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CUMC)的研究者在內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在11月27日的Nature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鑒定了常見瘧疾寄生蟲在感染人類的各個生活史階段中所必需的一種關鍵代謝酶。這項研究成果,可能會為抗擊瘧疾——世界上最致命的疾病之一——帶來新的治療途徑。 CUMC 微生物學&免疫學副研究員Marcus C.S. Lee博士是本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他指出:“我們這項研究最激動人心的地方在于,這是寄生蟲在人體內其生活史所有階段都需要的一種酶。這非常的重要,因為大多數抗瘧疾藥,只有當寄生蟲在血液中傳播時,才能夠有效地殺死它們。然而,在寄生蟲再度出現和引起疾病復發前,它們能夠在肝臟中隱藏很多年。通過這種酶的鑒定,我們也許可以研究一種新途徑,在寄生蟲休眠階段就將它們殺死。” 另外一位共同第一作者是諾華制藥研究基金會基因組學研究所的研究員Case W. McNamara博士。這項研究的帶頭人......閱讀全文
瘧疾是經按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寄生于人體的瘧原蟲共有五種,即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卵形瘧原蟲和諾氏瘧原蟲。一旦瘧原蟲通過蚊子叮咬進入人體,它們先在肝臟中增殖,隨后侵入紅細胞,在那里,它們導致所有的瘧疾癥狀。瘧疾能通過受感染的蚊蟲叮咬傳播,影響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后天免疫系統,其以消滅外來的質體或者噬菌體并在自身基因組中留下外來基因片段作為“記憶”。 CRISPR/Cas系統全名為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關聯蛋白系統(clustered regularly inte
時光總是會在不經意間匆匆劃過,不知不覺12月份即將結束,在即將過去的12月里Nature雜志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 【1】Nature:重磅!科學家成功揭開多重耐藥細菌躲避機體狙殺的偽裝策略 doi:10.1038/s41586-018-0730-x
2019年的春節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春節,因為在大家熱熱鬧鬧過大年的時候,中國科學家陳小平用瘧原蟲感染治愈晚期癌癥的偉大發現震驚了全世界,讓這個春節更加熱鬧非凡。 就在今天,2019年2月9日CCTV1《新聞30分》節目向全球宣布了陳小平科學研究團隊的重大發明《瘧原蟲感染免疫療法治療晚期癌癥》,
1. Retrovirology:整合到人基因組中的古老逆轉錄病毒有助抵抗HIV-1感染 doi:10.1186/s12977-017-0351-8 在我們的進化過程中,病毒持續地感染人體。一些早期的病毒已整合到我們的基因組中,如今它們被稱作為人內源性逆轉錄病毒(human endogeno
日前,科學家們發現一種方法,能夠阻止瘧疾寄生蟲的繁殖,向瘧疾新療法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12月22日的Nature Chemistry雜志上。研究人員發現,阻斷最常見的瘧原蟲中的一種NMT酶(N-Myristoyltransferase,N-肉豆蔻酰基轉移酶)的活性,能夠防止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開發諸如癌癥等多種疾病的疫苗上取得了重要的進展,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文章來解讀當前癌癥、艾滋病等疫苗開發的研究進展,分享給大家!【1】Nature:特殊抗體或能幫助開發出廣譜高效性的HIV疫苗 doi:10.1038/s41586-018-0517-0 大約1%感染HIV
【1】EMBO J:揭示引發多發性硬化癥患者機體慢性炎癥發生的分子機制 doi:10.15252/embj.2018101107 多發性硬化癥(MS,Multiple sclerosis)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即機體免疫系統會開啟自身細胞來攻擊宿主自身,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The EMB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癌癥免疫療法是一種針對人體免疫系統而非直接針對腫瘤的療法,其已有30多年歷史,它治療的是人體免疫系統而非直接針對腫瘤。醞釀了數十年的癌癥免疫療法終于確定了它的潛力,在臨床試驗中表現出令人鼓舞的效果。 【1】默沙東免疫療法Keytruda黑色素瘤一線治療擊敗百時美Yervoy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阿爾茲海默癥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 Neurosci:新研究揭示大腦結構與阿爾茲海默癥以及自閉癥的關系 DOI: 10.1038/s41593-020-0602-1 近日,來自Wellcome Sanger研究所,Wellcome-MR
幾十年來,對衰老和限制壽命的過程的了解一直困擾著生物學家。三十年前,通過鑒定延長多細胞模式生物壽命的基因變異,衰老生物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科學可信度。 在本文,我們總結了標志著這一科學成就的里程碑事件,討論了不同的衰老途徑和過程,并提出衰老研究正在進入一個具有獨特的醫學、商業和社會意義的新時代。
懷孕是大部分女性人生中的大事。從剛得知懷孕的欣喜,到經歷幾個月的漫長等待,到最后分娩時的痛苦,都對給媽媽們留下深刻的回憶。對于準備當媽媽的人來說,如何備孕是首先應當考慮的問題;對于孕婦來說,如何保護自己與胎兒的健康是則是另外一項十分重要的問題;分娩的方式以及孩子日后的健康生長則需要更加長久的考慮
