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所等古老魚類化石研究揭開有頜脊椎動物演化史
從大白鯊到人類,長著上下嘴巴的脊椎動物被稱為有頜類,占現生脊椎動物物種數的99.7%。有頜類包括四大類群:盾皮魚綱、棘魚綱、硬骨魚綱和軟骨魚綱,其中前兩個綱業已全部滅絕。搞清楚這些大支系之間的親緣關系,特別是弄清作為陸生脊椎動物乃至人類直系祖先的硬骨魚類的起源,硬骨魚綱和軟骨魚綱共同祖先的特征組合,是重建有頜類演化之樹的關鍵。 9月25日,英國《自然》雜志在線報道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領導的國際古生物學家團隊在早期脊椎動物演化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朱敏等人在中國云南省古老的志留紀地層中發現了一條保存完好的古魚,并將其命名為初始全頜魚(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這條魚雖然在其他方面都保持著盾皮魚綱(最原始的有頜脊椎動物)的身體形態,但卻已經演化出硬骨魚綱(亦稱硬骨脊椎動物,包括陸生脊椎動物和仍生活在水中的硬骨魚類)的典型頜部結構或面部特征,是古生物學家夢寐以求的,介......閱讀全文
我國科學家在云南發現初始全頜魚化石
經過掃描獲取數據獲得的還原圖片與古魚化石對比(9月24日攝)。 《自然》雜志9月25日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及其團隊的新發現進行在線報道,朱敏和他領導的國際古生物學家團隊在早期脊椎動物演化方面取得進展,新發現將填補盾皮魚綱和硬骨魚綱兩大類群之間的“缺失環節”。 朱敏等
古硬骨魚又大又快
? 圖片來源:Maurilio Oliveira 科學家一直在努力解釋為什么硬骨魚如此小:其中最重的海洋太陽魚的重量也僅有2.3噸,但像鯨鯊這樣的軟骨魚類重量卻可以達到34噸。現在,一項對古代大型動物的新研究表明,這種現代差異僅僅是進化上的偶然。 有一種觀點認為,
古硬骨魚又大又快
圖片來源:Maurilio Oliveira 科學家一直在努力解釋為什么硬骨魚如此小:其中最重的海洋太陽魚的重量也僅有2.3噸,但像鯨鯊這樣的軟骨魚類重量卻可以達到34噸。現在,一項對古代大型動物的新研究表明,這種現代差異僅僅是進化上的偶然。 有一種觀點認為,占所有魚類物種95%的硬骨
古脊椎所等古老魚類化石研究揭開有頜脊椎動物演化史
從大白鯊到人類,長著上下嘴巴的脊椎動物被稱為有頜類,占現生脊椎動物物種數的99.7%。有頜類包括四大類群:盾皮魚綱、棘魚綱、硬骨魚綱和軟骨魚綱,其中前兩個綱業已全部滅絕。搞清楚這些大支系之間的親緣關系,特別是弄清作為陸生脊椎動物乃至人類直系祖先的硬骨魚類的起源,硬骨魚綱和軟骨魚綱共同祖先的特征組
中國魚化石首次揭示硬骨魚綱的外骨骼腰帶
中國科學家在4月3日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記述了兩種早期魚類的腰帶,首次揭示了硬骨魚綱的外骨骼腰帶。該研究否定了硬骨魚綱的腰帶與肩帶結構不同、不具有外骨骼成分的傳統觀點,為研究有頜類的早期分化并探討腰帶與肩帶在發育上的同源關系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這是
人的相貌是怎樣形成的?
人的相貌源自父母,而女兒的相貌更像父親,兒子的相貌更像母親。但是,這也不能深入解釋,一個人的相貌是如何形成的。 基因決定相貌相貌,最直接的來源是父母的遺傳 相貌主要指的是一個人的面部特征或臉部形態。既然相貌是父母給的,那就一定與遺傳有關,因此可以說基因決定相貌,確切地說,是父母的基因決定一個
中國學者9月參與發表多篇Nature文章
進入九月份,中國學者參與的多項研究在Nature雜志及其重要子刊上發表,其中主要包括首次發現初始全頜魚(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晝夜溫度逐年變化對于植物生長和碳循環的影響,以及多項基因組測序研究新成果。 首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
研究揭示早志留世軟骨魚類新進展
在生命演化史中,泥盆紀常被稱為“魚類時代”。近60余年來,全球志留紀魚類化石的連續發現已使人們能夠將“魚類時代”推前至志留紀。化石記錄表明,志留紀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無頜類已相當繁盛,有頜類所有重要類群如盾皮魚綱、棘魚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等皆已出現并逐漸得到發展。志留紀魚類化石不
中國科學家應邀赴瑞典皇家科學院作報告
近日,應瑞典皇家科學院邀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在斯德哥爾摩作了題為《中國遠古魚類揭示有頜脊椎動物起源與早期演化》的阿特迪講座。 朱敏在報告中,介紹了中國南方志留紀—早泥盆世發現的系列魚類化石,近些年,這一系列發現成果揭示了脊椎動物演化主線上頜起源、硬骨魚類起源及
朱敏研究員Science解析下巴從何而來
我們的下巴從何而來?這個問題細思起來并不簡單,因為每個人的下巴都不一樣,在最新的一項報道中,來自中國和瑞典古生物學家將下巴的來源追溯到了滅絕的魚類下頜上,這掃除了科學界在脊椎動物頜演化認識上一個大的盲區。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1日的Science雜志上,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