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Illumina基因組測序技術進入市場時,前所未有的龐大數據量淘汰了較早開發的測序分析工具。 歷史總是重演。如今,第三代測序技術已經達到低成本群體測序規模的臨界點。 12月10日,《自然—方法學》在線發表了第一個能夠跟上基因組測序產生速度的組裝算法。 論文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博士阮玨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李恒,將這個新的第三代測序數據組裝算法稱為Wtdbg。第三代測序的尷尬 20年前,破譯人類遺傳密碼還是極具挑戰的大科學工程,當時的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與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計劃并稱為三大科學計劃。 如今,完成一個人的全基因組測序已經是普通實驗室甚至家庭都可以負擔起費用的“平常事”。用第三代測序技術完成個體全基因組測序僅需一天,費用也已經低于5萬元。 2011年,PacBio公司正式宣布第三代單分子測序開始商業化。 相比于第二代測序每個序列的幾百堿基對測序讀長,第三代測序的平均讀長達......閱讀全文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十年前,Illumina基因組測序技術進入市場時,前所未有的龐大數據量淘汰了較早開發的測序分析工具。 歷史總是重演。如今,第三代測序技術已經達到低成本群體測序規模的臨界點。 英國時間12月9日,《自然—方法學》在線發表了第一個能夠跟上基因組測序產生速度的組裝算法。 這篇論文只有兩位作者,
10年前,Illumina基因組測序技術進入市場時,前所未有的龐大數據量淘汰了較早開發的測序分析工具。 歷史總是重演。如今,第三代測序技術已經達到低成本群體測序規模的臨界點。 12月10日,《自然—方法學》在線發表了第一個能夠跟上基因組測序產生速度的組裝算法。 論文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
2019年6月21日至23日,華大智造在京舉辦“2019測序技術和應用高峰論壇”。基因測序領域200余位國內外行業內頂級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參與大會,共同關注測序技術和應用最新發展,探討基因行業標準和數據規范,共建行業新生態,并進行一系列學術交流與技術培訓。華大智造首席運營官蔣慧向全球發布《華大智
隨著新冠肺炎對全球的威脅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各國專家也對新冠病毒(2019-nCoV或SARS-CoV-2)的來源投下更多關注的目光。本文從流行病學調查、病毒基因比對、跨物種感染研究以及關鍵的“中間宿主”等領域,對新冠病毒來源進行了全景式梳理與深度挖掘,為讀者提供一個深刻而全新的視角。 一、華
經過特殊的算法,我們得到了2018年前10個月中國生物醫學風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個重大學術界事件,能夠上榜的風云人物/事件,都曾長時間占據過100多個公生物醫學公眾號的頭版頭條。 在此,我們精選了其中的3個事件及16位風云榜人物。我們對其進行了劃分,分別是:6星級的3個事件,分別位諾貝爾獎,國
短短一個月內,齊碳科技、華大智造、塞納生物先后宣布完成融資。國產基因測序儀再一次沖上了醫療健康領域的熱點話題。 多年來,測序儀行業一直處在少數幾家國外巨頭的壟斷之下。華大智造近兩年的頻繁動作雖然吹響了國產測序儀反攻的號角,但是從目前的市場占有率上看,想要最終實現進口替代,可能還需要些時間。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要談測序,首先要向華人生物學家、DNA測序技術的奠基人吳瑞先生致敬。大家大多都聽過桑格,但很少有人知道吳瑞。其實吳瑞早在1968年就發表第一篇論文測定了DNA的堿基組成,1970年的新文章既測定DNA堿基組成又測定出順序,是真正的DNA測序第一人。而在吳瑞先生工作的啟發下,Sanger深入研究,
7位專家預測了2019年將推動他們各自所在的領域向前發展的技術進展,包括高分辨率成像和從頭構建基因組大小的DNA分子等。對生命科學技術來說,2019年看起來非常令人期待。 1.Sarah Teichmann:擴展單細胞生物學 Sarah Teichmann是英國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細胞遺
7位專家預測了2019年將推動他們各自所在的領域向前發展的技術進展,包括高分辨率成像和從頭構建基因組大小的DNA分子等。對生命科學技術來說,2019年看起來非常令人期待。 1.Sarah Teichmann:擴展單細胞生物學 Sarah Teichmann是英國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細胞遺
Technologies(現為Thermo Fisher收購)公司全國臨床與科研事業部銷售總監、ThermoFisher公司全國臨床市場戰略總監柴映爽寫了一系列文章,對基因測序領域進行了深入剖析。讓我們看看這個領域深入工作的人士,怎么看待2015年基因測序市場大熱這一現實的。 ▌第一篇:基
