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孟山都公司首席技術官福瑞里日前與另兩位轉基因科學家獲得今年“世界糧食獎”,這是27年來該獎項首次授予基因改良作物研究人員。 孟山都是一家跨國農業生物技術公司,擁有全球70%的轉基因種子市場。“世界糧食獎”一直被看做國際上在農業方面的最高榮譽。對于一直希望獲得“正名” 的轉基因研究專家來說,此次獲獎可謂求仁得仁。但對于自然主義者或個別國家或機構來說,孟山都幾乎是“怪物”的化身,把獎頒給“轉基因作物大本營”的專家級高管,許多人議論紛紛。 轉基因公司及其產品之所以被妖魔化,是因為轉基因作物風險大的觀點時常見諸報端。論證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的一波波科研拉鋸戰的背后,是不同國家、地區和機構的不同利益訴求。事實上,國際上許多對轉基因作物聳人聽聞的指責,不少都被權威論文和機構評議推翻。在承認轉基因可能存在潛在風險的同時,更多專家和機構認為應該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和利用這類作物。 目前,全球人口在迅速增加,即使......閱讀全文
談起孟山都,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的是轉基因、草甘膦、剪不斷理還亂的爭議。但你無法否認的是,孟山都在農業科學領域幾乎一直是標桿一般的存在。從過去的轉基因、RNA 干擾,到時下火熱的大數據、基因編輯,在孟山都手中無不以驚人的速度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農業產品。 2050年世界人口將膨脹至100億,為保證
木瓜是生物技術公司瞧不上的小作物,卻是美國夏威夷州農業支柱。上世紀90年代,公共科研機構植物病毒學家戴尼斯·岡薩弗斯培育的轉基因抗病毒木瓜 “彩虹”得以推廣,拯救了受環斑病毒危害的木瓜產業。如今,夏威夷木瓜除銷往美國本土和加拿大外,也占據了日本市場。
2004年10月有“農業諾貝爾”之稱的世界糧食獎授予中國水稻育種家袁隆平,以表彰他在雜交水稻育種方面的巨大貢獻。9年之后,2013年的世界糧食獎頒給了在植物轉基因技術方面的三位先驅,三位獲獎者在1983年幾乎同時研發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轉基因植物,并在今后的三十年中,不斷發展和推進了轉基因技術。
1.前言 盡管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全球糧食生產有顯著的增長, 但當今社會需要面對的最重要挑戰之一是,如何養活21世紀中葉全球即將達到的90億人口。為了滿足糧食需求又不明顯增加糧價,基于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對能源安全、地區飲食結構變遷的關注,以及到2015年全球貧窮和饑餓減半的千年目標,估計屆
在過去的10多年里,中國社會輿論中爭訟最為激烈和持續的焦點話題之一,是一個普通人看似幾乎插不上嘴的專業科學問題:轉基因農作物應不應該商業化? 而有關轉基因問題的論戰,現在越來越異化為不同政治立場之間的紛爭,乃至謾罵。它實際上已經完全脫離了最初的科學研究和食品安全范疇,淪為一場迷失了目標的情
轉基因技術自問世以來,就備受公眾關注。中國科協近日舉辦的第29期“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邀請了中科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張啟發,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陳曉亞,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黃大昉,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員卓勤四位專
“去年,我的確是發了一句牢騷,在國內轉基因技術的推廣上,我覺得是Delay。”10月17日,在談到目前國內轉基因技術的推廣現狀時,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顯得很無奈。 當日,在華中農業大學舉行的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發展現狀和未來展望國際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展示了這樣一張圖片:畫面正中是一個轉
9月8日下午,2018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在京揭曉,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獲得生命科學獎,馬大為、周其林、馮小明共同獲得物質科學獎,林本堅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除了袁隆平先生,其他獲獎人公眾相對都不太熟悉,尤其是來自臺灣的林本堅教授,他在電話連線時獲得掌聲的熱烈程度僅次于袁隆平先生。這不僅僅因為他是
前段時間,有關轉基因的話題引起了廣泛關注。轉基因作物為何會引發如此大的關注度?轉基因作物到底安不安全?帶著疑問,《科學時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理事長許智宏。 許智宏認為,人們之所以對轉基因作物的質疑如此強烈,其實是因為利用轉基因技術來進行作物育種的歷史畢竟較短,公
在一群人看來,“它”不過是一個新的物種,但在另一群人看來,“它”是一個危害人類健康的魔鬼; 在一群人看來,“它”是解決糧食危機、減緩氣候變暖的良藥,但在另一群人看來,“它”的背后存在著利益集團不可告人的滅絕人性的巨大陰謀。 無論是在科學領域,還是在政府決策
一片丹心為蒼生 范云六,湖南長沙人。農業生物工程專家。1952年畢業于武漢大學。1960年獲蘇聯列寧格勒大學副博士學位。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國家973計劃專家顧問組成員;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重大科學工程學術委員會主任;國際HarvestPlus項目
6月10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以《轉基因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為題作綜合學術報告,介紹了轉基因技術的發展、應用以及安全問題。6月10日,陳曉亞作題為《轉基因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的主題報告 “在過去幾十年里,轉基因技術經歷了誕生、成長到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轉基因技術與傳統雜交方法本質相同。都是在原有品種基礎上對受體生物進行遺傳改造,轉基因技術是傳統育種方法的重要補充。 轉基因技術是一種中性技術,安全不安全關鍵在于轉什么基因。采用轉基因技術可以培育出比非轉基因品種更為安全的品種。 人類社會發展,特別是人類的生存與健康,都離不開科技的進步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近日,云南大學社會與經濟行為研究所特聘教授顧秀林表示,已經占到中國大豆使用量80%以上的進口轉基因大豆,其進口檢測審批程序存在缺陷。顧秀林的上述表述再次將“轉基因危害”擺在公眾面前。 “媒體都說轉基因食品吃了不好,我們家買油基本上都選非轉基因的。”《投資者報》記者日前在家樂福北京某超
