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魚是脊椎動物生物學和人類疾病研究的一個重要的參與者。其胚胎透明、體外受精、短繁殖周期和快速生長等特點意味著可對活體動物開展緊密地胚胎發育研究,斑馬魚可作為研究基因行為和功能的一種有用模型。 現在來自梅奧醫學中心(Mayo Clinic)的分子生物學家Stephen Ekker領導研究人員第一次利用人工酶切割一段基因序列中的部分DNA,并用合成DNA取代它們,對斑馬魚基因組部分序列進行了定制修改。這項工作發表在9月23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研究人員以往曾利用稱作鋅指核酸酶(ZFNs)的酶或稱作morpholino的基因調控分子來編輯活體動物基因組的靶向部分。斑馬魚DNA一直是用ZFNs或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物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 ,TALENs)在靶向位點通過故意突變來進行修改。TALENs也被用于培......閱讀全文
經過特殊的算法,我們得到了2018年前10個月中國生物醫學風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個重大學術界事件,能夠上榜的風云人物/事件,都曾長時間占據過100多個公生物醫學公眾號的頭版頭條。 在此,我們精選了其中的3個事件及16位風云榜人物。我們對其進行了劃分,分別是:6星級的3個事件,分別位諾貝爾獎,國
今天(美國時間4月25日)是DNA分子結構被發現的六十周年鉆石紀念日,在1953年兩位學者:Francis Crick和James Watson揭示了遺傳信息如何通過雙螺旋結構被編碼的,從而開啟了 “基因組時代”。然而時間過去了超過半個世紀,當時由這篇Nature論文引發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圖片來源于網絡 CRISPR技術日新月異,研究人員不僅為這種精確且相對易于操作的基因編輯技術尋找新的應用,而且也在進一步的完善這種技術,賦予它更多新的功能,今年CRISPR引人注目的技術突破包括: RNA編輯 雖然人體很多疾病是來自于DNA,但是由于基因承載著生命最根源的信息,因此直接對D
非人類靈長動物在生物學、遺傳學和行為學上與人類非常相似,是研究人類疾病和開發治療策略的重要模型。許多候選藥物在進入臨床之前都需要經過靈長動物(特別是猴子)測試,但靈長動物研究在西方世界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逐步成為了非人類靈長動物研究的首選國家。本期Nature雜志通過編輯社論和新
日前,兩家基因編輯公司正在反擊導致該公司股票暴跌的一篇文章,基因編輯公司稱該文章的結論充滿錯誤,并表示出版社不應該發表該文章。 在寄給《Nature Methods》的一封信件中,來自Intellia Therapeutics和Editas Medicine公司的科學家批評了該雜志上的一篇文章
CRISPR在生物醫療領域拋頭露面至今不過數年,就已經憑借著它在基因編輯中的靈巧身手名利雙收:有人稱它“基因魔剪”,有人稱它“上帝之手”;更重要的是它對資本的巨大吸引力,加速了這把小剪刀的臨床轉化。 這幾天有家名叫Editas Medicine的公司頻頻見諸中外各大醫療、財經媒體,它是CRIS
目前,解決好漁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是當務之急,國家大力控制海洋捕撈的同時,促進了海洋魚類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這個產業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前景。 瞄準產業需求、用科技造福人類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生物技術領域首席科學家、黃海水產研究所(以下簡稱:黃海所)研究員陳松林
北京時間2018年5月31日消息,三位在基因編輯技術領域做出開創性貢獻的科學家獲得2018年卡弗里納米科學獎(The Kavli Prize in Nanoscience),其中包括法國科學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美國科學家Jennifer A. Doudna和立陶宛科
對Alexandria來說,鐮狀細胞貧血癥(sickle cell disease)是她一直無法擺脫的痛苦。這種痛苦就像“錘子在敲打你”。不過,她并非一個人在戰斗。在美國,超過七萬人身上帶有異常的鐮狀細胞。 血紅蛋白由兩個α亞基和兩個β亞基組成。在鐮狀細胞貧血癥中,突變影響了β-珠蛋白,造成了
①希格斯粒子的發現有助于對物質的理解 2012年過去了,但美國《科學新聞》雜志的編輯們并沒有忘記那些曾讓他們夜不能寐的科學故事。 在這份年度最佳科學新聞榜單上,前兩個故事曾讓小編們通宵達旦地加過班:2012年7月4日凌晨,他們在網上收看視頻直播,那一邊在日內瓦,物理學家們正在
癌癥免疫療法是一種針對人體免疫系統而非直接針對腫瘤的療法,其已有30多年歷史,它治療的是人體免疫系統而非直接針對腫瘤。醞釀了數十年的癌癥免疫療法終于確定了它的潛力,在臨床試驗中表現出令人鼓舞的效果。 【1】默沙東免疫療法Keytruda黑色素瘤一線治療擊敗百時美Yervoy
3天前,當不斷上升的確診數和死亡病例數占據了新聞的頭條,很多人可能錯過了這樣一條消息:總部位于挪威的“流行病防范創新聯盟”(CEPI)宣布開啟三項合作項目,研發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其中一種屬于mRNA疫苗。作為一家在防治其他冠狀病毒上有著大量經驗的非營利組織,CEPI期望從拿到新型冠狀病毒的
我們也必須記住,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名已經存在的專家,她在創造可對人類造成極大危害的微生物。合成生物學的最新進展并不一定會把我們帶到比現有技術或自然界本身更接近傷害的道路。 慎重的民主就要聽不同的觀點,考慮對方的論點,最好找到共同點,至少要尊重不同觀點,然后作出決定。面對復雜問題各
當地時間2017年8月30日,美國FDA宣布諾華公司的CAR-T療法tisagenlecleucel(原CTL019)正式獲批上市,其商品名為Kymriah,用于治療25歲以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的復發性或難治性患者,諾華為其定價47.5萬美元, 并可能實施“按療效付費”。至此,Kymr