生物 醫學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田學科(本報駐美國記者)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揭示了許多固體腫瘤中基因異常的源頭;冷泉港實驗
2010年下旬,河南安陽曹操墓真偽之辯正酣。而一則來自上海的重磅消息更是引發了多方關注。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宣布,向全國征集曹姓男性DNA樣本,擬用基因組科學的手段驗證出土的頭骨是否為曹操本人。 一下子,基因組科學成為熱門,這一話題“落入尋常百姓家”。 事實上,伴隨著2
“我是專程到中國來的,而且這次是帶了整個的管理團隊到中國來。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并且同我們本地的合作伙伴們進行溝通。”2017年3月22日在陰雨綿綿的上海,Illumina公司CEO Francis deSouza上任后首次到訪中國,“如今,中國和美國應該是全球最大的兩個基因市場,對于Il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經歷了2015年的熱捧,2016年的資本小幅理性回歸,2017年上半年的熱潮趨緩后,泛泛的基因測序將無法持續吸引資本的目光,未來行業熱點在于技術突破,或者商業模式的突破。 (做一次全基因檢測,會產生100多G海量數據,其中能被用于科研與臨床應用的,只是蛋白編碼基因與少量的非蛋白編碼基因,占整體
2018年,美國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創造了新的銷售記錄。據業界觀察人士估計,在接下來的幾周內,隨著對已獲得樣本處理的完成,進行消費級基因檢測的人數將達到3000萬。 隨著越來越多基因數據的積累,Ancestry、23andMe、Helix、MyHeritage、Insitome、Family T
9月9日,來自深圳的消息,國產基因測序儀DNBSEQ-T7(原命名MGISEQ-T7)正式交付商用。從去年10月發布以來,諸多業內人士和媒體將T7譽為中國基因產業突破上游技術壁壘,實現跨越發展的現實注腳。 從關山難越,到部分引領,中國基因測序儀的研制開發攀越關山、跋涉荊棘,經歷了起伏跌宕的20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李廈戎稱自己為數據控,他致力于機器學習算法和分布式系統的實際應用。目前他正在生物數據領域創業,創辦聚道科技(Genedock),希望用數據技術推動生命健康行業革新。李廈戎曾在中國最大的移動數據服務平臺友盟工作,他作為首席數據科學家,帶領團隊針對移動數據特點,構建了面向數十億移動設備的ID映射和用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今年,我國“大農業”科研領域又誕生了諸多令人驚奇的發現,每一條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它們涵蓋了觀賞農業、林業、作物、醫學等各個領域,包括睡蓮、玉米、硅藻等進展。為了展現這些成就,本報特此就我國農業科學家今年發表的大部分重要論文進行梳理,以饗讀者。野生玉米大芻草、SK、現代玉米自交系ZHENG58的
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的通知 經公開征集,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PSF)共收到合作研究項目申請191項。根據我委相關規定,經過初步審查,并與巴方核對清單,確定有效申請為168項,現將通過初審的項
隨著“精準醫療”的深化,基因測序逐漸成為科技醫療領域備受矚目的話題,得益于平臺技術的進步、測序應用的拓展、各機構合作的拓寬以及測序成本的下降,行業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2005年首代測序儀Roche454單次產生400MB的基因序列文件,到2010年第二代測序儀IlluminaHiseq2000單次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6 基因組信息6.1 數據庫6.1.1 Entrez GenomeEntrez Genome數據庫收錄了850多種微生物、3100多種病毒以及1600多種真核生物細胞器的完整基因組數據以及將近50種動物、綠色植物和真菌的700多條染色體信息,總共收錄有6200多條序列,其中有882條是去年新增的序列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學多個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世界首個高精度人類男性和女性個人遺傳圖譜相關論文相繼發表于《科學》和《細胞》雜志。這一工作采用的單細胞DNA擴增技術MALBAC,與以前的技術相比,該技術將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的精確度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能夠發現個別細胞之間的遺傳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