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濤院士團隊重要研究成果匯總
【1】Science:南開大學曹雪濤團隊揭示hnRNPA2B1識別病毒DNA并促進IFN-α/β產生 doi:10.1126/science.aav0758 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識別病毒核酸可觸發宿主對病毒的先天免疫應答。這導致促炎細胞因子和I型干擾素的產生,其中NF-κB信號轉導調節促炎細胞因子的產生,干擾素調節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IRF)信號轉導介導I型干擾素(IFN-I)的產生。通常而言,一旦DNA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它們就會在宿主細胞核內釋放并復制它們的基因組DNA。然而,在細胞核內識別源自病原體的DNA的過程仍然是個謎。 迄今為止,人們僅提出一種稱為γ-干擾素誘導蛋白16(IFI16)的蛋白可識別細胞核內的DNA病毒并激活IFN-I的產生和炎癥反應。鑒于宿主細胞在細胞核中經常遇到源自病原體的DNA,因......閱讀全文
曹雪濤院士團隊重要研究成果匯總
【1】Science:南開大學曹雪濤團隊揭示hnRNPA2B1識別病毒DNA并促進IFN-α/β產生 doi:10.1126/science.aav0758 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識別病毒核酸可觸發宿主對病毒的先天免疫應答。這導
曹雪濤團隊發現免疫炎癥消退新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日前發現,表觀遺傳修飾酶Tet2在抗感染炎癥免疫反應及消退過程中起重要的控制作用,為研究如何促進持續性炎癥及時消退、抑制炎癥反應從而阻止自身免疫病等發生發展提出了新的分子機制與學術觀點,并為免疫學與表觀遺傳學前沿交叉研究提出了新方向。相關研究在線發表于
曹雪濤團隊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發現,E3泛素連接酶分子Nrdp1在T細胞抗感染、抗腫瘤功能的活化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為研究如何增強機體抗感染、抗腫瘤特異性免疫功能同時抑制自身免疫病發生發展提出了新的分子機制與干預方法。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9月21日的《自然—免疫學》雜志。 殺傷性T細
曹雪濤團隊發現晚期癌癥惡化的新機制
3月29日,《細胞》雜志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的研究論文,報道了在晚期癌癥腫大的脾臟中發現了一種稱之為Ter細胞的新型紅細胞樣亞群,此細胞能夠通過分泌神經營養因子artemin而促進癌癥惡性進展,該發現為癌癥預后判斷和干預治療提出了新思路。圖片來源于網絡 目前認為,癌癥
曹雪濤團隊12篇論文可信性遭質疑
6月26日的《生物化學期刊》就曹雪濤團隊的12篇論文發表關注聲明。 2020年6月26日,《生物化學雜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BC)編輯部在最新一期的雜志中對免疫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發表的12篇論文分別發布了關注聲明。聲明措辭
曹雪濤團隊發現晚期癌癥惡化的新機制
3月29日,《細胞》雜志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的研究論文,報道了在晚期癌癥腫大的脾臟中發現了一種稱之為Ter細胞的新型紅細胞樣亞群,此細胞能夠通過分泌神經營養因子artemin而促進癌癥惡性進展,該發現為癌癥預后判斷和干預治療提出了新思路。 目前認為,癌癥是一種發生于
曹雪濤團隊發現病毒免疫逃逸與復制新途徑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永群教授團隊發現,病原菌分泌的毒素會定向“凍”住宿主細胞的信號通路來攻擊宿主細胞,讓細胞動彈不得甚至“散架”。相關論文在27日上線的《科學》雜志上發表。該項研究推動了對病原菌致病分子機制的深入理解,將有助于研發針對創傷弧菌和霍亂弧菌等致病菌的新型抗菌藥物。 創傷弧菌
曹雪濤院士團隊發現免疫炎癥平衡調控新機制
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曹雪濤院士團隊發現,DNA修飾酶Tet2分子可以通過調控RNA修飾的新方式,促進機體增加天然免疫細胞的數量和功能,以應對病原體感染及其炎癥反應。該發現不僅從免疫學角度為機體抵抗病原體感染的天然免疫機制提出了新觀點,也在表觀機制層面揭示了Tet2參與基因表達轉錄后調控的
曹雪濤團隊再發Nature——揭示新型非編碼RNA調控網絡
先天性免疫反應可保護宿主免受病原體感染,并向病原體施加進化壓力,以減弱這些反應并確保其存活和復制的策略。這些不斷變化的壓力導致了跨宿主-病原體相互作用的先天性免疫穩態的復雜機制,但尚未得到全面了解。尤其是,更好地了解控制宿主與病原體相互作用并促進入侵病原體清除或逃逸的調節劑,可以確定傳染病和慢性
曹雪濤團隊:已糾正13篇文章,沒有操縱實驗數據
最近,曹雪濤團隊被曝大量的文章一圖多用,同時中國工程院,教育部等機構表示,要進一步調查。 截至到2020年3月16日,曹雪濤團隊已經糾正了13篇文章,同時曹雪濤團隊表示:對圖形組裝過程中的錯誤感到遺憾,并為由此帶來的任何不便表示歉意,但我們并未以任何方式操縱數據。 這種無意的錯誤也與這項工作的
2023年曹雪濤團隊首篇文章:事關免疫和炎癥機制
