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演化史中,泥盆紀常被稱為“魚類時代”。近60余年來,全球志留紀魚類化石的連續發現已使人們能夠將“魚類時代”推前至志留紀。化石記錄表明,志留紀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無頜類已相當繁盛,有頜類所有重要類群如盾皮魚綱、棘魚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等皆已出現并逐漸得到發展。志留紀魚類化石不僅為探討頜的起源、有頜類冠群的起源與早期分化等生命史中的一系列重大課題提供了關鍵資料和實證,而且為探討含魚化石地層的劃分與對比、魚類古動物地理學的研究等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依據。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緣柯坪—巴楚地區的志留系塔塔埃爾塔格組及依木干它烏組主要為一套淺海-濱海-陸相碎屑沉積,巖性較單一,厚度達1000m以上,顏色以紅色為主,前人常稱為紅色巖系。自1988年報道該套紅色巖系中含有中華棘魚以來,大量盔甲魚類與軟骨魚類的發現使塔里木盆地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上重要的志留紀魚化石產地之一。然而迄今描述報道該地區較多的志留紀魚類多為地方性......閱讀全文
從大白鯊到人類,長著上下嘴巴的脊椎動物被稱為有頜類,占現生脊椎動物物種數的99.7%。有頜類包括四大類群:盾皮魚綱、棘魚綱、硬骨魚綱和軟骨魚綱,其中前兩個綱業已全部滅絕。搞清楚這些大支系之間的親緣關系,特別是弄清作為陸生脊椎動物乃至人類直系祖先的硬骨魚類的起源,硬骨魚綱和軟骨魚綱共同祖先的特征組
中國科學家在4月3日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記述了兩種早期魚類的腰帶,首次揭示了硬骨魚綱的外骨骼腰帶。該研究否定了硬骨魚綱的腰帶與肩帶結構不同、不具有外骨骼成分的傳統觀點,為研究有頜類的早期分化并探討腰帶與肩帶在發育上的同源關系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這是
軟骨魚類(軟骨魚綱:鯊魚、鰩魚、鰩形目魚和銀鮫目魚),具有至少在4億年前的泥盆紀的化石記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成功進化的顯著例子。現代鯊魚,是軟骨魚類的一組,具有多樣的身體大小(例如,成年鯊魚20-1200cm)、生理學特性(例如,外溫性到區域內溫性)、繁殖方式(例如,從卵生到胎生)和棲息地利用(
人的相貌源自父母,而女兒的相貌更像父親,兒子的相貌更像母親。但是,這也不能深入解釋,一個人的相貌是如何形成的。 基因決定相貌相貌,最直接的來源是父母的遺傳 相貌主要指的是一個人的面部特征或臉部形態。既然相貌是父母給的,那就一定與遺傳有關,因此可以說基因決定相貌,確切地說,是父母的基因決定一個
大量的證據表明,microRNAs(miRNAs)豐富地存在于肝臟中,并對肝臟的發育,再生及疾病的發生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更好地促進肝臟疾病與海洋生物的研究,近日,浙江理工大學的呂正兵教授,領銜其團隊,對條紋斑竹鯊肝臟的miRNA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發表在7月刊的BioMed Research
許多荷蘭拖網漁船用低電壓捕撈海底魚類,引發了其他捕魚國家和環保組織的擔憂。 圖片來源:Ton Koene/picture-alliance/dpa/AP Images 在一個令人出乎預料的結局中,歐洲議會1月16日投票禁止一種電氣捕魚技術。而作為改革歐洲漁業法律的一部分,該技術被證明可以給環境
2010年10月28日,“自然之友”創會會長梁從誡先生因病在京逝世。驚聞噩耗,深感悲切!梁先生長期致力于環境保護工作,其所倡導的“真心實意,身體力行”的環保精神,不僅僅是“自然之友”之宗旨,更是中國乃至世界環境保護的精神財富,傳承并將這種精神繼續發揚光大,是我們對梁
象鯊(Callorhinchus milii)是澳大利亞南部和新西蘭溫帶水域的一種本地軟骨魚,生活在200米到500米深處,在春季遷移到淺水中進食。 本期Nature發表了這種魚的基因組序列。與其他脊椎動物基因組所做比較顯示,它是所有已知脊椎動物(包括腔棘魚)中演化最慢的基因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