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 暗物質被喻為現代物理學天空上的一朵烏云,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和難點。中國物理學家們在暗物質探測實驗和理論上有頗多建樹,“悟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開展的暗物質粒子探測等,都為解開“暗物質之謎”貢獻了中國力量。不僅如此,在地下實驗室建設和運行的過程中,科學家們認識到極深地下實驗室在粒子物理與核物理、天體物理和宇宙學、巖石力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現在,“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正式入選國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十個優先啟動項目,預計將于2018年底正式開工。本期,我們邀請這一項目的主要參與者、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岳騫教授和程建平教授撰文介紹中國暗物質直接探測與極深地下實驗室。 日月交替,星辰變幻,激發了人類對自然宇宙的無限好奇與向往。幾千年來,人類對宇宙認知越來越深,粒子物理標準模型詮釋了宇宙的微觀世界,大爆炸理論闡述了宇宙的宏觀演化。但是,認知無止境,暗物質就是現代物理......閱讀全文
尋找暗物質的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在等待一次足以載入史冊的碰撞。 能不能找到暗物質?誰也無法打包票。誰也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時間表。唯一肯定的是,這件事情一定要做。 科研人員早已發現,如果僅存在人們已經探測到的物質,宇宙根本不應該是現在這副模樣,一定有什么別的東西在起作用。暗物質,得名于其不發射
2400米深的中國四川錦屏山山體內,中國首個極深地下實驗室里的大型暗物質探測器日夜運轉。PandaX-Ⅲ計劃示意圖,目標是測量“氙136的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新華社發 “如果把探測器中的原子比作一片樹林,暗物質粒子則是成群結隊飛奔而來、呼嘯而過的兔子,難免有一只或幾只不長眼的家伙迎頭撞死在某
“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具有世界最深的巖石覆蓋、最大的可用空間、最小的宇宙線干擾,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它都將是世界最重要的地下實驗室之一。”全國政協委員、錦屏地下實驗室主任程建平8日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團隊已經提出了“錦屏深地中微子和暗物質研究”國際大科學計劃,期待進一步利用這一平臺優勢。 錦屏
近日,從四川錦屏山2400米山體深處傳來我國PandaX(熊貓計劃)二期500公斤級液氙暗物質探測器運行的第一個物理結果:在3.3萬公斤·天的曝光量下,未發現暗物質粒子蹤跡,對可能的暗物質候選對象得出了最新的限制。這一探測的靈敏度處于當前世界最高水平。圖為PandaX實驗所用裝置。 在北京時間
關于暗物質的電腦模擬圖。該圖演示了不可見暗物質是如何在光環中結合的。 中國首個極深地下實驗室——“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12月12日在四川雅礱江錦屏水電站揭牌并投入使用,錦屏地下實驗室垂直巖石覆蓋達2400米,是目前世界巖石覆蓋最深的實驗室。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已經擁有了世界一流的潔凈
垂直高度二千四百米 在電影《2012》里,印度科學家在距離地面1萬米深的地下實驗室工作,最先發現地球毀滅征兆。雖然這是部災難片,1萬米深的地下實驗室尚不存在,但許多國家已建有深度上千米的地下實驗室。12月12日,我國首個極深地下實驗室“錦屏實驗室”在四川雅礱江錦屏水電站投入使用,垂直巖石覆蓋達
研究暗物質一直是世界物理學界的熱點,但是要想在這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并非易事。中國暗物質實驗(CDEX)合作組4年磨一劍,取得了重要進展:對于10GeV以下暗物質的直接探測,CDEX合作組利用點電極高純鍺,得到了目前國際最靈敏的實驗結果。不僅進一步縮小了暗物質可能存在的區域,同時推翻了美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7850.shtm 2016年9月25日,有著“超級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在貴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啟用。 【沿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PandaX位于四川省錦屏山。圖為移走碎石的輸送帶。 我們想要證明世界一流的暗物質研究在中國是可能的。 在地下1000多米處,物理學家正使用液氙設下陷阱來捕捉獵物:假想中的暗物質粒子——它們在穿越地球的過程中有極少數可能與普通物質發生作用。每個陷阱的建設需要1000萬美元,然
“未來五至十年,我國應發揮本土實驗基地的優勢,充分利用錦屏地下實驗室探測暗物質和西藏阿里天文臺探測宇宙背景輻射,同時迅速開展先進探測技術的研發,希望在國際上率先發現暗物質。”不久前召開的香山科學會議S27次學術討論會上,會議執行主席之一、上海交通大學季向東教授提出了這樣的設想,得到了與會專家的支
第14屆“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舉辦,《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五家編輯部參與推薦科學研究進展,經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部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負責人等專家學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DAMPE)團隊日前在北京發布首批科學成果。首席科學家常進宣布,“悟空”衛星在軌運行的前530天共采集了約28億顆高能宇宙射線,其中包含約150萬顆25GeV以上的電子宇宙射線。基于這些數據,科研人員成功獲取了目前國際上精度最高的電子宇宙射線能譜。該能譜將有助于發現暗
著名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曾經說過:在科學探索中,聽到最激動人心的話,不是“尤里卡,我找到了”,而是“嗯……這挺奇怪!”恰是在最重要的新發現之前所出現的那一句。 悟空號衛星示意圖。悟空號衛星工作530天得到的高精度宇宙射線電子能譜(紅色數據點),以及和美國費米衛星測量結果(藍點)、
