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鞭炮齊鳴遇到空氣污染春節燃放鞭炮傳統會否改變
央廣網北京2月9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有一首歌謠很多人都會唱,"新年到,好熱鬧。穿新衣,放鞭炮……",曾經專屬于春節的新衣新帽和美味佳肴早已走進咱們的日常生活了。而只有鞭炮,依然堅守在我們的春節記憶中。震耳欲聾的鞭炮聲總能喚起我們很多人心中關于春節那份的期待和興奮! 但是出于空氣污染和消防安全的考慮,近年來各地相繼出臺了煙花爆竹的禁限放措施。越來越少的鞭炮聲是否讓您對春節的期待沒了著落?沿襲千年的文化傳統在現代生活當中將怎樣變遷? 大年初一,秦皇島的胡先生在自家門口燃放起了鞭炮:好熱鬧的胡先生發現,今年和他一起放鞭炮的鄰居越來越少。 而家住南昌青山湖區的王女士說,這幾年春節,家里都是用鮮花代替爆竹,她覺得這樣更有一些喜慶的色彩,而且平時放煙花的話會感覺空氣污染特別嚴重。 霧霾頻發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遠離煙花爆竹。青島市環保局近日的一項調查顯示,54.7%的人支持禁放,32.6%的人支持限放。 今......閱讀全文
北京太原煙花爆竹銷售遇冷 部分市民支持禁限放
煙花爆竹賣不動了(熱點解讀) 春節將至,各地紛紛出臺措施,限制甚至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不少人對此持支持態度,但也有反對的聲音認為,限放煙花去掉的是“年味兒”——過年放不放鞭炮,對很多人來說成了一個問題。記者在北京、太原調查發現,傳統煙花爆竹銷售遇冷。 煙花爆竹已在北京市開始銷售。1月2
河北保定春節期間禁限煙花爆竹燃放
河北省保定市近日出臺了《在市區禁止、限制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有效治理環境污染,樹立環保新風,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規定》指出,除春節期間外,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擅自在市建成區二環路范圍內燃放煙花爆竹。同時要求所屬各縣(市、區)參照出臺本地具體規定。 據保定市環保局環境監測
春節煙花爆竹“禁”與“放”惹爭議 各地出臺新規
燃放煙花爆竹一直是春節的“傳統項目”。眼下臨近春節,關于煙花爆竹“禁”與“放”的話題再次引起熱議。請關注——當年俗遭遇“霾伏” 煙花是否要燦爛? 與貼春聯、守歲、拜年等習俗一樣,燃放煙花爆竹一直是春節的“傳統項目”。然而,近年來,空氣污染程度加劇,2013年更是爆發了影響范圍廣、持續時
環保部:節日期間遇不利天氣將擴大禁放區
據環境保護部網站消息,環保部近日發出《關于做好2015年春節期間煙花爆竹禁限放工作的函》。環保部要求,節日期間遇有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天氣條件,應采取臨時性限制燃放措施,擴大禁限放區域,并加強執法檢查和巡視,以減輕燃放造成的污染影響。 數據表明,大量燃放煙花爆竹會急劇增加空氣中顆粒物、二氧化硫
當鞭炮齊鳴遇到空氣污染 春節燃放鞭炮傳統會否改變
央廣網北京2月9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有一首歌謠很多人都會唱,"新年到,好熱鬧。穿新衣,放鞭炮……",曾經專屬于春節的新衣新帽和美味佳肴早已走進咱們的日常生活了。而只有鞭炮,依然堅守在我們的春節記憶中。震耳欲聾的鞭炮聲總能喚起我們很多人心中關于春節那份的期待和興奮! 但是出于空氣
北京市消協:如遇極端污染天氣煙花爆竹應限放
北京市消協昨天向全市發出倡議:春節期間盡量不放、少放煙花爆竹。同時建議有關部門,如出現極端污染天氣狀況,應對煙花爆竹采取更嚴格的“限放”措施。 市消協呼吁,春節期間,如再次出現空氣污染的極端天氣狀況,政府有關部門在現行法規框架內應采取應急措施,對燃放煙花爆竹采取適當的、更為嚴
春節煙花爆竹引熱議 專家建議設立煙花燃放指數
2月1日,一輛運送煙花爆竹的貨車在河南義昌大橋發生爆炸,造成大橋坍塌、人員傷亡。有網友呼吁,春節燃放煙花是中國傳統習俗,但傳統習俗也需要改進。如今煙花爆竹每年都奪走人命致傷人身引發火災,到改革這一習俗的歷史節點了。 近日,北京律師張
浙江兩地出臺禁燃規定 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2016年春節期間,浙江省金華市、永康市兩地均發布了春節煙花爆竹相關規定,對燃放的時間、禁放區域等進行了規定。 據了解,2016年除夕(2月7日)至正月初六(2月13日)七天放假期間,金華市區環境空氣優良率為85.7%,PM2.5濃度為53μg/m3,優良天數6天。永康市空氣質量PM2.5濃度
限塑令升級 云南全面禁塑
晨報昆明訊 從禁用超薄塑料袋,到付費使用國標塑料袋;從2008年6月1日,到2009年1月1日,半年后,云南省在迎接新年的同時,也迎來了全面禁塑時代。昨天起,云南省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一切塑料購物袋,同時停止塑料購物袋生產企業進行注冊登記和年檢。 半年前,云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云南省
煙花爆竹禁燃背后 環保裝備制造業的春天
每逢年三十晚,一到午夜12點整,記憶中的鞭炮聲便會由遠及近絡繹不絕地響起。如果能趕在清掃前行走在房屋密集的小巷,當你穿著新鞋踩在軟綿綿的鞭炮紙屑上時,就好像自己走在星光大道的紅地毯上。圖片來源于網絡 近些年,基于環保問題,煙花鞭炮的燃放在國內大部分地區已經被禁止,僅有少部分鄉鎮還能保持這種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