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會關注中國開展最深暗物質試驗
PandaX位于四川省錦屏山。圖為移走碎石的輸送帶。 我們想要證明世界一流的暗物質研究在中國是可能的。 在地下1000多米處,物理學家正使用液氙設下陷阱來捕捉獵物:假想中的暗物質粒子——它們在穿越地球的過程中有極少數可能與普通物質發生作用。每個陷阱的建設需要1000萬美元,然而該實驗可以探測到宇宙中暗物質85%的組成部分,因此花費相對較少。不過,在地球上設置4個這樣的陷阱真的有必要嗎? 據《自然》雜志報道,近期,中國的PandaX實驗加入到意大利、美國和日本的研究行列中。該實驗擁有世界上最深的實驗室,位于四川省錦屏大理巖山體以下2500米處。PandaX將于今年開始利用120千克液氙探測暗物質,研究團隊希望可以在2016年將使用量提升至1噸,這意味著該實驗將會比其他的暗物質研究進展更快。“我們想要證明世界一流的暗物質研究在中國是可能的。”PandaX項目的發言人、上海交通大學物理學家季向東表示。 西方......閱讀全文
美國地下暗物質實驗發現暗物質初步線索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英國BBC新聞網消息稱,繼本月初丁肇中團隊公布阿爾法磁譜儀項目首批研究暗物質成果后,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地下暗物質實驗——超級低溫暗物質搜尋計劃(Super-CDMS)日前報告了3個疑似暗物質事例,計算結果表明其是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的可能性為99.81%,不
美國暗物質研究專家:中國走上尋找暗物質的最前沿
“熊貓計劃”的暗物質探測器 由清華大學主導的中國暗物質實驗合作組近日在美國《物理評論D》上發表最新實驗結果稱,獲得了點電極高純鍺探測器在10吉電子伏特以下能區里最靈敏的暗物質實驗結果,并利用這一技術確定性地排除了美國CoGeNT實驗組幾年前給出的暗物質存在區域。 無獨有偶,由上海交通大學牽頭的“
“暗物質”DNA影響大腦發育
實驗室小鼠幫助研究人員探尋令人困惑的“暗物質”DNA。圖片來源:Alexander Badyaev/naturepl.com 十多年來,由基因組中的“暗物質”片段(沒有明顯功能的纏繞在一起的DNA長鏈)帶來的謎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如今,一個團隊最終破解了這個謎題。 這個謎題集中在不編
科學家用電腦模擬暗物質模型-更形象理解暗物質
三位來自美國和法國不同大學的物理學家近日利用一種經驗函數,通過計算機模擬了暗物質中的泡泡狀空間,更好地描述了暗物質的密度情況。模型顯示,這種泡泡空間的大小和年齡非常多樣,而泡泡邊緣密度最高。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迄今為止,人們對暗物質的情況還知之甚少。根據來自萬有引力研
太陽核心可能“潛伏”著暗物質
據每日科學網8月5日報道,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一名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結果,與上個月公布的“太陽內部或正積聚暗物質”的報告不謀而合。該科學家宣稱,太陽內部中心不但“潛伏”了暗物質,且在逐漸冷卻太陽的核心溫度。 7月2日,《物理評論快報》雜志的一篇論文闡述了來自牛津大學宇宙
研究揭示早期宇宙暗物質不足
一項新研究認為,在100億年前星系形成的高峰期,產星星系的外盤可能主要為恒星和氣體主導,而非暗物質。而對遙遠星系自轉曲線的最新測量結果似乎與早期星系形成的模擬結果不一致。 在星系內,恒星和氣體(重子成分)被認為與暗物質(非重子)混合在一起,暗物質占據總質量的主要部分。重子物質和非重子物質的占比
原初黑洞與暗物質有關嗎?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780.shtm 英國杜倫大學3月29日宣布,由該校牽頭的一項研究利用引力透鏡效應發現了一個超大黑洞,其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300億倍。 這一研究將黑洞再一次帶到了人們面前。在龐大的黑洞家族中,
Cell:“暗物質”DNA影響大腦發育
十多年來,由基因組中的“暗物質”片段(沒有明顯功能的纏繞在一起的DNA長鏈)帶來的謎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如今,一個團隊最終破解了這個謎題。 這個謎題集中在不編碼蛋白質但在很多動物中保持相同的DNA序列。通過刪除其中一些“超保守元素”,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序列能微調編碼蛋白質的基因表達,進而指導大
全球多站點協同搜索暗物質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首次發布了使用全球光學磁力計網絡(GNOME)搜索暗物質的綜合數據,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自然—物理學》。根據科學家的說法,暗物質場會產生一種獨特的信號模式,這種模式可以被GNOME的多個站點檢測到。研究人員希望通過GNOME推進對暗物質的研究。GNOME由分布于全球不同地點的14臺
新實驗未發現輕量級暗物質
物理學家在尋找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的跡象。 這并不是物理學家期望的結果。近日,一項新實驗得出的數據,可能會終止有關尋找暗物質的爭論。這種神秘的物質無法通過電磁波的觀測進行研究,雖然人們已經對暗物質作了許多天文觀測,其組成成分至今仍未能全然了解。近日,用美國南達科他州 Sanfo
PNAS:微生物“暗物質”如何致病?