自身免疫和自身炎癥反應源于對自身成分的異常免疫和炎癥反應,有助于各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自身炎癥性疾病。RNA結合蛋白(RNA-binding proteins, RBPs)是免疫細胞發育和功能所必需的,主要通過對RNA代謝和功能發揮轉錄后調節作用。RBPs功能失調和RNA代謝異常與多種自身免疫性或
曹雪濤院士團隊:發現腫瘤轉移和化療抵抗新機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6248.shtm 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暨中國醫學科學院免疫治療研究中心曹雪濤院士團隊在Cancer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TAMs中葡萄糖代謝的增加,促進了溶酶體組織蛋白酶B的O-
《Cell》重磅!曹雪濤團隊發現晚期癌癥惡化的新機制
中國微循環學會轉化醫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將于2018年7月20日在陜西華陰(華山)舉行,會議同期將舉行轉化成果交流會,現征集現場展示生物醫學科研項目,經過函審挑選20個項目進入現場,免注冊費,并邀請投資方進行評審,對接。現場評出前3名,每名獎勵一定數額現金。有意報名參加者請聯系微信764448
曹雪濤院士Immunity:當東方遇到西方
國際著名的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近日推出新一期《聚焦中國》(Spotlight on China),介紹近年來中國免疫學基礎及臨床研究的飛速發展,其電子版在細胞出版社及其子刊的網站上均能免費閱讀或下載,紙質版則隨下月最新一期的《免疫》(Immunity)同時發行。 在此增刊
曹雪濤院士最新綜述介紹區域免疫
“核心刊物” 迎來了新期刊:科學通報,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這兩份期刊均是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主辦的,我國學術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國內外各主要檢索系統收錄,如國內的《中國科學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等;美國的SCI、CA、E
曹雪濤:探索天然免疫的奧秘
近年來,曹雪濤和他的研究團隊圍繞著天然免疫的識別與調控機制進行了系統性研究,不斷取得重大原創性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的科學家中,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可謂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近年來,曹雪濤和他的研究團隊圍繞著天然免疫的識別與調控機制進行了系統性研究,不斷取得重大
曹雪濤院士:科教融合重在“和而不同”
曹雪濤 “科教融合重在和而不同、卓爾不群,這才是教育和科研的精髓。”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與人才是兩個重要著力點。當記者拋出科教融合的話題時,曹雪濤顯然早已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對此侃侃而談
曹雪濤院士Science:中國的創新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Xuetao Cao)是世界著名的免疫學家,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CAMS)院長、全球慢性疾病合作聯盟(GACD)主席、亞洲大洋洲免疫學會聯盟(FIMSA)聯盟主席。11月28日,曹雪濤院士在最新一期的《科學》(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Innovating resear
曹雪濤院士團隊Science發文:-宿主細胞抵御病毒感染新途徑
宿主細胞可以通過產生干擾素等多種方式有效抵御病毒感染。但人們對于宿主細胞能否通過天然免疫非依賴途徑抵御病毒感染及其相關作用機制尚不十分清楚。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曹雪濤院士團隊最新發表了題為“N6-methyladenosine RNA modification–mediated ce
曹雪濤團隊發現樹突狀細胞遷移與炎癥調控的新靶標
樹突狀細胞(DC)是一類重要的天然免疫細胞和專制性抗原提呈細胞,在激活機體抗病原體免疫應答及維持自身免疫耐受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的調控作用。DC的體內遷移對于其成熟活化及功能調控至關重要,DC遷移紊亂可導致DC在炎癥部位的過度聚集及活化,導致組織過度炎癥,甚至引發炎癥性疾病的發生【1】。探索DC遷
10年曹雪濤團隊在Nature/Cell/Science等發表164篇文章
SMARCC1 (BAF155, SRG3)作為SWI/SNF復合物的核心成分之一,在激活晚期炎癥基因以應對微生物挑戰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SMARCC1調控炎癥先天反應的機制尚不清楚。 2023年2月15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曹雪濤及姜明紅共同通訊在Cell Reports在線發表
曹雪濤院士亮點推薦Nature重要癌癥研究
