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Nature發表了文昌魚的基因組序列草稿。文昌魚是一種被生物學家研究了很多年的動物,是一個用來研究原始脊索動物的模型。它是一種小型動物,形狀像蠕蟲,通常被埋在海床的沙子里。對佛羅里達文昌魚所作比較的分析,顯示了在現代文昌魚和脊椎動物基因組中保留下來的17個先祖脊索動物連鎖群,盡管它們在超過10億年的時間里是獨立演化的。根據這一結果,研究人員就有可能對最后一個共同的脊椎動物祖先的17個染色體進行虛擬重建。這種重建表明,正如科學家所假設的那樣,在有顎類脊椎動物演化過程中,發生了2輪整基因組復制現象。該結果為研究3個脊索動物類群之間的模糊關系提供了線索,這3個類群分別是被囊動物、文昌魚和脊椎動物。
LIC細胞能夠抵抗化療的原因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白細胞中只有小部分白血病誘發細胞(LICs)能夠傳播該疾病。它們對化療具有抵抗力,能引起患者病情復發。到底是什么使得這些細胞如此難以被消滅?現在,該問題因下面這個看似矛盾的發現而有了一個線索:早幼粒白血病(PML)腫瘤抑制因子能將造血干細胞和LICs維持在一種休眠狀態,這種狀態可保護它們不受抗癌療法影響。用小鼠模型及用來自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干細胞所做的實驗表明,以PML為攻擊目標的藥物(如目前用來治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As2O3)能夠成功破壞LICs和增強抗癌療法的功效。
雙星體系中兩顆恒星之間的差異
兩顆同時誕生、具有相同質量和組成的恒星被稱為“同卵雙胞胎”,預計也會有相同的物理屬性。但最近在獵戶座星云中發現的一個名為Par 1802的年輕(年齡為100萬年)雙星體系雖由具有相同質量的兩顆恒星組成,但它們的溫度、亮度和半徑都不同。這些意外的差異表明,這兩顆恒星彼此之間在發育上相差幾十萬年時間。推導出的一個雙星體系中每顆恒星的理論年齡之間的一致性,被用作對主星序前恒星演化模型的一個自洽性驗證,所以Par 1802中年齡同步性的這種缺失表明,這樣的經驗性驗證存在一個數值為幾十萬年的精確性極限。
土星和木星的極光形成過程可能非常相似
對土星極光發射所作的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了一個二級極光卵形環,亮度是主極光卵形環的1/4。主極光卵形環是10多年前首次在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圖像中看到的,此后其形態已被詳細確定,但關于其起源一直存在爭論。一種理論認為,它們是地球上所看到的極光卵形環(主要由太陽風的相互作用形成)和木星上的極光卵形環(由等離子流的相互作用形成)之間的一個混合結構。但土星二級極光卵形環的性質表明,它是木星主極光卵形環的一個弱對應體,它之所以相對較暗,是由于土星沒有一個像木衛一這樣的大型離子源(有火山噴發活動)。現在看來,土星和木星上的極光形成過程是非常相似的,其外觀的差別是由比例尺差別造成的。
以納米尺度測量硅電子器件內應力的方法
將硅置于應力下,可增強電荷載體在半導體中的運動,所以現在將應力預置進最新高性能硅器件中的做法就不足為怪了。然而,我們缺少的是一種多功能的工具,用來測量(甚至了解)這類器件中所產生的復雜應力分布。來自圖盧茲材料增強與結構研究中心的一個小組研究出一種新方法,該方法將兩種眾所周知的方法——云紋干涉法和電子全息法結合在一起,來以納米尺度測量應力。
大腦監測自身聲音反饋的機制
當我們行走時,我們需要能夠既聽到外部刺激,又聽到我們自己的聲音。在包括人類在內的幾個物種中,聽覺神經元在發聲過程中是被抑制的,但這個現象的功能是什么卻不清楚。新的研究工作表明,對被抑制的神經元來說,它們對自身所產生聲音的靈敏度實際上得到了增強。Steven Eliades和Xiaoqin Wang發現,在自由行動的絨猴中,原發聽覺皮層中的神經元對聲音反饋的擾動更靈敏,盡管它們普遍受到抑制。這可能是主動監測自身聲音微妙變化的一個機制。這種反饋監測所存在的缺陷,曾被認為是結巴等人類語言障礙的一個原因。
(田天/編譯,更多信息請訪問www.naturechina.com/st)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綜合癌癥中心的一個研究小組確定了CD95受體上一個可導致細胞死亡的關鍵表位。這種觸發細胞程序性死亡的新能力可能會為改進癌癥治療打開大門。這一發現發表在近期《自然》雜志旗下的《細胞......
前不久,37歲的姜昱丞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Nature論文,這也是他所在的蘇州科技大學首次在Nature亮相。這篇論文澄清了凝聚態物理領域一個20余年來的誤區,并構建了全新理論模型和判定標準。“其實......
在多項重復性研究不支持其結論后,美國羅徹斯特大學迪亞斯團隊3月的《Nature》論文再遇危機:該論文11位作者中的8位給《Nature》高級編輯托比亞斯·羅德爾寫信稱,迪亞斯歪......
自然殺傷性細胞(NKcells)在機體抵御腫瘤進展的先天性免疫反應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Cell上題為“Apan-cancersingle-cellpanoramaofhum......
Nature, 24August2023,Volume620Issue7975, 《自然》2023年8月24日,第620卷,7975期物理學PhysicsPotontranspor......
隨著年齡增長,停止分裂但沒有死亡的衰老細胞(senescentcell)在體內持續積累。這些細胞總是被我們視作需要清除的危險信號,因為它們與癌癥、阿爾茨海默病、糖尿病等一系列與衰老相關的病癥相關。現在......
皮膚作為我們身體最外層的保護屏障,承受了時間的考驗和生活的痕跡。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不可避免地經歷一系列變化,如失去彈性、干燥和色斑等。皮膚衰老是一個復雜而多樣化的過程,受到遺傳、環境和內外因素的共同......
胰腺導管腺癌(PDAC)是個瘋狂的“殺手”,PDAC患者的10年生存率約為1%[1]。近20年來,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不斷取得進步,改寫了很多癌癥的治療范式;遺憾的是,經典腺體亞型對目前的臨床治療方案有......
近日,復旦大學、西安交大、中國醫學科學院等26家單位聯合發布了中國人群泛基因組聯盟(CPC)一期研究進展。6月14日,相關成果以《基于36個族群的中國人泛基因組參考圖譜》為題發表于《自然》(Natur......
5月31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刁現民團隊完成的最新研究論文遴選為植物科學領域的近期標志性論文,該研究發掘了谷子籽粒產量重要基因SGD1,并揭示了其調控禾本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