“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要擴建了!將從4000立方米擴容到12萬立方米!”8月1日,清華大學與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在成都簽署共同建設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二期工程的合作協議,正式決定啟動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二期工程,再次令世界矚目。 在二灘水電站17公里長的錦屏隧洞內,中國首個極深地下實驗室就建在
“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雜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進行的一次全面盤點。經過專業編輯和專家團隊的商討,《環球科學》初步挑選出了30條候選新聞,接受網友的點評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 9月2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關鍵部件“永磁體”由中國科學家研制 記者從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獲悉,“阿爾法磁譜儀2”計劃于明年2月由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送入國際空間站,開始長達10余年的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之旅。 據介紹,“阿爾法磁譜儀2”在位于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阿爾法磁譜儀實驗室組裝完成后,已于8月底運往美國肯尼迪航天中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主任程建平3日在政協駐地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介紹了世界前沿科學暗物質研究在中國的最新動態。他打比方說,中國暗物質的“捕手”已經“上天下地”,未來中國的研究有望引領國際。 “暗物質”被比作“籠罩在21世紀物理學天空中的烏云”。它就像“幽靈粒子”,是理論上提出的一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1475092、11475099、11675088、11725522)等資助下,清華大學牽頭的中國暗物質實驗(China Darkmatter Experiment,CDEX)合作組在暗物質直接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4-5 GeV能量范圍
近期,《自然》及旗下44個子刊的主編和資深編輯將齊聚上海,出席首次在中國舉辦的自然科研全球峰會。據介紹,此次峰會之所以選擇中國作為舉辦地,是因為《自然》全球編輯團隊希望增加對中國科研人員的了解與互動。 當前,中國作為全球科研界的領先者之一,科研數量與質量都有突出的表現。過去20年,我國科研人員
在“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項目“高純鍺陣列直接探測暗物質實驗”支持下,中國暗物質實驗(China Darkmatter EXperiment,CDEX)合作組在暗物質直接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4-5GeV范圍內將自旋無關暗物質直接探測靈敏度提高到8×10-4
暗物質作為一種神秘的存在,被認為構成了宇宙物質的84%。在分布于地球各處地下的二十多個實驗室里,每天都有很多科學家利用大量的液體、金屬、半導體等材料尋找暗物質存在的證據。圖片來自網絡 盡管實驗越來越復雜,搜索方式也越來越精確,但截至目前,除了意大利一個實驗室飽受爭議的信號發現之外,幾乎一無所獲
星系及其暗物質分布示意圖。 中國科學院不久前表示,今年年底將發射一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這顆衛星的一個使命是尋找暗物質存在的證據。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科學界從未停止對暗物質的探索。那么,什么是暗物質?找到它難在哪里?探索它又有何意義? 暗物質不發光,不發出電磁波,從來沒有被直接“看”到過
5月29日,上海,一群“白大褂”圍在一起,為一個剛剛誕生的“寶寶”稱重。 這溫馨的一刻發生在中科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的衛星總裝測試廠房里。這一天,中國科學衛星系列的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研制取得重要進展,由四層粒子探測器組成的科學探測有效載荷聯試成功,順利交付衛星總體,預計今年年底在
11位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預測 美國科普雜志《探索》為慶祝發行30周年,邀請11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了預測。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這些科學大師們到底怎樣說。 1.肯·卡爾代拉(Ken Caldeira,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資深科學家,美國國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網站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批項目,共400項,每項批準金額130萬元。具體如下: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批項目序號項目名稱項目負責人依托單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這個振聾發聵的論斷,是中國在30多年改革開放發展歷程中得出的基本經驗。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成為全民族奮進的行動
2006年11月27日,張杰由中科院基礎科學局局長正式當校長,成為新中國成立后上海交大最年輕的校長。 今年,上海交通大學數千名畢業生聽不到他們“杰哥”的畢業致辭了。這個“校長保留節目”已持續了整整10個學年。 23日上午,隨著中組部任免決定的宣布,張杰院士不再擔任上海交大校長,由常務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