現代生物學中的一個最新重要發現是,人體中含有比人體細胞多出10倍的細菌細胞。但是,這些細菌對科學家來說仍然是個謎。 據科學家估計,生活在人體內的細菌中有大約一半,因無法在實驗室中培養,而幾乎不為人所知,也因此科學家稱其為“微生物暗物質”。然而,科學家們一直決心要了解更多關于這些不可培養細
宇宙紫外線或與暗物質有關
宇宙中存在大量來歷不明的紫外線,讓宇宙在這個波段上異常明亮。天文學家說,這可能與暗物質衰變有關。 美國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最新觀測發現,星系之間的空間有大量的氫被電離。但模擬估算顯示,在地球附近的空間區域里,能發出紫外線的天體遠不足以產生如此強大的電離效果,該區域電離氫的實際數量約是理論推算數量的
超大質量黑洞可能由暗物質形成
黑洞圖解。 圖片來源:trahko / stock.adobe.com 一項新的理論研究提出了一種由暗物質產生超大質量黑洞的新機制。這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可能直接由星系中心高密度區域的暗物質形成,而不是傳統的包含“正常”物質的形成場景。這一結果對早期宇宙的宇宙學有重要意義,并發
科學家可能找到暗物質“捕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064.shtm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ALICE探測器及宇宙中的反氦湮滅的藝術概念圖。圖片來自:ORIGINS cluster,S.Kwauka Laura Fabbietti博士(
Nature:用微生物“暗物質”治病
5月4日在《Nature》雜志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中,惠康基金會桑格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已經培養和分類了超過130種來自人類腸道的細菌。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個過程,可培養來自腸道的大部分細菌,這將使得科學家們能夠了解:我們的細菌“微生物組”如何可以幫助我們保持健康?我們腸道微生物組的失
陳玲玲:生物“暗物質”的“解碼人”
“牢記作為共產黨員的第一身份,牢記作為國家人的特殊使命,為祖國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畢生的力量!”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陳玲玲說出這番誓言時,語氣鏗鏘有力。 宇宙間存在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暗物質”。同樣,在生命體這個“小宇宙”中,也存在著神秘的“暗物質”。非編碼RNA
利用CRISPR研究基因組“暗物質”
超過98%的人類基因組由非編碼基因組成。這些非編碼基因被稱為基因組的“暗物質”,它們能調控編碼基因的表達,從而影響人類健康和疾病進程。自從人類基因組序列被公開發表以來,科學家們努力解析基因中的功能元件,包括非編碼調節區——參與轉錄調節的順式調節區和非編碼RNA(ncRNA)。轉錄因子在整個基因組
用“正能量”破解生命調控“暗物質”
王秀杰是典型的“別人家孩子”。 她18歲加入中國共產黨;27歲博士畢業加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成為當時中科院最年輕的研究員;30歲生日前成為我國生命科學領域最年輕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6歲成為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40歲這一年又當選了黨的十九大代表。 “
“95”后2400米地下“守株待兔”暗物質
在地下2400米的實驗室尋找暗物質是什么體驗?“95后”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博士生聶奇緣笑稱,這項研究像是“守株待兔”,待穿過重重阻礙的暗物質“自投羅網”。 暗物質指“不發光(包括所有波段的電磁波)”的物質,因此很難通過常規手段觀察到。構成恒星、星系等可見宇宙的普通物質僅占宇宙總質量的4.9%;暗
我們皮膚上存在大量病毒“暗物質”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微生物組研究中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現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又將目光轉向了病毒組研究。他們發表在mBio雜志上的研究顯示,健康人類皮膚上的絕大多數DNA病毒是前所未見的,屬于病毒“暗物質”。 我們體內居住的細菌(微生物組)對身體健康和疾病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
