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環保工作中你最不能容忍的是什么?肆意破壞環境,同時還用美化過的環境監測數據來撐面子。 以前政府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這種惡劣行為的懲處力度并不是很大,才導致這種行為一再出現,現如今,對環境監測數據進行造假的人恐怕不能一身逍遙了。我們且看一看,面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全國各地都有哪些“伏魔陣”現世。 環保部: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記入社會誠信檔案進行行政問責 根據國家環保部下發《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辦法》)的通知。從今年起,按此新規,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的機構和個人將列入不良記錄名單,記入社會誠信檔案,及時向社會公布。黨政領導干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篡改、偽造或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將進行行政問責。所以如果某地還幻想著將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燈下黑”,顯然已是遙不可及的。 環保工作成果得來不易,所以千萬不要打著環保的幌子行污染之實,在上世紀,國家在不遺余力發展經濟,對環保的重視度并未提升到目前的高度,因......閱讀全文
石敬華很忙。 作為山東省環境信息與監控中心污染源監控室主任,他忙數據分析,忙執法檢查,還忙著到全國各地講課——現在,他已經是打擊污染源監測數據造假的專家。 石敬華長得粗壯敦實,身上都是故事。記者跟著他、磨著他,連續地走、不斷地看、起勁地聊。 不到3年時間,山東省查處環保監測數據造假案件36
10月23日19:00,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第八場集體采訪,邀請福建省環保廳黨組書記,廳長朱華、河北省環保廳黨組書記、廳長高建民,遼寧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張麗華,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胡冠九,湖南省張家界市環保局環境監測中心站分析室主任黃斌接受采訪。 5位環保領域的十九大代表,圍繞“打好生
3月15日,一年一度的“國際消費者權益日”。自1991年開播,央視3.15晚會已經成為國人多年的習慣。多個行業的“打假”,揭穿了無數的騙局、黑幕與陷阱,維護了公平正義,改變了不知多少人的命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也是空氣、水、土壤等生態環境資源的消費者,其權益同樣需要維護。在環保領域,打假也同
處罰不嚴,違法成本低而獲利成本高,這是絕大多數企業環保數據造假的主要原因。要杜絕環保數據偽造的現象,還得是治病又剜根,把所有利益金字塔上的部門和企業全部打散,重罰的同時也要嚴管,加大環保監管力度。 從2015年12月29日,環保部出臺《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為嚴厲打擊環境監
——實樸檢測-安捷倫科技Intuvo創新氣相色譜分析技術示范實驗室揭牌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7年12月14日,實樸檢測–安捷倫科技Intuvo創新氣相色譜分析技術示范實驗室揭牌儀式在上海實樸檢測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舉辦,上海實樸檢測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進、安捷倫全球副總裁兼實驗室解決方案大
污水處理廠是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的基礎性設施,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降低運營成本理應從提高污水處理技術、強化運營管理上下工夫。然而,目前在國內有些地方的個別污水處理廠卻心存僥幸,妄圖在自動監測設備上動手腳,擾亂自動監測設備正常運行,最終逃不過環境執法人員的“法眼”。 最近,山東省環保廳便
多年來,一些地方環境檢測數據造假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企業之所以能弄虛作假,表明現在運行的環保在線自動監測網絡存在漏洞。近日,環境保護部副部長黃潤秋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將在三年內完成國家大氣、水、土壤監測點位的建設和事權上收,從根本上避免監測數據受到考核評比等行政干擾,不給造假篡改提供機會。
多年來,一些地方環境檢測數據造假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企業之所以能弄虛作假,表明現在運行的環保在線自動監測網絡存在漏洞。近日,環境保護部副部長黃潤秋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將在三年內完成國家大氣、水、土壤監測點位的建設和事權上收,從根本上避免監測數據受到考核評比等行政干擾,不給造假篡改提供機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環保工作深入推進。環境監測數據是環境決策的基礎,然而一些地方和不法企業為逃避監管,在利益驅動下破壞環境質量監測系統,干擾監測系統正常運行,導致企業污染源數據問題頻出,造假失真情況時有發生。 半月談網梳理出包括暗度陳倉、斷污水注清水蒙混過關、給監測探頭“戴口罩”、“陰陽臺賬”
嚴懲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是環保部近期正在進行的一項重要工作,配合這項工作,環保部制定了《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處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根據征求意見稿規定,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被移送公安拘留。目前,辦法正在公開征求意見。 據環保部公開的信息顯示
4月11日,中央第六環境保護督查組向陜西省委、省政府反饋督察意見指出,西安市長安區、閻良區相關人員環保底線意識不強,人為干擾國家空氣質量監測子站正常運行,對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實施造假,造成惡劣影響。 數據造假成為西安市環保系統一年來閉口不愿談的事情。此次作為督查組反饋的一個內容,再次引起公眾
環保部將分三步完成國家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監測事權的上收,真正實現“國家考核、國家監測”。環境監測事權上收,不僅可以有效避免數據造假,還可以調動第三方環境監測企業的積極性,讓社會力量參與環保事業。 環境監測事權上收第三方監測企業有望率先獲益 國家對監測體系有了頂層設計,管理思路更加清晰,這
近日,環保部公布了2012年度全國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核查處罰情況,罕見地點了華電、神華、中石化、中鋁、中石油等多家央企和地方龍頭企業的名。上述企業因脫硫設施不正常運行、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而受到通報,被環保部掛牌督辦,責令限期整改,追繳二氧化硫排污費,并予以經濟處罰。 中央領導同志多次強調,要
