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神經病學學會已經出版了伴有非瓣膜性房顫(NVAF)患者卒中預防的新指南【點擊下載指南】。2月25日,該指南發表在《Neurology》雜志上。 該指南的主要作者,紐約州立大學上州醫科大學(西拉庫斯)的Antonio Culebras博士在Medscape醫學新聞中評論道,新指南尤其強調臨床判斷。 Culebras博士說:“相比于其他的AF指南,我們可能不強烈推薦口服抗凝藥,當我們確實強烈推薦使用口服抗凝藥的時候,我們仍然希望醫生使用自己的臨床判斷,因此我們提供B級推薦,而不是A級推薦。我們寧愿發出推薦而不是命令。” 新指南在老年人抗凝推薦上也打破常規,甚至涉及那些容易跌倒或伴有癡呆的人群。 Culebras博士指出,相比于其他的指南,該指南“更短,更清晰”,為臨床神經科......閱讀全文
卒中是房顫最常見和嚴重的并發癥,這已經成為不容置疑的事實。為了預防房顫患者卒中的發生,臨床上開始使用一些有效預防房顫相關卒中的藥物。在第26屆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上,來自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的張玉生教授做了題為“缺血性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合并心房顫動的二級預防”
卒中是房顫最常見和嚴重的并發癥,這已經成為不容置疑的事實。為了預防房顫患者卒中的發生,臨床上開始使用一些有效預防房顫相關卒中的藥物。在第26屆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上,來自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的張玉生教授做了題為“缺血性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合并心房顫動的二級預防”
作者:John Mandrola(醫學博士,臨床電生理學家,美國肯塔基州) 如何將群體數據應用于你所面對的患者?伴有額外卒中危險因素的房顫患者使這一問題變得極富挑戰性。你想使患者獲益——預防卒中,但事實上卻使患者承擔額外的風險——出血。 &
腦卒中包括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是人類三大致死疾病之一,居所有疾病致殘率首位。腦卒中幸存者往往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研究發現,對腦卒中急性期相關因素進行科學、合理的干預可以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本文對影響腦卒中預后的相關因素進
與腎功能正常的人相比,慢性腎病(CKD)患者發生非瓣膜性房顫、缺血性卒中和嚴重出血的風險增加,而且風險隨著CKD進展而增加,其中透析患者的風險最高。過去,房顫并發癥的預防性治療或缺血性卒中后的二級預防主要用維生素K拮抗劑(VKA),最著名的便是華法林。雖然VKA對于一般人群和早期CKD患者似乎是
左心耳閉合或切除后的潛在后果 心律失常 最近的研究顯示,左心耳可成為誘發陣發性房顫發作的部位之一,同時也是持續性房顫反復出現的驅動因素。因此,消除左心耳心電活動可以改善導管介入治療和手術治療房顫的結果。
當前,在中國的35歲以上成年人中,房顫的發病率為0.74%,相當于有800萬房顫患者。卒中是房顫最主要的并發癥,房顫可使卒中發生率增高4-5倍,即使是接受節律控制的房顫患者,仍然存在較高的卒中風險。在中國的房顫患者中,隨著年齡增加,卒中發生率逐漸增高。&nb
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類型,該病最令人擔憂的并發癥是心源性卒中。房顫與卒中的風險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房顫患者的卒中風險約增加5倍,更重要的是這類卒中的發病率、死亡率、致殘率及復發率均較高。非瓣膜性房顫患者體內血栓的主要來源(90%)是左心耳。 美
作者:Rod S. Passman(醫學博士) 房顫(AF)是一種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影響約550萬美國人,是卒中的重要發病原因。房顫患者的卒中預防是醫療工作者關注的焦點,也是一個挑戰。對于有房顫史和其他卒中危險因素的患者,建議進行長期抗凝治療
心房顫動(房顫)是臨床上常見的持續性快速心律失常,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房顫對患者的主要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的風險,房顫患者與非房顫患者比較,腦卒中發生率增加5倍,病死率增加2倍,缺血性腦卒中是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而房顫是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其
在最近的美國心臟協會科學會議上,一群由醫學博士Mandy N. Lauw(加拿大安大略省漢密爾頓市麥克馬斯特大學)為代表的研究人員所做的綜述指出:陣發性心房顫動(AF)相較于永久性房顫而言,可能有著較低的卒中風險。(該綜述包括了18個研究中的134847例房顫患者,發現無論患者患有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臨床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人群患病率接近 1%,并且房顫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升高,近70%的患者年齡為65—85歲。作為兩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房顫和冠心病有著某些共同的危險因素,如糖尿病和高血壓。與此同時,冠心病中的某些臨床情況,如心力衰竭,亦是房顫的危險因素。因此冠心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一種以心房不協調活動而導致心房機械功能惡化為特征的快速心律失常。房顫常發生于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也見于其他疾病及未發現有心臟病變的正常人。房顫可以孤立發生,或合并其它心律失常,最常見合并的心律失常為房撲或房性心動過速。 房顫對