暗物質衛星:照亮中國空間科學
5月29日,上海,一群“白大褂”圍在一起,為一個剛剛誕生的“寶寶”稱重。 這溫馨的一刻發生在中科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的衛星總裝測試廠房里。這一天,中國科學衛星系列的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研制取得重要進展,由四層粒子探測器組成的科學探測有效載荷聯試成功,順利交付衛星總體,預計今年年底在
銀河系或正在丟失暗物質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078.shtm科技日報北京10月11日電?(記者劉霞)法國巴黎天文臺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利用蓋亞太空望遠鏡提供的數據估計,銀河系的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2000億倍,僅為過去估值的1/5到1
PRL:太陽內部或許正在積聚暗物質
資料圖:NASA太陽動力學觀測衛星拍攝到的太陽照片 北京時間7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太陽也許是網羅暗物質的大網。如果暗物質恰好具有某種特定形態,它將能夠在這顆距離我們最近的恒星內部積聚,并以一種能被我們觀測到的形式改變熱量在太陽內部的傳遞方式。 暗物質是
太陽系附近未能搜尋到暗物質
據英國《自然》雜志網站4月19日報道,在迄今最大型的同類調查中,在太陽系周圍徹底搜尋暗物質蹤跡的宇宙學家們空手而歸。科學家們認為,最新研究將顛覆傳統的暗物質理論,但也有研究人員對該研究方法和結論提出了質疑。 暗物質是一種假定中的不可見物質,據信其占據了宇宙總物質的80%。宇宙
歐航局正式批準暗物質探測項目
(圖片來源:歐洲航天局網站) 歐洲航天局6月20日宣布,歐航局的“歐幾里德”暗物質和暗能量探測項目正式獲歐航局科學項目委員會批準,進入全面建設階段。 “歐幾里德”暗能量和暗物質探測項目2011年10月入選歐航局“2015-2025宇宙愿景”任務。根據這一項目,歐航局計劃于2020
基因組中“暗物質”關鍵調控機制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陳捷凱課題組與南方科技大學Andrew P. Hutchins課題組合作,以小鼠胚胎干細胞為模型,揭示了基因組中轉座元件的關鍵表觀遺傳調控機制,相關成果以Transposable elements are regulated by context-specif
“悟空”衛星或探測到暗物質存在證據
中國科學衛星系列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衛星在軌運行前530天采集的數據在Nature雜志發表。“悟空”有充分數據證實,在太空中測量到了電子宇宙射線的一處異常波動。這一波動此前從未被觀測到,意味著中國科學家取得一項開創性發現,且有可能與暗物質相關。 宇宙中暗物質比普通物質多5倍
迄今最大的暗物質分布圖出爐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月9日報道,一個國際科研團隊通過探測遙遠星系發來的光到達地球的旅行中,經過神秘的暗物質時發生的扭曲,繪制出了迄今最大最詳細的暗物質分布圖,有助于科學家們更好地理解暗物質的性質。 科學界普遍認為,暗物質占據了宇宙85%的質量,而且,暗物質也是讓星系之間粘合在一起的
什么是暗物質:“隱形”的大多數
星系及其暗物質分布示意圖。 中國科學院不久前表示,今年年底將發射一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這顆衛星的一個使命是尋找暗物質存在的證據。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科學界從未停止對暗物質的探索。那么,什么是暗物質?找到它難在哪里?探索它又有何意義? 暗物質不發光,不發出電磁波,從來沒有被直接“看”到過
JCVI科學家破譯“生命的暗物質”
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因無法在實驗室中培養,而幾乎不為人所知,也因此被稱為“生命的暗物質”。盡管基因組學技術能夠從單細胞中擴增DNA,提供關于遺傳變異的有趣信息,但通常無法捕獲罕見細菌的整個基因組。 如今,J. Craig Venter研究所(JCVI)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新穎的微型宏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