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表面元素分析之我見
當下物理檢測在古玩領域有點熱。物理檢測顧名思義就是機器檢測,它脫離了原始的眼學目測,而是用一串數據來比對瓷雜類古玩的新老真偽。但是對于物理檢測,本人也想發表點謬論,弄出點響動,活躍一下年尾的氣氛。第一、坦承的說,我們要用一種敬畏的態度看待物理檢測的科學進步,能把一件古物的表里成分通過復雜的數據分析展現給我們,這是一件了不起的科學突破。第二、當前所有物理檢測的數據分析沒有統一的數據庫和權威的發布,有可能研究機構吸取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唐三彩研究數據公布的教訓,現在上硅所和中科院等研究機構基本沒有向外泄露數據機密。第三、當前一些儀器其實都是將歐美的硬件設備嫁接上我們的數據進行幾十種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分析比對從而結合眼學做出的報告。有點像醫院里醫生拿著X光片來做心肺診斷的味道。所以,檢測的結論最終還是要由人來做出。第四、無論是上硅所還是中博,他們的數據庫是絕對有限的,如果用數據比對結果,恐怕數據庫建構者自己都要蒙圈。因為,瓷雜類文物在中......閱讀全文
古代瓷器表面元素分析之我見
當下物理檢測在古玩領域有點熱。物理檢測顧名思義就是機器檢測,它脫離了原始的眼學目測,而是用一串數據來比對瓷雜類古玩的新老真偽。但是對于物理檢測,本人也想發表點謬論,弄出點響動,活躍一下年尾的氣氛。第一、坦承的說,我們要用一種敬畏的態度看待物理檢測的科學進步,能把一件古物的表里成分通過復雜的數據分析展
儀器操作失誤-故宮宋代哥窯瓷器受損
就宋代哥窯瓷器在故宮受到損壞一事,故宮博物院辦公室31日上午通過媒體向社會作出說明。報告初步判定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實驗室科研人員在儀器操作時存在失誤。 宋代哥窯瓷器在分析測試時被壓碎。? 宋代哥窯瓷器在分析測試時被壓碎 說明稱,2011年7月4日約10時,故宮博物院古陶
專家談故宮“瓷器門”:文物無損檢測不能因噎廢食
近日故宮“瓷器門”事件發生后,無損檢測是否安全可靠,成為一個備受爭議的熱點問題。中科院研究生院文物科技評估中心主任王昌燧表示,無損檢測本身并不存在什么技術難題,作為一個小概率事件,我們應該認真總結經驗教訓,避免類似事故再次發生,而不應因噎廢食,停止文物真品的檢測工作。 “對于瓷器的無損檢測
古代地球曾“瞬間”凍結
科學家懷疑,當冰原覆蓋地球時,曾發生若干古代“雪球地球”事件。 圖片來源:JOHN SONNTAG/NASA 現在,地球上的冰正在迅速融化。但一些科學家認為,在若干古代事件發生期間,地球曾陷入了被稱為“雪球地球”的深度凍結狀態。當時,冰原不斷擴大,直至覆蓋了幾乎整個地球。不過,
古代地球曾“瞬間”凍結
現在,地球上的冰正在迅速融化。但一些科學家認為,在若干古代事件發生期間,地球曾陷入了被稱為“雪球地球”的深度凍結狀態。當時,冰原不斷擴大,直至覆蓋了幾乎整個地球。不過,這些事件的次數、程度以及地球以多快的速度變成“冰塊”一直是未解之謎。如今,對埃塞俄比亞一個最新發現的巖石層序進行的分析表明,“雪
蒸餾器的古代
在國內,時間更早些的古代蒸餾器實物也還是有的。1975年,在安徽省天長縣安樂鄉出土一漢代銅蒸餾器,其結構亦由上下兩分體組成,上體底部帶箄,箄上附近鑄有一槽,槽底鑄有一引流管,與外界相通。在蒸餾時,配以上蓋,蒸汽在器壁上凝結,沿壁流下,在槽中匯聚后順引流管流至器外,因此可起到蒸餾作用。 遺憾的是
山西大學東山校區元代墓出土多件精美瓷器
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山西大學東山校區元代壁畫墓發掘資料,2017年6月到9月,為配合山西大學東山校區建設,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對校區內勘探發現的20余座墓葬進行了發掘。其中,元代墓葬2座。兩座元墓東西相鄰,均為仿木結構磚室壁畫墓,
儀器檢測技術文物研究和保護中的應用
研究人員用高科技儀器檢測古陶瓷標本 研究人員用高科技儀器檢測“科窯作坊”制作的古陶瓷器具 面對真偽難辨的古代陶瓷,傳統的“眼學”常常會出現看走眼的情況。那么,能否將更為客觀的科技檢測手段引入古陶瓷鑒定呢? 在日前舉行的“數字化技術在古代文物研究和保護中的應
“考古中國”重要進展-南海兩艘古代沉船揭開神秘面紗