房顫是一種老年疾病,患病率隨年齡增加,在小于55歲人群中患病率為 0.1%,大于80歲的人群中增加到10%。在已診斷房顫的患者中,45%患者是大于 75歲的高齡老年患者,到2050年將約有一半的房顫患者超過80歲。缺血性腦卒中和血栓栓塞是房顫的主要并發癥。Framingham研
??高血壓與房顫密切相關。一方面,高血壓是房顫常見的共患病,一半以上的房顫患者合并高血壓;另一方面,高血壓是房顫的常見病因之一。高血壓通過血流動力學改變和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過度激活引起心房結構重構與電重構,是房顫發生和維持的病理生理基礎。??ACEI、ARB和醛固酮拮抗劑可以預防心肌重構,減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正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發展階段。心房顫動(房顫,AF)的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顯著增加,而由房顫所致的腦栓塞帶來的致殘率(高達60%)和致死率(高達20%)也隨之升高。因此,通過抗凝治療預防卒中越來越成為廣大醫務工作者臨床
VAN VELSHUISEN博士:心律和節律控制 心衰(HF)和房顫(AF)是目前發病率升高最快的兩類心血管疾病。預計到2050年,2500萬患者會飽受房顫困擾。起初患者可出現竇性心律與房顫律交替,但最終均不可避免的會進展為永久性房顫。有證據顯示
“腦微出血(CMBs)”是放射學概念,主要是描述含鐵血黃素或吞噬含鐵血黃素的巨噬細胞沿血管周圍間隙[PVS,亦稱Virchow-Robin間隙(VRS)]沉積的現象,提示顱內小血管曾發生局部破裂、紅細胞漏出,但不能反映局部潛在的小血管形態改變的病理學基礎。 腦微出血的檢出僅能依靠對含鐵血黃素敏
一、ACS合并房顫患者特點與抗栓治療困境 2014年AHA/ACC/HRS房顫指南顯示,ACS患者中合并房顫者比例達10%——21%,即每10例ACS患者中就有1——2例合并房顫。10項ACS臨床研究合并分析表明,房顫顯著增加ACS患者短期(1—
腦卒中是指因大腦供血異常所引起的腦損傷,通常分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兩類,前者即腦梗死,后者即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腦卒中占70%以上。2019年10月29日是第14個世界卒中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預防為主,遠離卒中”;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腦卒中領域的臨床研究成果,分享給大
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約有1/3是由于心房顫動引起心源性栓塞。卒中可能是先前未發現的房顫的首發癥狀。口服抗凝劑(OAC)在預防房顫相關腦卒中方面非常關鍵,因此提出在卒中后進行心電檢測發現房顫進而給予OAC治療,以預防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復發的策略。2019年11月26日,Circulation發布了卒
近年來,隨著新型口服抗凝藥陸續在我國上市,我國房顫患者抗凝藥使用嚴重不足的情況逐漸得到改善,房顫患者的卒中預防也漸漸成為心內科和神經內科醫生關心的熱點話題。 專家指出,我們在選擇和評價藥物時,都會遵循醫學教科書上的原則,即從它有效性、安全性、經濟性和
卒中是房顫患者的第三位主要死因。房顫患者中每年約有5%病例發生栓塞性卒中。還有研究顯示,房顫患者卒中的風險是無房顫患者的5倍。兩項研究對新型口服抗凝藥(NOAC)在房顫患者中預防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了非直接比較,并有助于指導臨床醫生根據患者情況選擇使用NOAC. &nbs
抗血小板治療是缺血性腦血管病防止中的基本治療,在所有抗血小板藥物中,使用最為廣泛的是阿司匹林。近些年來,循證醫學的發展提供了許多新的證據,給正確使用阿司匹林奠定了基礎。規范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應用是目前臨床迫切需要,因此,不久前,中華醫學會《中華內科雜志》組織了國內有關專家,
一言九鼎——FDA聲明引發熱議 最近FDA發布公共衛生咨詢,稱現有證據審查顯示不支持阿司匹林常規用于心肌梗死和卒中的一級預防,否決了拜耳公司提議修改阿司匹林藥物標簽,使其適應癥擴大至一級預防的請求。FDA回顧了關于阿司匹林一級預防的6個臨床試驗數
房顫患者的卒中預防是重要的臨床問題。抗凝治療能夠降低卒中風險。以下為房顫患者卒中預防的十大要點。 1. CHA2DS2-VASc風險分層方案尤其有助于識別可能發生卒中或血栓栓塞的低危(<1%/年)房顫患者。
房顫是導致卒中(通常是致殘性的但可預防)的重要原因,房顫(AF)的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越來越高。隨著全球人口預期壽命的增加,房顫相關卒中日益成為一個嚴重的全球性公共健康問題。大多數房顫患者是老年人(≥75歲),且年齡增加是房顫相關卒中的***危險因素。 華法
一項有包括中國在內的45個國家、1100多個研究中心,14269例患者參加的卒中預防終點臨床研究顯示,新型抗凝藥物利伐沙班可顯著降低心房顫動患者發生卒中(中風)和非中樞神經系統栓塞的發病風險。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長胡大一教授1月6日發布這一
抗凝治療是房顫患者卒中預防的基石。但90歲以上人群使用口服抗凝藥物的數據有限。高齡老年人服用抗凝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呢?我們來看一下近日Circulation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圖片來源于網絡 研究者利用臺灣健保數據庫對房顫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和腦出血(ICH)風險進行了分析。 199
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與竇性心律相比,房顫患者的卒中風險升高5倍。預防心源性卒中是房顫管理的基石。2014年3月,美國ACC、AHA和HRS三大學會聯合發布了房顫患者管理指南。本文依據該指南對房顫患者的抗凝治療管理進行了總結。 主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