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部件“永磁體”由中國科學家研制 記者從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獲悉,“阿爾法磁譜儀2”計劃于明年2月由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送入國際空間站,開始長達10余年的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之旅。 據介紹,“阿爾法磁譜儀2”在位于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阿爾法磁譜儀實驗室組裝完成后,已于8月底運往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目前其狀態良好。研究人員正在為它搭載美國航天飛機的最后一次飛行作準備。 阿爾法磁譜儀項目是由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華人丁肇中牽頭的,其主要目標是尋找備受科學家關注的反物質和暗物質,并探測宇宙射線的來源。尋找和研究這兩種物質有助于揭開宇宙誕生和演變之謎。 我們已知的物質是正物質,它由原子組成,原子由帶正電的質子和帶負電的電子以及中性的中子組成。與此相反,由帶負電的質子和帶正電的電子組成的物質就是反物質。暗物質是宇宙中看不見的物質,科學家估計,它占宇宙所有物質總量的90%以上。 要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尋找“流竄”在......閱讀全文
經過16年的努力,以及15億美元其他人提供的資金,美國宇航局和丁肇中展示成果的時候就要到來了。 上周四,隨著“奮進號”航天飛機升空的“阿爾法磁譜儀2號”(AMS-02)被送入國際空間站,開始其為期10年以上的宇宙反物質的探尋之旅,該國際科學項目的負責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博士再度為世人矚目。丁
講座現場“樹高千丈,落葉歸根,我是樹高一丈,也落葉歸根。”昨天(9月17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華裔美國科學家丁肇中教授走進東大講壇,簡單、溫馨的開場白,一下子拉近了丁肇中教授與東大學子的距離。一貫嚴謹的他走到學生當中,像變了個人似的,丁肇中教授向到場的500多名師生揭秘了阿爾法磁
包括中國研究人員參與的大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阿爾法磁譜儀2”,4月29日(當地時間)由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送入國際空間站,開始長達十余年的尋找反物質、暗物質、多重宇宙以及探測宇宙射線之旅。 這一項目投入達20億美元,領導者為我們熟知的美籍華人丁肇中。對于搜尋在地球上還沒有任何現身苗頭的反
丁肇中 我向大家介紹的是我所經歷的實驗,講我所做的實驗,我的實驗包括兩種,第一種,探索宇宙中最基本的結構,另一種是尋找宇宙的起源,在國際空間站上。 我小時候在重慶長大,那個時候常常有日本飛機徘徊在上空,所以我沒有機會上學,同時,那個時候我對上學特別沒有興趣。今天,我們正享受著由人們對基礎學科的
“‘奮進號’航天飛機‘絕唱之旅’已然落幕,參與‘阿爾法磁譜儀’實驗的科學家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的‘探索之旅’剛剛開啟。”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陳和生6月1日說。 太空粒子探測器“阿爾法磁譜儀2”(AMS-02)5月16日搭載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發射升空,19日安裝到國際空間,開始
和很多學校的新校區一樣,東南大學的新校區也坐落于古都南京南郊的一片經濟開發區里。這里雖沒有六朝風月沉淀下的歷史滄桑,但也有著一份獨特的寧靜與平和。 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就在這座安靜的校園里。沿著學院教學樓的樓梯拾階而上,會看到旁邊墻面上懸掛著的一幅題有“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字樣的書法作
“去年5月19日至今,阿爾法磁譜儀已收集到170億個宇宙射線數據,遠超過去100年人類收集到的宇宙射線數據總和。”諾貝爾獎得主、阿爾法磁譜儀項目首席科學家丁肇中教授6月19日在日內瓦說。 當天,在日內瓦附近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阿爾法磁譜儀項目辦公室,丁肇中告訴新華社記者,未來
“16年來我只做一件事!”這是記者11月20日在中山大學黑石屋采訪著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時印象最深的一句話。自1994年以來,丁肇中領導了由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的60所研究機構參與的阿爾法磁譜儀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 (以下簡稱AMS-02)大型國際合作項目
美國航天局4月4日發布消息稱,在與國際空間站合作伙伴協商后,該局決定將“奮進”號航天飛機的發射日期由本月19日推遲至29日。 “奮進”號的升空時間目前暫定為美國東部時間29日15時47分(北京時間30日3時47分)。美國航天局表示,由于俄羅斯“進步”貨運飛船將于本月27日發射并于29
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當地時間16日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前往國際空間站。這是“奮進”號最后一次升空,主要任務是運送名為“阿爾法磁譜儀2”的太空粒子探測器。記者昨獲悉,在研制阿爾法磁譜儀的過程中,東南大學承擔了重要任務。 專家介紹,宇宙大爆炸產生了正物質,理論上,還應當存在反物質和暗物質,
阿爾法磁譜儀 最新一期的美國《科學》雜志對2010年的科研熱點進行了預測,包括癌細胞代謝、細胞染色體外顯子測序與疾病、多功能干細胞研究、阿爾法磁譜儀,以及人類太空飛行的未來等領域。 多功能干細胞。位于2008年《科學》雜志十大科學進展之首的細胞重編程能把成人皮膚細胞重新編程為誘導多能
5月16日,高精度粒子探測器“阿爾法磁譜儀2”搭乘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駛入寰宇。 5月16日,幾經推遲之后,高精度粒子探測器——“阿爾法磁譜儀2(AMS–02)”搭乘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的“絕唱之旅”,駛入寰宇。未來10年或更長時間里,它將在國際空間站運行,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探索宇宙
5月16日,高精度粒子探測器“阿爾法磁譜儀2”搭乘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駛入寰宇。 5月16日,幾經推遲之后,高精度粒子探測器——“阿爾法磁譜儀2(AMS–02)”搭乘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的“絕唱之旅”,駛入寰宇。未來10年或更長時間里,它將在國際空間站運行,
