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科院趙東元院士受聘為同濟大學名譽教授儀式在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舉行。 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徐建平為趙東元院士頒發同濟大學名譽教授聘書,并為趙東元院士佩戴同濟大學校徽。 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張弛主持會議,并致歡迎辭。張弛介紹了趙東元院士豐碩的學術成果,感謝他多年來一直支持、關心同濟化學及材料、環境等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趙東元院士以"Multi-Functional Mesoporous Nanoparticles: from Symmetry to Asymmetry”為題作了精彩學術報告,報告廳內座無虛席。 趙東元教授,復旦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主要從事沸石分子篩、納米介孔材料合成、結構和在催化、電池、生物、水處理等能源方向應用的研究工作。在國際重要刊物上發表SCI論文近600余篇,獲中國專利授權39項,論文被引用近8萬次(h index = 13......閱讀全文
6月18日于同濟醫學院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資料圖:裘法祖教授在辦公室。作者:笪泓 5月24日,裘法祖教授接診四川災區轉至武漢同濟醫院的傷病員。作者:笪泓 6月14日上午8時46分,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著名醫學家、武漢同濟醫院裘法祖教授在武漢逝世。 華中科技大學裘法祖
裴鋼為中科院院士;長期從事細胞信號轉導研究8月16日上午,同濟大學舉行全校干部、教師代表大會,宣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同濟大學校長的任免決定,由裴鋼任同濟大學校長;萬鋼因工作需要,不再擔任同濟大學校長職務。此前在4月27日召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上,萬鋼被任命為國家科技部部長。 裴鋼,1953
5月30日是我國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5月27日“慶祝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國創新爭先獎勵大會“在京召開。 全國創新爭先獎”是繼“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之后,國家批準設立的又一個重要的科技獎項,是僅次于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一個科技人才大獎。該獎主要表彰在科學研究、技
科學中國人2009年度人物4月24日在京揭曉,王大珩、殷瑞鈺、王正國、陳清泉等11位院士和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院長宋保維等46位我國科技界專家獲此殊榮。此外,兩院院士王大珩、中國地質大學原校長趙鵬大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院長房建成還分獲終身成就獎、最受公眾關注獎和
5月15日至18日,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第六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在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舉行。法國巴黎第六大學Michel Che教授、林勵吾院士、徐如人院士、謝有暢教授、萬惠霖院士、臺灣大學牟中原教授、田中群院士,趙東元院士等17位學術委員會顧問委員、委員,中科院、基金委等部門的領導和
經過半年的籌備工作,7月9日,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國際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正式成立并召開第一屆學術年會。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楊培東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成會明研究員、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北京大學嚴純華院士、蘇州納米所楊輝研究員、復旦大學趙東元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趙進才院
11月1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趙東元出席了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召開的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第27屆院士大會,并榮獲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聯想科學獎”(TWAS-Lenovo Science Prize)。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主持大會開幕式,盧旺達總統保
6月10日,科學中國人2010年度人物在北京揭曉。此次,共評選出在2010年為我國科技進步做出重要貢獻的年度人物,其中包括劉光鼎、朱清時等知名院士,并頒發四項特別獎。 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光鼎獲“終身成就獎”;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輝陽生命工程有限公司
4月11日,已屆88歲高齡的著名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盧耀如個人捐資360萬元人民幣,在同濟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下設立“盧耀如生態環境與地質工程激勵基金”,用于支持、推動生態環境與地質工程相關學科向世界一流學科邁進,支持這些學科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及成果轉化等。該基金
物理與材料學領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張余洋、丁洪及高鴻鈞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近日,湯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發布了2016年全球高引作者 (Highly-Cited Researchers 2016)初步榜單,18個學科領域的183名中國學者上榜,總體人數僅占全球高引榜單的6%,顯示我國高引作者比例仍然偏低。但通過學科與單位分析,可以發現一些富有啟迪
【2016年12月3日,上海】“2016全球精準醫療(中國)峰會”于12月3日 -4日在上海光大會展中心國際大酒店盛大召開。1000多位精準醫療產業的領軍人物和從業者出席了本屆大會,共同探討我國精準醫療產業的創新發展。本屆大會以“全球視野洞見前沿,本土創新引領未來”為主題,來自政府監管機構的政策
4月20日,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巴里馬歇爾教授從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校長鐘志華手中接過大紅聘書,成為同濟大學特聘教授。據悉,他將在同濟大學建立馬歇爾HP(幽門螺桿菌)綜合實驗室,為同濟大學醫學院本科生授課,培養指導碩士、博士研究生。當天,馬歇爾教授與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簽約共建馬歇