曹雪濤(Xuetao Cao)院士是國際著名的免疫學家。其現任職浙江大學醫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第二軍醫大學,主要從事腫瘤免疫治療和分子免疫學方面的研究,曾在樹突狀細胞的免疫學和腫瘤的免疫與基因治療研究方面獲得重要成果,以通訊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曹雪濤院士亮點推薦Nature重要癌癥研究
曹雪濤(Xuetao Cao)院士是國際著名的免疫學家。其現任職浙江大學醫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第二軍醫大學,主要從事腫瘤免疫治療和分子免疫學方面的研究,曾在樹突狀細胞的免疫學和腫瘤的免疫與基因治療研究方面獲得重要成果,以通訊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m
曹雪濤院士Science揭示重要非編碼RNA
來自第二軍醫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和浙江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名為lnc-DC的長鏈非編碼RNA控制了人類樹突狀細胞的分化。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我國著名的免疫學家曹雪濤(Xuetao Cao)院士。其現任職第二軍醫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和浙江大學醫學院,主要從事腫瘤免疫治療和分子免疫
曹雪濤院士JBC解析癌癥治療新靶標
來自第二軍醫大學、浙江大學醫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在2014年3月13日的《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期刊發表了題為“Blockade of Fas signaling in breast cancer cells suppresses tumor g
曹雪濤院士Cell-Research發布免疫新成果
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二軍醫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Siglec1通過泛素連接酶TRIM27誘導TBK1降解抑制了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9月11日的《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志上。 我國著名的免疫學家曹雪濤(Xuetao Cao)院士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曹雪濤現任
曹雪濤:培育高水平醫學領軍人才
“百年華誕,是協和發展的里程碑,更是協和發展的新起點。建設健康中國,關鍵在人才,基礎在教育” 醫學教育體系建設的目標是培養造就一支品德高尚、素質優良的醫學人才隊伍,為保障國民健康并推動醫學發展奠定知識與技術、人才與制度基礎。一個健全的醫學教育體系是既能夠惠及民眾健康福祉,又能夠完善醫學學科發展
曹雪濤院士Nature-Immunology發表免疫新成果
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二軍醫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證實,唾液酸結合性免疫球蛋白樣凝集素-G(Siglec-G)通過破壞MHC I類分子-抗原肽復合物形成抑制了樹突狀細胞的抗原交叉提呈。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8月22日的《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雜志上。 我國著名的
曹雪濤院士:科技評價引導醫療品質提升
醫學科技是保障公眾健康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加快醫學科技發展,對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提高公眾健康保障水平,支撐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順利實施,培育發展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切實改善民生服務,以及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在大力推進醫學科技發展的同時,國內外醫學界也
曹雪濤院士Nature發布表觀遺傳重要成果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第二軍醫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Tet2可以通過招募Hdac2特異性抑制IL-6來消退炎癥。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布在8月19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我國著名的免疫學家曹雪濤(Xuetao Cao)院士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曹雪濤現任職浙江大學醫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