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乙型肝炎病毒逃逸免疫反應的細胞和分子機制研究”(項目編號:31390431)等支持下,中國醫學科學院曹雪濤院士課題組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浙江大學等團隊在抗病毒免疫新機制方面取得突破進展,揭示了甲基轉移酶在促進干擾素抗病毒效應中的重要功能,研究成果以“Methyltransferase SETD2-Mediated Methylation of STAT1 Is Critical for Interferon Antiviral Activity”(甲基轉移酶SETD2通過調控STAT1甲基化增強干擾素抗病毒效應)為題,于7月27日在線發表在Cell上。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全球約有20億人口感染過HBV,其中有3.5-4億人為慢性感染。我國是HBV感染高發區,約有7-8億人曾感染HBV,其中HBV慢性感染者過億,這些慢性感染者......閱讀全文
迎來百年校慶,南開校長曹雪濤也發表感言:南開應恢復到當年“北清復開”的地位與影響。雖然履職還不滿兩年,曹雪濤卻可能是與南開大學這所百年名校在氣質上最為貼近的一任校長。 他,26歲時畢業于第二軍醫大學,因碩士論文優秀被直接授予博士學位。他,28歲時破格由講師直接晉升為教授,是當時國內最年輕的醫學
【1】Science:南開大學曹雪濤團隊揭示hnRNPA2B1識別病毒DNA并促進IFN-α/β產生 doi:10.1126/science.aav0758 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識別病毒核酸可觸發宿主對病毒的先天免疫應答。這導
——專訪《自然》杰出導師獎得主、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 “傳道、授業、解惑。”中國傳統文化對“師者”在學生學習生涯中所扮演的角色有著深刻認識。而在中國科學鼓勵創新和原創性工作的當下,好導師的作用顯得更加重要。 在日前于上海召開的2015科研創新創業國際研討會上,《自然》嘉獎了5位優秀中國
“傳道、授業、解惑。”中國傳統文化對“師者”在學生學習生涯中所扮演的角色有著深刻認識。而在中國科學鼓勵創新和原創性工作的當下,好導師的作用顯得更加重要。 在日前于上海召開的2015科研創新創業國際研討會上,《自然》嘉獎了5位優秀中國科學導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與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長鄧興
如今,曹雪濤是世界著名免疫學家,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和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而1991年時,他還是剛剛博士畢業的青年教師,一筆3萬元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資助,讓他走上了科研正軌。 “那是我科研生涯起步的第一個基金項目。”曹雪濤說,“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學術界能夠得到科研資金支持的渠道很
在人類基因組中95%的基因并不編碼蛋白質,其他物種也有大量的非編碼基因。這些DNA不會被編碼成蛋白質,卻又會轉錄出非編碼RNA,它們對生命活動起什么作用?是進化的冗余還是神秘的緩存? 《細胞》雜志近日刊登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團隊的研究論文,他們發現一種全新非編碼RNA分子。該分子能夠調控免疫
2019年,曹雪濤團隊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PNAS 等雜志上發表了13篇重要研究成果,在免疫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iNature系統盤點一下曹雪濤團隊的研究成果: 【1】干擾素-γ(IFN-γ)對于細胞內細菌固有的免疫反應至關重要。 非編碼RNA和RNA結合蛋白
近年來,曹雪濤和他的研究團隊圍繞著天然免疫的識別與調控機制進行了系統性研究,不斷取得重大原創性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的科學家中,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可謂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近年來,曹雪濤和他的研究團隊圍繞著天然免疫的識別與調控機制進行了系統性研究,不斷取得重大
1月3日,南開大學在八里臺校區主樓小禮堂召開全校教師干部大會,中央組織部干部三局副局長魏向陽受中央組織部領導同志委派,宣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南開大學校長職務任免的決定:曹雪濤同志任南開大學校長(副部長級);因任職年齡原因,免去龔克同志南開大學校長職務。 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杜占元,天津市
陳嘉庚科學獎頒獎合影(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 2016年度陳嘉庚科學獎、陳嘉庚青年科學獎6月1日在北京揭曉,5位中國科學家獲此殊榮。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為其頒獎。 獲得2016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的項目共2項。其中,《多復變中若干問題的解決》獲得陳嘉庚數理科學獎,獲獎人是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
在饒毅教授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舉報武漢大學李紅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院士以及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學術造假風波后。當事的三位學者之一裴鋼院士又被舉報論文涉嫌圖像異常... 相關鏈接:驚爆學術圈!網傳饒毅實名舉報裴鋼院士 耿美玉 李紅良 據荔枝新聞報道,裴鋼參與署名的兩篇論文
6月26日的《生物化學期刊》就曹雪濤團隊的12篇論文發表關注聲明。 2020年6月26日,《生物化學雜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BC)編輯部在最新一期的雜志中對免疫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發表的12篇論文分別發布了關注聲明。聲明措辭
4月9日晚,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在《自然—免疫學綜述》在線發表了題為《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及其對于治療的啟示》的評述文章。 據悉,《自然—免疫學綜述》隸屬《自然》出版社,會定向向有學術影響力的著名科學家約稿。 此前,曹雪濤已分別于2015年和2019年在該雜志應邀發表2篇綜述性評