2009年2月27日9時48分,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吉林大學教授、物理學科創始人之一吳式樞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春與世長辭,享年86歲。昨晚,吉林大學發布了這一消息,繼去年唐敖慶逝世之后,吉林省的兩院院士減少至28人。 吳式樞簡歷: 吳式樞院士祖籍江西省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趙忠賢 院士 Zhao Zhongxian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由中國科學院推薦 趙忠賢,男,1941年出生,遼寧新民人,1964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后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曾擔任國防課題組業務負責人和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中國科學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明亮的落地玻璃窗,琳瑯滿目的儀器設備,嚴肅認真的研究人員穿梭忙碌。這是分析測試百科小編對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的第一印象。 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是教育部“985工程”二期重點建設項目之一,于2005年4月成立,通過物理、化學、生物、材料、信息、
據《法人》報道,盡管在發布時間和平臺的選擇上刻意保持低調,但中國工程院7月1日公布的 201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還是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質疑:173位候選人中,竟有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易小剛、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顧大釗等數十位企業高管赫然在列。 來自公眾的這些質疑并
一、會議簡介 “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是我國功能材料科技領域每三年召開一屆的大型學術盛會。會議旨在交流我國功能材料科技領域近三年來的具有創新性的學術論文、科技成果、應用成果,以促進我國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的研究開發與推廣應用,推動我國功能材料的學科繁榮、技術
李曉軒(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管理創新與評估研究中心主任):在現有的評價體系下,中國最大的“特點”就是科研人員特別忙碌 庫爾特·維特里希(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特聘教授、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中國現有的科研評估體系,對已有的結果強調太多,這使很多已有過一些成
名師名言 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熱愛自己并熱愛全人類;關切當前并思慮未來。這是新一代人應該樹立的新的倫理觀,即環境倫理觀。人的分工職責各不相同,但保護人類唯一的家園——地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錢易 已經71歲的錢易院士這學期要為本科生上兩門課程:一門是全校選修課《環境保護與可持續
為進一步加強國內外質譜界學術交流,并采用更新穎的互聯網形式組織交流活動,將質譜新技術和研究應用拓展和普及到更多的人,共同提高我國質譜研究及應用水平,中國質譜學會將在2016年11月1日-4日,組織“2016 CMSS中國質譜學會質譜網絡研討會”。會議邀請30位質譜大咖與您在線對話,報告內容涵蓋質
2019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獎,經專業(學科)評審組(網上評審和會議評審),共推薦候選項目148項,其中,自然科學獎50項、技術發明獎8項、科學技術進步獎90項,現予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30日內,任何單位或個人對公布項目和項目完成人、主要完成單位持有異議的,應當以書面方式向我辦提出,并提供必要的
究竟何為論文博士?國務院學位辦副主任郭新立所稱的“論文博士”與清華大學的“論文博士”究竟是不是一回事?中國青年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調查。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別敦榮告訴記者,中國從學位類別的設置上,并沒有論文博士,只設置了博士和專業博士。 記者發現,1999年,時任同濟
近日,由中國科學報社與人民網、今日頭條、賽思健康科學研究院、醫學科學報社共同主辦的“2016中國十大醫學進展/新聞人物”評選活動頒獎典禮在人民網現場直播。現場發布了“2016年度十大醫學健康熱詞,其中包括“治療、疾病、血液、預防”等熱詞。“埃博拉病毒入侵人體機制被破解”等10項涵蓋基礎研究和臨床
11月16日,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第二十二次院士大會在京召開。 曹曉風、曹雪濤、高福等24位中國學者增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這是中國科學家當選人數最多的一次。 截至目前,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里,中國科學家有206人。其中,1996~2009年產生123人;2010~2019年(第十四屆
鄭樹教授簡介: 鄭樹,腫瘤學專家。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浙江醫科大學校長,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歷任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全國大腸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全國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名譽主委,中華醫學會咨詢委員會委員,國際大腸癌外科醫生協會副主席等職。2005年入選美國外科學
近日,由我校(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光電子技術研究所陳德應教授承擔的“高速平面激光誘導熒光成像診斷儀”項目獲科技部批準立項。這是科技部“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自2011年正式啟動以來我校第二次獲得立項支持。 “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啟動兩年來,全國共有120余個項目獲批,
寧津生(1932年— ) 寧津生,1932年出生于天津。1956年畢業于同濟大學測量系工程測量專業,畢業后即任教于武漢測量制圖學院(后更名為武漢測繪科技大學,2000年與原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等一起組建新的武漢大學)。曾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副校長、校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測繪學
2月12日,以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所長趙建龍研究員為首席科學家的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基于納米技術的肺癌早期檢測研究”項目啟動會在滬舉行。科技部基礎研究司、上海市科委有關領導,中科院物理所解思深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所丁健院士、武漢大學龐代文教授、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趙宇亮研究員、中科院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教育部、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決定聯合開展“10000個科學難題”征集活動。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活動宗旨 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對科學研究的導向作用;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