對74歲的美籍華裔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來說,“丁老”這一表示其德高望重的稱呼似乎不那么“中聽”。 太多的不可能,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和他的磁譜儀項目團隊都經歷了,但他們始終堅持著。“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很多人當初認為不可能,但我們做到了!”丁肇中說。 “不要叫我‘丁老
11月7日,83歲的美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在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國際戰略研討會上,回顧了40年來與中國科學家合作的物理學研究成果。 “中國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實驗物理科學家。他們有想象力、有發展新技術及領導國際合作的經驗和能力。他們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實驗物理研究,繼續為人類知識作出
反物質是否存在?暗物質源于何處?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著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領導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團隊,一直在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7月7日,丁肇中造訪山東大學時表示,這些問題預計在2024年會有決定性結果。 阿爾法磁譜儀項目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大科學計劃之一,
近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在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用于尋找宇宙中的反物質和暗物質的重要科學儀器阿爾法磁譜儀(AMS02)將于2010年7月29日早上7點30分(美國東部時間),在美國肯尼迪空間中心搭乘奮進號航天飛機的STS-134航班升空,送到國際空間站,開始為
美國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的“天鵝座”貨運飛船于美國東部時間4日抵達國際空間站,送去包括重要實驗裝備和修理工具等在內的約3.7噸貨物。 美國航天局當天發表公報說,4日早些時候,空間站上的兩名美國宇航員克里斯蒂娜·科赫和杰西卡·梅爾操作機械臂“抓住”飛船,完成對接操作。 此次運送的貨物中包括一批
“奮進”號整裝待發 當地時間5月16日上午,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攜帶著阿爾法磁譜儀2(AMS-02)發射升空,前往國際空間。在環境復雜的太空中,誰來保障AMS-02核心探測器的正常工作?由我國中山大學研發的熱控系統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沒有TTCS就沒有AMS-02” 應著名
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們目前正準備公布關于暗物質發現的最新成果,其源于國際空間站的阿爾法磁譜儀粒子探測器數據采集。早在2011年5月,奮進號航天飛機將價值20億美元科學儀器送往ISS,匯集了16國60多個研究機構的力量,累計收集 77億個電子和正電子數據。同時,研究人員希望確定反物質粒子數目
多位中國科學家參加的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RHIC-STAR國際合作組探測到氦核的反物質粒子——反氦核。這種新型粒子又名反阿爾法粒子,是迄今為止所能探測到的最重的反物質原子核。STAR國際合作組的該研究成果于4月24日在線發表在《自然》(Nature)雜志。 位于紐約長島的美
“在太空運行的第一年,AMS(阿爾法磁譜儀)已經采集了160億個宇宙射線數據,這遠遠超過了在上個世紀收集到的宇宙射線數據的總和。”在AMS——人類首個太空粒子探測器成功運行一周年之際,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發給山東大學的賀信中說。 為AMS提供溫度保障的熱系統首席科學家、山東大學
5月29日,上海,一群“白大褂”圍在一起,為一個剛剛誕生的“寶寶”稱重。 這溫馨的一刻發生在中科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的衛星總裝測試廠房里。這一天,中國科學衛星系列的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研制取得重要進展,由四層粒子探測器組成的科學探測有效載荷聯試成功,順利交付衛星總體,預計今年年底在
常進盯著電腦屏幕上一條紅色的曲線,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種矛盾又復雜的心情,在這位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心中涌起:這條奇怪的線,究竟是重大發現的苗頭,還是我們的衛星沒有把數據測準? 一年后,常進懸著的心才放下。2017年11月30日,英國《自然》雜志在線發表了暗物質衛星“悟空”獲得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的研制團隊17日宣布,鑒于衛星目前運行狀態依然良好、關鍵科學數據仍在累積,衛星科研團隊已與各保障部門商定,讓“悟空”延長兩年工作時間。 暗物質衛星“悟空”是我國首顆天文衛星。到12月17日,衛星發射已滿3年,達到預期使用壽命。截至這一日,“悟空”已在500公里外的太陽
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3日公布了其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項目的首批研究成果,實驗觀察到宇宙射線流中正電子存在的比率符合關于暗物質存在的理論預測,但目前尚沒有充分證據排除其他可能性。 據介紹,用于探測宇宙射線中的粒子的“阿爾法磁譜儀2”在從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的運轉期間
“用一個并不十分恰當的比喻來形容這次AMS的突破,那就是如果說我們之前對宇宙線的認知是一只‘乒乓球’的范圍,現在已經擴展到了一只‘足球’的面積。”12月9日,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對外發布了5年太空實驗的結果和突破,AMS熱系統總負責人、山東大學空間熱科學研
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4月3日晚公布了其主持的大型粒子物理實驗——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的首批研究成果,使人類對宇宙中暗物質的認識更進了一步。中國科學家參與了這項國際重大科學工程,并在其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AMS項目的首批科學家和主要成員之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長陳和生
近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在山東大學演講時,再次為暗物質線索的發現給出了一個時間節點——2024年。他認為,屆時關于暗物質的來源,“應該能有個決定性的結果出來”。 2024年也是國際空間站可能的退役時間。正在國際空間站上尋找暗物質和反物質的,是阿爾法磁譜儀。它也是首個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