海南省三亞市東南約150公里海域,千米深藍之下,兩艘古代沉船掀開了神秘的面紗——2023年至2024年,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聯合組隊,對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開展了三個階段的深海考古調查。6月13日,國家文物局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
乾隆時期紫金釉中發現特殊晶體
中國古代高溫瓷器曾以其圖案精美、質感晶瑩風靡世界。然而,令人好奇的是,古代高溫彩瓷的著色工藝還有很多細節尚未揭示。 “我們和上海光源魏向軍、汪麗華課題組合作,在故宮出土的清代乾隆時期紫金釉(碎片)中,發現其表面布滿了大尺寸、高純度的亞穩相ε-Fe2O3單晶,粒徑尺寸可達幾十微米。”故宮博物院文
中子活化分析的應用
中子活化分析 中子活化分析在考古學中主要用來測量陶瓷器、玻璃、銀幣、銅鏡、燧石、骨頭化石等樣品中的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進行統計分析,尋找共同性和差異性,從而確定元素成分的演變、產地及礦源等。不同地區的陶瓷土的元素組成差異,特別是微量、痕量元素組成差異大于它們在同一陶土源不同部位的漲落。以我國
古代日本狼或是冰川時代“遺物”
在日本本州島,農民長期將一種小型灰狼視為莊稼的守護者,因為它的嚎叫能提醒農民有野豬等入侵者來襲。在民間傳說中,“本州狼”被視為森林精靈并且用神龕供奉起來。不過,當這種狼在19世紀從狗那里感染了狂犬病后,農民射殺并且掩埋了它們,直到1905年最后一只灰狼死去。 如今,只有一些被填充起來的本州狼標
古代生物的生物鐘揭秘
室溫下的藍藻生物鐘,三個蛋白滴答滴答轉個不停,我們很難理解它的發條機制。將它們凍住后,我們就可以仔細觀察它們的外觀和裝配細節。 10年之前,藍藻體內的生物鐘僅由三種蛋白組成:KaiA,,KaiB和KaiC。2015年,日本科學家在Science雜志上報道:只要加一點能量(ATP),這三種蛋白在
海藻曾喂飽古代歐洲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488.shtm
古代蒙古人暴力且健康
圖片來源:NORTH WIND PICTURE 最新研究顯示,在成吉思汗及其后代征服廣袤的歐亞大陸之前的上千年間,蒙古牧民過著暴力、健康的生活。 盡管一些蒙古人在現代社會中仍保持著游牧的生活狀態,但研究人員并不知道這一傳統起源于何時。任何早期牧民都應該比久坐不動者健康。尤其在垃圾收集和污水處理基
海藻曾喂飽古代歐洲人
海藻和水生植物可能是至少到中世紀時期的古代歐洲人的重要食物來源。這些發現基于對古人類牙結石的化學分析,增進了對從新石器時代到早期中世紀歐洲飲食的理解。 人們今天仍然在食用海藻,這種食物在亞洲尤為盛行,但在歐洲關于食用海藻和淡水水生植物的考古學證據有限。在新石器時代,歐洲各地都有農業發展,而海洋
科技考古:精確揭示古代遺存面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130.shtm 中國考古未來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科技與考古如何深度融合?日前,考古科學大會在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
關于中子活化分析的應用介紹
中子活化分析在考古學中主要用來測量陶瓷器、玻璃、銀幣、銅鏡、燧石、骨頭化石等樣品中的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進行統計分析,尋找共同性和差異性,從而確定元素成分的演變、產地及礦源等。不同地區的陶瓷土的元素組成差異,特別是微量、痕量元素組成差異大于它們在同一陶土源不同部位的漲落。以我國古瓷研究為例,古代
古代巨鯨以其他鯨為食
幾百萬年前,一頭巨型鯨物種在海洋中遨游。如今,對其胃中殘留物的分析表明,它們可能處于食物鏈的頂端,甚至會吃掉其他的鯨。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綜合》。 械齒鯨能長到18米,是逆戟鯨長度的3倍。3800萬~3400萬年前,它們生活在靠近現代非洲北部的大西洋海域。 9年
從古代永動土復活的巨病毒
一項研究說,在一個3萬年前的永凍土樣本中發現并復活的一種此前未知的巨病毒提示,巨病毒更加多樣而且并不像此前認為的那樣稀少。在過去的10年中已經發現了幾種屬于巨型病毒科的巨病毒。這些病毒的形態和生理的相似性曾經提示所有巨病毒基本都有同樣的特征,但是近來發現的潘多拉病毒用它的不同的形狀、尺寸和生理特
古代青銅器產地研究獲進展
