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發布
圖片來源于網絡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近日在韓國仁川發布“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對此,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以及多個專家呼吁各國采取行動,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 報告顯示,如果氣候變暖以目前的速度持續下去,預計全球氣溫在2030年至2052年間就會比工業化之前水平升高1.5攝氏度。而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對人類和生態系統會有更多益處。 古特雷斯10月8日發表聲明說,這份特別報告是對世界發出的“震耳欲聾的警示”,向世人生動展示了平均氣溫升高2攝氏度和1.5攝氏度的不同圖景,“溫差半度,氣象迥異”。 他說,為實現全球氣溫升高不超過1.5攝氏度這一目標,各國必須采取緊急措施,確保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零凈排放”。具體來說,各國必須停止砍伐森林,大量種樹;大幅度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2050年前停用燃煤;加快安裝風能和太陽能裝置;投資氣候友好的可持續農業;考慮采用碳捕捉和存儲......閱讀全文
全球變暖使華北顯著升溫
在過去40年間,北京的夏季短持續性降水總量逐步增多,而長持續性降水總量卻減少,這反映出華北地區在顯著升溫。這是中國氣象局研究員宇如聰等人得出的一項結論,他們的研究論文《北京市夏季降水的日變化特征》發表在2008年第7期的《科學通報》上。?研究表明近幾十年來,中國華北地區的低層大氣在全球變暖的氣候背景
“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發布
圖片來源于網絡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近日在韓國仁川發布“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對此,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以及多個專家呼吁各國采取行動,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 報告顯示,如果氣候變暖以目前的速度持續下去,預計全球氣溫在2030年至2052年間就會比工業
全球升溫!土地都要荒漠化了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方在2015年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達成《巴黎協定》,承諾把全球升溫控制在比工業化前高2.0℃的范圍內,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之內而努力。目前不同升溫水平對荒漠化進程的影響尚不清楚。圖片源自網絡 實際蒸散發(ETa)在地表水熱傳輸及全球荒漠化進程中扮演著重
全球收購風潮中,雙抗市場升溫
繼抗體偶聯藥物(ADC)爆火后,全球雙抗市場日益升溫。 2022年下半年,6月中生制藥擬10.8億元收購雙抗研發Biotech公司F-star;7月,阿斯利康以1億美元預付款、額外8.05億美元里程碑付款及3.6億美元商業化付款的條款收購TeneoTwo并獲得CD19/CD3雙抗管線;10月,
限制升溫1.5℃,全球可省逾20萬億美元
英國《自然》雜志近日發表的一篇氣候科學研究,量化了將全球變暖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而非更加常見的2℃,可以在全球和國家層面上帶來的經濟效益。研究認為,如果能在本世紀末實現這一目標,有望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節省逾20萬億美元。 為了實現《巴黎協定》制定的將全球變暖限制在工業化
全球升溫小麥產量增與減有說法了
全球普遍增溫的氣候背景下,農作物生產將受到多大影響?記者27日從南京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國家信息農業工程技術中心朱艷教授課題組,聯合全球18個國家的47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學家,采用多模型集合方式,定量評估了溫度升高1.5℃和2.0℃對全球小麥產量的潛在效應,在全球和區域尺度上明確了增溫對作物生
不加快減排,全球升溫速度面臨顯著風險
“盡管全球能源系統正在轉型,但進展相對緩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杜樣琬表示,如不采取緊急行動加快減排,人類將面臨無法實現《巴黎協定》制定的“到21世紀末將全球升溫限制在遠低于2℃”目標的顯著風險。 3月21日,由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和英國氣候變化委員會聯
全球升溫小麥產量增與減有說法了
全球普遍增溫的氣候背景下,農作物生產將受到多大影響?記者27日從南京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國家信息農業工程技術中心朱艷教授課題組,聯合全球18個國家的47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學家,采用多模型集合方式,定量評估了溫度升高1.5℃和2.0℃對全球小麥產量的潛在效應,在全球和區域尺度上明確了增溫對作物生
升溫持續!2022全球海洋環境變化報告發布
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全球16個研究單位的24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發布了涵蓋2022整年的全球海洋環境變化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2022年海洋升溫持續,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同時報告還顯示,海洋“咸變咸
升溫評估研究為應對全球變化風險提供科學依據
2016年,《巴黎協定》提出“將本世紀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前工業化時期水平之上1.5攝氏度以內”的氣候變化應對新目標。為實現該目標,亟須對不同升溫情景下全球環境、社會、經濟的影響和風險進行全面系統的科學評估。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孫福寶研究團隊博士劉文彬和Weeho L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