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區內挖坑埋工業廢物3人獲刑化學博士辯解
激辯 ●化學博士: “我是根據專業知識,判斷了這些物質無毒無害才填埋的,不會造成污染。” 經鑒定:土坑內提取的土壤混合物樣品中含有丙酮、乙酸乙酯、二氯甲烷、甲醇物質,屬于《國家危險廢物名錄》規定的危險廢物。 ●辯方律師: “毒性和化學物質的劑量有關,只有達到一定的劑量才能產生毒性。” 法院:“多種危險廢物和其他物質混合,不管有毒物質含量多少,整個混合物都可以被認定為有毒物質。” ●辯方律師: “挖的三個坑都在工廠內,沒有對廠區外造成污染。” 法院:“土地是國家資源,即使是對自家廠區的土地造成污染,也一樣是污染了國家的土地資源。” 化學品公司負責人趙軍和其員工站上被告人的席位,是因為一年多以前,他們在廠區內挖了三個半米的大坑。公訴方指控他們將生產后產生的廢液廢物傾倒在沒防滲漏措施的土坑內,造成環境污染。 庭審辯論激烈異常,被告方律師均做無罪辯護。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的行為觸犯了我國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條之規......閱讀全文
英國食品廢物填埋量顯著降低
英國食品飲料聯合會近日發布調查報告稱,英國的食品和飲料生產商有望在2015年實現零廢物填埋的目標。 調查顯示,2012年,英國食品飲料制造商通過將食物,特別是動物飼料用作他途,減少了25萬噸浪費糧食,將總比例減少為3%。相比之下,2006年這一數字為16.5%,2008年降為12.5%,2
《危險廢物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18598-2019首次修訂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危險廢物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 18598-2019)》。全文如下: 關于發布《危險廢物填埋污染控制標準》的公告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防治污染,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規范危險廢物填埋過
什么是阻隔填埋處理技術
阻隔填埋是針對無阻隔填埋而言。通常用于阻止垃圾方面或者污水方面向無污染部位擴散。大多數阻隔方法是使用不透水汽的膜類材料。具體使用什么膜則根據要求來采用厚度和材質的不同種類。如果具有阻隔填埋工作最好咨詢環保局有關部門,免得施工不當而返工浪費。
生態環境部解讀《危險廢物填埋污染控制標準》 曾18年未變
近日,《危險廢物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18598-2019)(以下簡稱《標準》)發布實施(標準鏈接:《危險廢物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18598-2019首次修訂)。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就《標準》的修訂背景、思路等內容,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標準》修訂背景和思路是什么? 答:《危險廢物填
新疆首個垃圾填埋氣發電項目開工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大浦溝固體廢物綜合處理場(沼氣)發電工程近日正式開工,這也是新疆首個利用垃圾填埋氣體發電的項目。 據了解,項目總投資3420 萬元,總建筑面積1166.5 平方米,總裝機容量2500 千瓦時,按日均垃圾進場量1300 噸計算,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1萬噸
大力推廣垃圾填埋氣發電技術
隨著城市的發展,如何處理與日俱增的城市生活垃圾成了一大難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東寒建議,應大力推廣垃圾填埋氣發電技術,這對于促進我國溫室氣體減排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垃圾焚燒處理方式有兩大缺點,一是二次污染問題不易徹底解決;二是處理成本過高,要靠政府大量補貼才能維持。西方國家
石家莊填埋黑臭水體被疑“簡單粗暴”
23日,巡查人員在石家莊裕華區南位村排水溝巡查,目前該排水溝已被填埋,表面被綠色防塵網覆蓋。新京報記者 鄧琦 攝 新京報訊 (記者鄧琦 實習生張金磊)22日起,生態環境部和住建部正式啟動2018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專項巡查。 昨日,記者跟隨京津冀巡查組在石家莊發現,石家莊共5處黑臭水體,有3處出
東莞:每天4000噸生活垃圾只能簡易填埋
東莞將在三年內投資3213億元建設重要基礎設施。 昨日,東莞召開全市“十二五”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會議。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建華分別從交通、城市建設、環保水利三個方面分析了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他表示,基礎設施方面的差距嚴重制約東莞承載能力的提升,影響發展后勁
廣東首個垃圾填埋氣體精制燃氣項目投產
??? 廣東省首個采用填埋氣體精制燃氣項目――在汕頭市雷打石生活垃圾填埋場日前正式投產。 作為汕頭市中心城區唯一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的設施場所,這個填埋場每天消納的生活垃圾過千噸,經填埋之后可提純處理得到超過7000立方米的高純度天然氣,供應超過3000戶居民使用。 比普
廠區內挖坑埋工業廢物3人獲刑 化學博士辯解
激辯 ●化學博士: “我是根據專業知識,判斷了這些物質無毒無害才填埋的,不會造成污染。” 經鑒定:土坑內提取的土壤混合物樣品中含有丙酮、乙酸乙酯、二氯甲烷、甲醇物質,屬于《國家危險廢物名錄》規定的危險廢物。 ●辯方律師: “毒性和化學物質的劑量有關,只有達到一定的劑量才能產生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