新年將至,又到了年終盤點的時候。美國化學會(ACS)旗下的C&EN網站也端出了一席年終大餐:2015年化學領域最受矚目的研究成果。其實,在過去的這一年中一直關注X-MOL的讀者朋友也許會發現,其中絕大多數成果已經在X-MOL平臺報道過了。不過,我們覺得,在這節日的氣氛中,讓這一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在揭示癌癥發病機制、開發治療和預防癌癥新型方法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隨著研究的深入及多種機制的發現,科學家們讓癌癥變成了一種可控的疾病。 近日,來自美國德州農工健康科學中心研究所的科學家就發現西蘭花中名為蘿卜硫素的提取物或許可以幫助治療癌癥;又有研究者發現冥想也可以幫助癌癥的治
高血糖水平、高鹽飲食以及高脂傾向聽起來足以導致人類健康災難。然而對于雙峰駱駝,這些適應或許幫助了它在世界上最干旱、最寒冷和最高的地區生存。 來自中國和蒙古的研究人員開始解開了駱駝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所利用的生理技能背后的基因組特征。在發布于11月13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
全球農業化工和種子巨頭先正達公司對美國近來不斷采取單邊貿易保護舉措表示擔憂,認為美國此舉或將影響公司開拓全球農業市場的腳步,并表示將堅決支持自由貿易。 先正達北美和中國全球種業總裁杰夫·羅日前對新華社記者說:“我們無法猜測美國政府接下來會怎么做,但先正達堅決支持自由貿易
來自北京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所、新加坡眼科研究員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采用外顯子組測序的方法揭示出UBE3D基因與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發病有關聯。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4月15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黎曉新(Xiao-Xin Li)教
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發起,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參與的合作研究成果《大熊貓基因組測序和組裝》,1月21日以封面故事形式在國際權威雜志《自然》上發表。 在國家林業局、深圳市政府、深圳市鹽田區政府及相關企業的支持下,“
帕金森病使多巴胺能(dopaminergic,DA)神經元退化,據報道,一旦出現癥狀患者就已經失去了一半以上的DA神經元。幾項研究表明,移植胎兒細胞制造的DA神經元可以減輕這種疾病。然而,胎兒組織的使用存在爭議。 iPS細胞療法 今天《Nature》的頭條新聞報道了來自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
本周回顧,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公布,國家優青獲得者等名單相繼出爐,美國疾控中心表示僅4 種癌癥可以有效篩查,ASCO更新肺癌治療指南,藥物、醫療器械臨床試驗報告造假可判5年,9月1日起施行,張鋒又上頭條了,免疫療法關鍵靶點PD-L1竟有不為人知的“幫手”,熱量限制為何能延緩
大腦控制操縱大腦也可以闡明它是如何運作的。在20世紀60年代末,耶魯大學的Jose Delgado把電極放在一只黑猩猩(名叫Paddy)的大腦中,以改變動物的情感行為。發射器產生了一種不愉快的感覺,響應Paddy杏仁核中一個特定的活動模式。經過六天的反復刺激后,Paddy變得抑郁,活動模式減少了百分
裸鼴鼠(Naked mole-rats,NMR)是壽命最長的嚙齒類動物,表現出非凡抗癌能力。最近,日本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來自裸鼴鼠的誘導多能干細胞來是非致瘤性的,從而在分子水平上進一步探究了其獨特的抗癌機制。 這項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的研究中,科學家們通過制
5月14日最新一期的Nature雜志以頭條新聞形式刊登了對中國干細胞治療安全性憂慮的文章,中國干細胞領域的專家表示,不成熟的,不安全的干細胞治療方式不僅給人們帶來健康的隱憂,也可能讓公眾錯誤的理解干細胞療法。 中國衛生部已經推行干細胞臨床治療法規,然而,這一法規并沒有阻擋干細胞療法的市場化
來自deCODE基因解碼公司(deCODE genetics)的研究人員及其基因泰克(Genentech)公司的同事們發現了一種可以防止阿爾茨海默氏癥(AD)和老年人認知能力衰退的β淀粉樣前體蛋白(APP)基因的變異體。研究結果還表明了年齡有關的認知能力下降與遲發性形式阿爾茨海默氏癥(引起癡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吳恒安教授、王奉超副研究員,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課題組及荷蘭內梅亨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石墨烯類膜材料質子輸運特性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發現石墨烯以及氮化硼等具有單原子層厚度的二維納米材料可作為良好的質子傳導膜。該成果于11月2
基因療法不同于市場上絕大多數藥物,其目的是糾正引發疾病的致病基因。科學家們希望它可以改寫疾病治療的范式,特別是罕見病。2017年,FDA先后批準3個基因治療藥物,填補領域空白!與此同時,基因療法在拯救罕見病領域創造了多個奇跡! 1、治療鐮狀細胞貧血 2017年3月,《NEJM》發表文章揭示,
寫在前面: 1993年,迪恩?哈默研究團隊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證實同性戀遺傳傾向的第一個證據。雖然該研究從遺傳學角度首次揭示性取向問題,但是卻一直備受學術和社會爭議。隨后多年,很多科學家,包括哈默自己,都發現簡單認為基因決定性取向的觀點并不能站穩腳。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研究學者開始轉向表
近年來,超高分辨率顯微鏡(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因進展迅速而頻頻登上頭條。它突破了Ernst Abbe的衍射極限,讓顯微鏡從此步入了納米時代。在最新一期的《BioTechniques》雜志上,Abigail Sawyer和Joseph Martin介紹了顯微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