我相信,這次匯聚,將成為國際生命科學領域一次令人難忘的盛會。1日,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在國家會議中心拉開帷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在致辭中這樣說道,生命科學,正引領世界科學發展的新潮流。 這是在中國舉行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生命科學領域學術盛會。10位諾獎得主、4位世界糧食獎得主
經過特殊的算法,我們得到了2018年前10個月中國生物醫學風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個重大學術界事件,能夠上榜的風云人物/事件,都曾長時間占據過100多個公生物醫學公眾號的頭版頭條。 在此,我們精選了其中的3個事件及16位風云榜人物。我們對其進行了劃分,分別是:6星級的3個事件,分別位諾貝爾獎,國
2019年已經結束,小編在此簡單匯總六件本年度較為著名的“學術不端”事件,并且整理事件后期的處理結果。一、翟天臨事件 2月8日,翟天臨因在直播中被問及知網時,回答到“知網是什么?”引起網友們重點關注到他的北大博士頭銜,隨后翟天臨的論文作品被披露,其中含有大段抄襲語句。 翟天臨曾在《廣電時評》
在人類基因組中95%的基因并不編碼蛋白質,其他物種也有大量的非編碼基因。這些DNA不會被編碼成蛋白質,卻又會轉錄出非編碼RNA,它們對生命活動起什么作用?是進化的冗余還是神秘的緩存? 《細胞》雜志近日刊登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團隊的研究論文,他們發現一種全新非編碼RNA分子。該分子能夠調控免疫
自2019年開年以來,曹雪濤院士團隊繼續在免疫學領域發力,僅在5個月內就發表了7篇文章,其中包括IF>40的頂級期刊,接下來小編帶您回顧下這7篇文章。 近期,曹雪濤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353)在線發表題為“Mettl3-mediated mRNA
曹雪濤 “科教融合重在和而不同、卓爾不群,這才是教育和科研的精髓。”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與人才是兩個重要著力點。當記者拋出科教融合的話題時,曹雪濤顯然早已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對此侃侃而談
“以前研究病毒的攻擊,關注細胞‘變多’了什么,這次我們反其道行之,從‘變少’入手研究。”12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研究團隊另辟蹊徑,追蹤到了病毒逃逸的“新伎倆”,為抗病毒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思路。 當日,國際期刊《免疫》(Immunity)刊發曹雪濤院士團
“我們這代人關注‘術’,對‘道’的追求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兩院院士大會期間,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與《中國科學報》記者談了近來他的思考。 “創新”作為本次大會的主題,引起科研人員的廣泛關注與熱烈探討。在曹雪濤看來,創新就是要“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而只有科學家達到一定的
在人類基因組中95%的基因并不編碼蛋白質,其他物種也有大量的非編碼基因。這些DNA不會被編碼成蛋白質,卻又會轉錄出非編碼RNA,它們對生命活動起什么作用?是進化的冗余還是神秘的緩存? 《細胞》雜志近日刊登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團隊的研究論文,他們發現一種全新非編碼RNA分子。該分子能夠調控免
2017年8月1日, 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 已經結束, 共選出初步候選人157位。其中 年僅39歲的清華大學膜蛋白結構生物學家 顏寧在列 ,成為此次年齡最小的候選人。 在今年的初步候選人中 年齡最大的為72歲 年齡最小的為39歲 近些年院士年輕化趨勢不斷加強 中國當代科研創新
針對Elisabeth Bik發文質疑2008年發表在Blood雜志上的文章數據,曹雪濤院士本人進行了回應: Elisabeth Bik提出的質疑: Figure 1A. The "unstimulated" and "LPS" panels in t
“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細胞免疫治療與體細胞治療、基因編輯與基因治療等,為人類疾病救治與健康促進帶來了革命性進步。對于這些生物醫學前沿熱點與高新技術,除了加大科技投入進行戰略布局之外,相關監管科學體系建設也要及時跟上,以保障新型治療手段及藥物應用與評價,推動我國相關產業有序發展和新業態形成。”3月1
醫學科技是推動醫學發展的根本,通過建立醫學科技評價體系,有助于優化科技資源的配置和高效利用,從而達到造福百姓的終極目的。 12月30日,2015年度中國醫院科技影響力排行榜在北京揭曉,從排行榜綜合排名中看,相比去年,位列前三的醫院并沒有變化,分別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中國醫
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并掌握核心技術的國際化領軍人才和團隊,特別是儲備一批能參與國際科技競爭、攀登未來科技制高點的人才,對提升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尤為重要。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指出,在人才培養中,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隨著科研人員出國留學進修規模不斷擴大,出現了許多值得深思的
針對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論文風波事件,11月21日,被質疑論文所涉及的國際期刊《細胞》(Cell)表示,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對于曹雪濤博士不發表任何評論,但是對于本期刊的圖像篩查政策以及如何處理論文發布后問題的一般性說明,可以參見 “作者須知”。 國際期刊《自然免疫學》(Natu
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二軍醫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證實,唾液酸結合性免疫球蛋白樣凝集素-G(Siglec-G)通過破壞MHC I類分子-抗原肽復合物形成抑制了樹突狀細胞的抗原交叉提呈。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8月22日的《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雜志上。 我國著名的
“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細胞免疫治療與體細胞治療、基因編輯與基因治療等,為人類疾病救治與健康促進帶來了革命性進步。對于這些生物醫學前沿熱點與高新技術,除了加大科技投入進行戰略布局之外,相關監管科學體系建設也要及時跟上,以保障新型治療手段及藥物應用與評價,推動我國相關產業有序發展和新業態形成。”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