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
2019年7月4日,鄭州大學孫瑩璞課題組與清華大學頡偉課題組在Science上發表研究長文Resetting histone modifications during human parental-to-zygotic transition,揭示了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過程。表觀遺傳學修飾參與基因表達調控并影響個體發育。在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卵細胞受精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并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囊胚,后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征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在這項研究中,頡偉實驗室利用并優化了蛋白與染色質結合位點檢測的新技術CUT&RUN(Cleavage Under Targets and Release Using Nucl......閱讀全文
國際首次發現植入前胚胎組蛋白修飾建立過程
由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首席科學家高紹榮研究團隊的相關科學新發現于2016年9月15日凌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在線發表。該研究團隊采用最新研究技術,從全基因組水平上揭示了哺乳動物植入前胚胎發育過程中的組蛋白H3K4me3和HK27me3修飾建立過程,并發現寬的(broad)H
研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
2019年7月4日,鄭州大學孫瑩璞課題組與清華大學頡偉課題組在Science上發表研究長文Resetting histone modifications during human parental-to-zygotic transition,揭示了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過程。表觀遺
Science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過程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課題組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合作,揭示了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過程。研究成果以“人類親本-合子轉變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Resetting histone modifications during human parental-to-z
組蛋白修飾的意義
通過影響組蛋白與DNA雙鏈的親和性,從而改變染色質的疏松或凝集狀態,或通過轉錄因子與結構基因啟動子的親和性來發揮基因調控作用。這些修飾之間存在協同和級聯效應,更為靈活地影響染色質的結構與功能,通過多種修飾方式的組合發揮其調控功能。
我國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的組蛋白修飾重編程
在真核生物中,組蛋白與帶負電荷的雙螺旋DNA組裝成核小體。因氨基酸成分和分子量不同,組蛋白主要分成5類:H1,H2A,H2B,H3和H4。除H1外,其他4種組蛋白均分別以二聚體形式相結合,形成核小體核心。DNA便纏繞在核小體的核心上。而H1則與核小體間的DNA結合。 組蛋白修飾(histone
堿性胚胎蛋白的概述
堿性胚胎蛋白(basic fetoprotein,BFP)是由胎兒血清及腸組織中發現的一種胎兒蛋白。存在于各種癌組織中,分子量73kD。 需要檢測的人群為肝功能異常、胃痛、消化異常、器官痛等。
缺血修飾白蛋白(IMA)簡述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指心臟的血液灌注減少,導致心臟的供氧減少,心肌能量代謝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臟正常工作的一種病理狀態。血壓降低、主動脈供血減少、冠狀動脈阻塞,可直接導致心臟供血減少;心瓣膜病、血粘度變化、心肌本身病變也會使心臟供血減少。另外,心臟氧需求量增加,則引起心臟相對缺血。資料顯示,冠心病是引起
蛋白質修飾與腫瘤研究
蛋白質的修飾這一領域已成為全球生物醫學界關注的焦點。除了一些傳統的磷酸化和泛素化,硝基化、乙酰化、SUMO化引發關注外,還有一些修飾策略,如PEG化修飾、脂質體化、糖基化,這些復雜的調控作用在眾多慢性疾病(退行性疾病、代謝性疾病、腫瘤、心血管、內分泌等)以及一些炎癥等中都起到關鍵調控作用。通過對
發現膽固醇共價修飾新蛋白
日前,由武漢大學教授宋保亮和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仇文衛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分子細胞》。這是繼第一個膽固醇修飾蛋白hedgehog發現20年后,科學家找到的又一共價修飾蛋白,顛覆了長久以來認為hedgehog是唯一被膽固醇修飾蛋白的認識,并發現膽固醇除了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外,還在發育過程
蛋白質的泛素化修飾
蛋白質的泛素化修飾主要發生在賴氨酸殘基的側鏈,且通常是多聚化 (多泛素化) 過程。被多泛素化修飾的蛋白質會被蛋白酶體(proteasome)識別進而被降解。三種關鍵的酶共同介導了這一多泛素化過程, 包括泛素活化酶 E1 (ubiquitin activating enzyme),泛素結合酶 E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