黎潤紅1 饒毅2 張大慶1(北京大學 1醫學部100191,2 生命科學學院 100087) 摘要 青蒿素的發現是在一個相當復雜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完成的。由于特殊的時代背景,有關青蒿素的發現及其成果的評價存在著諸多爭議,甚至在青蒿素發現的代表人物之一——屠呦呦獲得了拉斯克臨床醫學獎之后,相關的爭議
活體動物體內光學成像(Optical in vivo Imaging)主要采用生物發光(bioluminescence)與熒光(fluorescence)兩種技術。生物發光是用熒光素酶(Luciferase)基因標記細胞或DNA,而熒光技術則采用熒光報告基團(GFP、RFP, Cyt及dyes等)進
2019年1月11號,由弗吉尼亞梅森(BRI)貝納羅亞研究所的杰西卡·哈默曼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對此研究發現發現了一種獨特的細胞類型及其與危及生命的聯系病毒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并發癥。發表在《科學》 雜志上的該研究小組的發現,可能會導致全身性幼年特發性關節炎(SJIA),瘧疾和川崎病以及狼瘡患兒致命形
2014年5月25日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一種方法,來靶定那些可抑制免疫反應的難以預測的細胞,在臨床前實驗中用多肽消除它們,保住他的重要細胞并縮小腫瘤。 本文資深作者、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癌癥免疫研究中心主任Larry Kwak
截至2019年12月1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5篇文章(2019年的Cell已經全部更新完畢,而對于Nature及Science只剩下了一期,將分別會12月19日及20日進行更新),小編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9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2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
最近,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佛羅里達校區的科學家發現,一種最廣泛使用的止痛、抗炎藥物,可在動物模型中減緩一種特殊腫瘤的增長速度,并指出這種藥物可能對其他類型的腫瘤也有相同的作用。這項新研究在《Cancer Research》雜志,關注的是塞來昔布(輝瑞西樂葆)的抗癌作用。 塞來昔布可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癌癥療法耐受研究上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Science Immunology 【1】Science子刊突破!中國科學家開發抗體納米顆粒破解腫瘤免疫耐受難題! doi:10.1126/sciimmunol.aau6584 利用抗體對
說到寄生蟲,我們想到最多的可能就是它們給動物和人類造成的損害。最近,有科學家發現,寄生蟲——剛地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分泌的特定蛋白質,可激發小鼠的免疫系統來攻擊已發展起來的卵巢腫瘤,或許可在未來的癌癥治療中大顯身手。這項研究是由達特茅斯蓋瑟醫學院(Geisel Schoo
近年來,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多種抗體療法來治療HIV、癌癥以及耐藥性致病菌等多種疾病,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1】Nature:重磅!阻斷氧化磷脂的抗體有望阻止炎癥和動脈粥樣硬化 doi:10.1038/s41586-018-0198-8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
隨著關于“超級細菌”的新聞的不斷出現,人們對耐藥細菌和超級細菌的擔心和恐慌也與日俱增。誠然,耐藥基因的出現成為了壓垮抗生素的最后一根的稻草,而超級細菌的出現則給人類的生命健康帶來了紅果果的威脅。那么在這些威脅面前,科學家們如何應用最新知識和技術來創造對抗這些細菌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呢?本文就為大家盤
瘧疾(Malaria)由一種叫作瘧原蟲的寄生蟲引起,通過受感染蚊子的叮咬傳播。這種寄生蟲在人體的肝臟中繁殖,然后感染血紅細胞。瘧疾的癥狀包括發燒、頭痛和嘔吐,通常在蚊子叮咬后10-15天顯現。如不治療,瘧疾可能中斷對維持生命的重要器官的供血,從而迅速威脅生命。 WHO《2017年世界瘧疾報告》
瘧疾(Malaria)由一種叫作瘧原蟲的寄生蟲引起,通過受感染蚊子的叮咬傳播。這種寄生蟲在人體的肝臟中繁殖,然后感染血紅細胞。瘧疾的癥狀包括發燒、頭痛和嘔吐,通常在蚊子叮咬后10-15天顯現。如不治療,瘧疾可能中斷對維持生命的重要器官的供血,從而迅速威脅生命。 WHO《2017年世界瘧疾報告》
最近,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成像方法,能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跟蹤體內的單個癌細胞,從而揭示了“休眠的轉移癌細胞為何還能重新激活”的原因。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Nature Communications》。 轉移性癌細胞會從腫瘤中脫離,并穿過身體去尋找它們定居的地方。有些癌細胞會去產生新的腫瘤
如今,HIV仍然是威脅人類健康最具殺傷性的疾病,2015年全球有3670萬人感染該病毒,其中有180萬是兒童。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研究探索HIV疫苗的開發,而一旦接種,終生免疫,這是成千上萬名從事HIV研究的科學家們HIV疫苗研究的最終目標。 如今西安大略大學的科學家正在開發一種新型HI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弗萊堡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抗瘧疾藥物阿托伐醌與其靶向蛋白結合的分子機制,文章中,研究者利用X射線晶體學技術對攜帶活性成分的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