斷陽性,消化道癌癥時(如胃癌)陽性率可達95%,呈持續陽性。其他各種疾病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均可呈陽性反應。血紅蛋白可檢出下消化道任何部位的出血,而轉鐵蛋白能檢出上消化道的出血,因上消化道的出血經消化酶作用后,其紅細......閱讀全文
糞便是由未消化的食物、經消化后未吸收的食物殘渣與消化系統分泌物、消化道粘膜脫落物以及微生物、寄生蟲等組成的混合物。進行糞檢驗可以獲得被檢者消化系統功能、病理變化以及微生物和寄生蟲感染等廣泛的信息,具體來說,進行糞檢驗,一可以了解消化道及通向消化道的肝、膽胰等器官是否有梗阻、炎癥和出血等
第二節 大便隱血實驗的進展隱血實驗是指檢查胃腸道隱性出血的一類實驗方法。對胃癌和大腸癌等消化道腫瘤,持續的消化道出血可能是其早期出現的唯一特征,且大便隱血檢查屬無創檢查,試驗方便、費用低廉,適合進行長期觀察,因而大便隱血試驗則目前仍舊是早期發現的較好試驗。傳統的隱血實驗是利用血
人體是由自身細胞及共生的大量微生物細胞所共同組成的復雜共生生命體。人體腸道微生物數量龐大、種類繁多,被稱為“第二基因組”。在人體微生物組學中,96-99%的微生物聚集在胃腸道,腸道微生物與機體健康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本文,我們整理了腸道微生物行業的產業現狀,包括腸道微生物的應用場景、產業化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
[方法學評價] 隱血試驗(occultblood test,OBT)目前主要采用化學法。如鄰聯甲苯胺法、還原酚酞法、聯苯胺法、匹拉米洞法,無色孔雀綠法、愈創木酯法等。其實驗設計原理基本于血紅蛋白中的含鐵血紅素部分有催化過氧化物分解的作用,能催化試劑中的過氧化氫,分解釋放新生態氧,氧化上述色原物質而
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對于機體健康的維持具有重要的作用,包括營養的攝取,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以及代謝穩態的維持。作為基礎醫學最熱門的領域之一,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的研究也層出不窮。在此,我們簡要梳理一下近一段時間來有關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大家喜歡! 1. Science子刊
這個春節,一場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對于鼠年的憧憬,不斷滾動的疫情播報牽動著每個人的心。 在這場戰“疫”中,中華預防醫學會感染性疾病防控分會常務委員兼秘書長、中山大學附屬三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除了參與醫務工作,還不斷通過互聯網做科普。他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透露,這些天面對的線上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