青銅器泥芯稀土元素特征分布 鄖縣喬家院墓地出土青銅器 產地與礦源是青銅器生產鏈條中非常重要的兩個環節。近年來,鉛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等方法在古代青銅礦料來源研究中備受關注,業已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然而,很少有工作關注古代青銅器的鑄造地研究(產地)。 近日,《考古學與人類學科學》刊
科研人員無損分析古代皇陵衣冠
清代冠飾的原位無損分析 唐李倕公主冠飾原位無損分析照片及相關成果 為探明古代冠飾上鑲嵌的珠寶玉石等飾品的材料,對其進行科學修復、復原和復制,5月14日至19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與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等單位,采用便攜式XRF、手持式XRF和便攜式拉曼光
古代羊毛文物分析檢測取得突破進展
古代紡織品以麻纖維、棉纖維、蠶絲、羊毛為原料,經過加工成紗線后編織而成。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些天然有機物容易受到外界光、熱、氧氣、水分、微生物等作用的影響而發生老化降解,致使肉眼無法鑒別,常規的檢測手段在分析污染和降解嚴重的樣品時也變得無能為力,無法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文物考古信息。 針對上述難
古代植物葉子生長不遵循“黃金法則”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135.shtm
非洲最古老DNA揭示古代文明
在摩洛哥的一個洞穴中發現的這具骨骼的DNA是非洲已知最古老的DNA。圖片來源:Abdeljalil Bouzouggar本報訊 大約15000年前,在位于一個摩洛哥洞穴深處的迄今最古老墓地里,古人以坐姿埋葬了死者,并用珠子和動物角加以裝飾。這些遺骸還被發現點綴著小而復雜的石箭頭和石子,20世紀的考古
依客思講解古代燈具的種類
依客思講解先秦時期的燈具: 先秦時期燈具主要元素有:青銅質、多枝造型、人俑燈、仿日用器燈。 中國現存最早的燈具出于戰國,在《楚辭·招魂》中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記錄. 陶豆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燈具,在戰國的墓葬中,就可以看到一種盤底中央呈*狀突起可插燈芯的細把陶質豆
古代細菌或潛伏于火星表面之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277.shtm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張佳欣 據25日發表在《天體生物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生命的證據可能仍處于休眠狀態并被埋在火星表面之下。 在一項研究中,包括美國西北大學的布萊恩·
古代植物葉子生長不遵循“黃金法則”
一塊有4億年歷史的化石表明,與大多數現代植物不同,一些最早的陸地植物的葉子沒有按照斐波那契數列的角度向外輻射。這一發現可能會迫使人們重新思考一個有百年歷史的葉類植物進化理論。6月15日,相關成果發表于《科學》。大多數現代陸地植物的葉子呈螺旋狀生長,它們彼此之間的角度取決于著名的斐波那契數列得出的“黃
如何運用色差儀對陶瓷進行顏色檢測與修復
國寶鑒定中有一個女子從國外拍下一件圓明園流失的玉筆洗,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產品,得到國家專家特別的認可,特定按照國家市場價180萬歸屬與國家,陶瓷是中國接觸的作品之一,他不僅反映了古代人的智慧和才能,也標志著中國文明時代的到來。作為中國具特色的文物之一,瓷器逐漸成為國內外收藏家的熱情對象。這是一個相對
球磨機設備的革新發展對原料制備意蘊到底有多深?
?作者系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教師中國的陶瓷文化歷史悠久。在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陶瓷的存在幾乎是神器一般的存在。舉個例子,過去曾經有一種職業叫做鑲碗匠,就是把家人不小心摔碎的碗再重新鑲好。而到了現在,瓷器的存在已經非常普遍了。不小心弄碎了碗,大家只會樂呵一句:歲歲(碎碎)平安,然后就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