世界首例轉基因“低乳糖奶牛”在內蒙古農業大學誕生 聽到“開個微博或微信公號來講講轉基因”這樣的提議,一些科學家臉色一黯。 在他們看來,這種做法對于普通的科學問題或許有效,但要是談轉基因,恐怕處境難堪。 這種疑慮也許會在2016年有所改變。1月出臺的中央1號文件提出,對農業轉基因技術“在確保
近日,轉基因食品又成為了輿論熱點。先是農業部網站刊文對“轉基因食品致癌、影響生育”等說法進行了回擊,后是“黃金大米品嘗會”上有專家透露“61名院士曾聯名上書領導人要求推廣轉基因水稻”。毫無意外,這些聲音引發了輿論的激烈反彈,許多網友以非常極端的態度來反對轉基因。相比起前些日子袁隆平超級稻破產量紀
目 錄 一、形勢與需求 二、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戰略部署 (一)總體思路 (二)發展目標 (三)戰略部署 三、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四、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五、推進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突破 (一)加強農業農村科技
2010年11月26日下午4時,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教授應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邀請,進行一場公開的學術講座,在提問階段突然遭到聽眾有關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質疑。一個中年女子在會場高喊,隨后,會場秩序大亂,這場講座中斷。 有著中國“轉基因水稻王”之稱的張啟
她見證了第一個轉基因成果的誕生;她跟反轉基因的人士爭論了十幾年;她參加過多項轉基因作物風險與安全的評估工作——這些經歷使她成為轉基因論戰中鏗鏘有力的發言人。 轉基因技術和產品已經深入人類的生活。早在轉基因農業技術出現之前,用于制藥等行業的轉基因技術已經在造福人類。目前,全球有29個國
核雄性不育在開花植物中是很常見的,但是其在雜交育種和種子生產中的應用,還是很有限的,因為無法繁育一個純的雄性不育系,用于商業雜交種子生產。在最新一期的《PNAS》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首都師范大學、深圳市作物分子設計育種研究院和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鑒定了一個對于孢子體雄性不育至關重要的水稻核
河南日報退休高級編輯,大河健康報退休總編,河南農大兼職教授,中國新聞獎獲得者。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好。大家都是經常來圖書館借書、看書的讀者,如今喜歡看書的人真是難能可貴。看年齡,大家多數是60后、50后,少數是70后、40后。大家可能都不是生物專業的大學生,但是大家在中學階段都學過化
無論轉基因面臨多少挑戰,遭受多少質疑,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楨看來,“轉基因技術仍是育種的主流技術手段。轉基因的前沿基礎研究,對多學科發展起到牽動作用。通過重大專項的實施,承擔單位的育種能力逐漸提高,中上游結合更加緊密。” 在日前召開的“農業前沿生物技術前瞻”圓桌
無論轉基因面臨多少挑戰,遭受多少質疑,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楨看來,“轉基因技術仍是育種的主流技術手段。轉基因的前沿基礎研究,對多學科發展起到牽動作用。通過重大專項的實施,承擔單位的育種能力逐漸提高,中上游結合更加緊密。” 在日前召開的“農業前沿生物技術前瞻”圓桌會議上,轉基
1月8日,一個和“吃”有關的科學研究登上了我國科技的最高領獎臺,項目全稱聽上去略有些拗口:“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以下簡稱分子設計育種),但研究的問題卻很接地氣,即破解糧食生產“優質不高產,高產不優質”矛盾難題,說白了不僅讓老百姓吃飽,而且要吃好。2017年10月31日,江
最近,中國國內關于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問題的爭議不斷升級。國際專家如何看待轉基因技術,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健康及環境到底有何影響?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日前采訪了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長樊勝根博士。總部設立在華盛頓的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成立于1975年,是一個獨立的、非營利性的知名國際農業及食
小麥赤霉病,是世界范圍內極具毀滅性且防治困難的真菌病害,有小麥“癌癥”之稱。令人振奮地是,我國科學家在攻克小麥赤霉病上已邁出了關鍵一步。 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小麥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孔令讓及其團隊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并成功將其轉
田波院士最卓越的地方恰恰在于他對國家社稷民生的體貼關懷,心懷蒼生,科研事業高度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此成其“大”;密切關注國際科學前沿,及時追蹤領域最新趨向,活到老學到老,眼界開闊,此成其“高”。 田波(1931年12月~) 著名病毒學家,中科院院士。山東桓臺人。1954年畢業于北京農業大
目前,中國農業面臨著三方面的重大挑戰。首先耕地銳減,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其次,水資源匱乏,人均水資源占有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左右。再次,病蟲害、旱澇等自然災害頻發,環境惡化。 發展轉基因技術可以有效地緩解或解決這些問題。第一,轉基因農作物品種能夠顯著提高農作物產量,
基因技術的由來及其意義 陳曉亞(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在光明日報刊文說,1953年,生命科學界有一個重大發現:DNA雙螺旋結構。從此科學進入分子生物學時代。后來,通過一系列發現,科學家總結了生命科學的一條基本規律:中心法則,即從DNA到RNA再到蛋白質。重要性跟物理學上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