去年以來,機動車尾氣檢測被曝成了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的“重災區”。盡管《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自今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但機動車尾氣檢測數據造假問題恐怕不能就此拉上帷幕。 國家“機動車排放簡易工況檢測裝備國產化項目”總負責人、北京中關村空氣污染防控聯盟理事會主席顏梓清告訴法治周末
“問題檢測設備是主因” 去年以來,機動車尾氣檢測被曝成了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的“重災區”。盡管《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自今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但機動車尾氣檢測數據造假問題恐怕不能就此拉上帷幕。 國家“機動車排放簡易工況檢測裝備國產化項目”總負責人、北京中關村空氣污染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去年的政府改革牽動人心,調整后,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納入了更多的職責。2020年為“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未來“十四五”環境監測規劃有哪些變化?為行業帶來哪些新機遇?帶著這些問題,分析測試百科網小編在首屆安捷倫-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環境分析新技術論壇之前
近日,環保部印發《“十三五”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方案》,全文如下:關于印發《“十三五”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 為貫徹落實《環境保護法》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國辦發〔2015〕56號),加強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和質
為了順應整個社會對政府信息公開和真數字、真信息的強烈呼聲,明年1月1日即將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下簡稱“新《環保法》”)對環境數據造假行為明正典刑。其一大亮點就在于加重了行政監管部門的責任,規定了嚴厲的行政問責措施。法律的零容忍,將對環保部門提出什么樣的挑戰?如何才能真
環境監測服務市場化后,第三方檢測機構迅速增長,一些地區已經“供大于求”,導致市場秩序混亂 資料圖片 ●監測市場化形成后,企業可以選擇第三方檢測機構對其進行監測,大大降低了政府監測站的工作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福建省第三方檢測機構數量已嚴重超過市場需要。經福建省質監局審批的檢測機構達26家之多,
11月23日上午,環境保護部舉行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環境保護部規劃財務司巡視員兼副司長尤艷馨、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介紹環境保護規劃財務工作的有關情況,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司巡視員劉友賓主持發布會,通報近期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情況,并共同回答記者關注的問題。 49名廳級干部在“綠盾20
海南省海口市環境保護監測站工作人員(右)正在給市民講解空氣自動監測設備工作原理。 12月初,京津冀地區發生空氣重污染過程,從廣州到北京出差的葉敏感到“空氣里有一股嗆人的味道”。“天空灰蒙蒙的,感覺污染已經到了爆表的水平,但手機APP顯示的數據卻沒想象中嚴重。是不是數據不靠譜啊?” 霧霾天氣頻頻來
編者按/ 從檢測者到生產檢測設備者的全鏈條式造假,令汽車尾氣檢測這一重要環保舉措形同虛設,令公眾驚詫。但相比于德國大眾尾氣排放造假,這件牽涉更廣闊的丑聞,在被曝光6個月后,仍未有全面查處和深度糾正,一方面因相關部門不作為,深層則在于源頭監管缺失、部門間利益掣肘…… 一線調查 尾氣檢測造假溯源
日前,山西省臨汾市環保數據造假事件塵埃落定。臨汾市環保局原局長和第三方運維有關人員均被刑事處理。這是繼陜西省西安市數據造假之后,又一起引發社會各界關注的事件。圖片來源于網絡 “環境監測活動客觀評價生態環境工作成效,已成為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據之一。只要考核就涉及排名,屬于敏感事項,容易發生造假
有官員認為,如果缺乏自己的認證體系,環保部門則缺乏監管依據。“因為沒有任何法律規定,環保部門可以去管社會環境監測機構。” 不過,新環保法以及兩高關于環境犯罪的司法解釋中,已對“篡改、偽造監測數據”做出了規定,重則可入刑。而有一些省份早已制定了相關管理辦法。 “這個餅畫得很好,但實施起來還有很
自從空氣治理相關指標被納入地方政府考核時起,坊間就曾有過針對地方或因考核壓力造假相關空氣質量監測數據的擔憂。事實上,從以往經驗來看,即便是在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期間,也不乏一些地方“頂風”排污,客觀上也凸顯了有關監測數據的缺位。 針對以上擔憂,環保部近日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相關負責人透露,201
污染企業罕排污治污企業輕質量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研了解到,由于環保監管存在盲點和漏洞,部分治污企業和排污企業基于“利潤最大化”目標追求廉價環保,致使環保產業亂象叢生。對于治污設備的買方而言,有的企業雖然上馬了環保設備,但平日里將其“束之高閣”,管得嚴時才用來應付檢查。有的企業為了節約
1月31日上午,環境保護部舉行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司長劉志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王業耀介紹國家環境監測工作進展情況,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司巡視員、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布會,通報近期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情況,三人共同回答了記者關心的問題。 全國整體空氣質量大幅改善 劉友
201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彰顯了國家運用刑責治污、重拳懲治環境污染犯罪的決心。 新《解釋》增加了嚴重污染環境的情形、嚴厲打擊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和環評文件造假行為、明確了重污染天氣等特殊時期犯罪
記者日前從權威渠道獲悉,環保部正在醞釀查處監測數據造假方面的相關配套細則和有效措施,將實現監測制度、國家環境質量監測點位設置、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環境監測信息發布的統一。值得注意的是,環保部將用兩年時間展開專項檢查,對地方環境監測數據特別是空氣質量檢測數據造假行為進行嚴查。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介
山東大學洪樓校區內,一輛移動監測比對車正在工作。 從外觀上看,除了車頂裝有監測探頭等裝置外,與其他環境監測車并沒什么兩樣。記者進入車廂后,卻發現車內“大有學問”,不僅裝載了各種監測儀器和用于校準的標準氣體,還安裝了數臺顯示儀,監測數據通過一個個小屏幕實時顯現,完全是一個微縮版、可移動的空氣自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