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萬米級載人深淵器挑戰全球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是國際海洋領域極具標志性和影響力的科技工程。記者從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技中心獲悉,該中心通過吸引民營資本參與的方式,自籌經費啟動中國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的研制工作,并計劃2019年載人挑戰馬里亞納海溝。 據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技中心主任崔維成教授介紹,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項目的總體設計,是打造全海深的“著陸器”、“無人潛水器”、“載人深淵器”和專用科考母船協同作業的一座“深淵科學技術流動實驗室”。 主要步驟和核心任務是:首期,通過萬米級載人深淵器的概念設計,識別關鍵技術;第二步,打造兩型驗證平臺,即由3臺全海深著陸器組成的I型驗證平臺和1臺全海深無人潛水器的II型驗證平臺,攻克和驗證關鍵技術;最后,研制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 整個項目約需資金5億元。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技中心通過重大科研項目體制機制創新,積極引進民營資本參與,目前正穩步推進。 萬米級載......閱讀全文
“我熱愛海洋,研究海洋是我多年堅守的事業。深淵帶是地球上最不為人知的生態系統,我的科學夢想是建設國際一流的深淵科學隊伍,做世界一流的深淵科學研究。”“張謇”號首航首席科學家方家松教授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方家松是國際知名的深海微生物學家、權威學術期刊《深海研究》雜志的副主編。為了追求心中
連日來,在南太平洋的新不列顛海溝,“張謇”號上的“彩虹魚”項目團隊戰風斗浪、艱苦作業。為探尋海面下6000米深淵世界的一些“蛛絲馬跡”,大家夜以繼日,全力采集科研樣品和數據。 在一個又一個海洋作業站位,為了采集深淵海水樣品、撈一些海底的“泥巴”,一噸多重的CTD采水器、重力柱狀采樣器、箱式采泥
在地球上,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俯沖地帶上的深海中,有著被科學家稱為“海溝”或“海斗深淵”的一種區域。這類區域水深范圍約從6000米到11000米,對于科學家而言,海斗深淵無疑是一處夢寐以求的絕佳研究對象。 然而,長期以來,科學界對海斗深淵生命、環境和地質過程的了解還十分有限。 海斗深淵:獨特
近期,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彭曉彤團隊與天津大學孫若愚、劉羿團隊,以及法國科學院圖盧茲地球環境研究所、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合作,利用深海所自主研發的深淵著陸器采集的馬里亞納海溝和雅浦海溝生物樣品,通過汞同位素揭示深淵甲基汞的來源與遷移途徑。研究發現,相比于淡水及海岸帶區域里類似的片腳類動物
三、發展人口健康技術緊密圍繞健康中國建設需求,突出解決重大慢病防控、人口老齡化應對等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為目標,系統加強生物數據、臨床信息、樣本資源的整合,統籌推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疾病協同研究網絡建設,促進醫研企結合開展創新性和集成性研究,加快推動醫學科技發展。重點部署疾
國際海洋界把海面6000米以下的地方稱為深淵區。中國“彩虹魚”2018馬里亞納海溝海試與科考團隊首席科學家劉如龍日前告訴新華社記者,盡管深淵區面積僅占全球海底總面積的1%到2%,但巨大深度構成了獨特的海洋生態系統,有許多科學之謎尚待探索。 劉如龍介紹說:“深淵區主要有海溝和海槽兩種地形。目前全
國際海洋界把海面6000米以下的地方稱為深淵區。中國“彩虹魚”2018馬里亞納海溝海試與科考團隊首席科學家劉如龍日前告訴新華社記者,盡管深淵區面積僅占全球海底總面積的1%到2%,但巨大深度構成了獨特的海洋生態系統,有許多科學之謎尚待探索。 劉如龍介紹說:“深淵區主要有海溝和海槽兩種地形。目前全
12月27日,正在西南太平洋上進行科考作業的張謇號科考母船傳來喜訊,由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深淵中心)和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股份公司(彩虹魚公司)組成的深淵科學考察隊,利用自主研發的三臺全海深探測器(著陸器),在萬米深淵成功地開展了一些列科學考察工作。這標志著中國科學家探索人類未知的深海世
近年來,中國與非洲構建了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結成合作共贏的利益共同體,雙方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在海洋領域,通過設立中國政府海洋獎學金等人才培養機制,建立中非海洋科技論壇等交流平臺,以及舉辦海洋管理、防災減災、環境監測等培訓班,中非人員往來愈加頻繁,交流日益密切。如今,一批批中非海洋科技人員跨越大
2019年,中國科學院深化改革取得顯著成效,重大創新成果持續涌現——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在軌測試、阿爾茨海默氏癥新藥“九期一”上市、首臺國產碳離子治療系統批準注冊上市……在這些創新成果的背后,是一群把個人理想和追求主動融入祖國發展和民族復興偉業的追夢人。 為貫徹落實中辦
2019年,中國科學院深化改革取得顯著成效,重大創新成果持續涌現——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在軌測試、阿爾茨海默氏癥新藥“九期一”上市、首臺國產碳離子治療系統批準注冊上市……在這些創新成果的背后,是一群把個人理想和追求主動融入祖國發展和民族復興偉業的追夢人。 為貫徹落實中辦
為貫徹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 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樹立良好作風學風,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新時代先進典型的榜樣先鋒作用,在“一所一人一事”先進事跡征集評選基礎上,經中國科學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團隊初評委員會評審,并經中國科學院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
記者從26日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第一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去年以來,中科院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表現突出,取得一大批重要原創成果。這些重大成果相繼問世,使我國在重要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某些前沿方向開始并行、領跑。 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局長高鴻鈞介紹,2017
提起海洋科研,就不得不提青島,位于這里的海洋國家實驗室,是海洋科技圈“大咖”中的“大咖”。在6日開幕的山東省十二屆人大六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及到海洋國家實驗室步入世界同領域先進行列。那么,海洋國家實驗室到底牛在哪? 作為我國打造海洋科技的“國之重器”,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于2013年成
如果將我國漫長海岸線比作一張滿弦的弓,萬里長江就好像一支蓄勢待發的箭,位于長江入海口的上海,正是箭頭。每年,我國有許多考察船都從上海起航,奔赴藍色的大海或白色的極地,探索地球科學奧秘,在建設海洋強國進程中,烙下深深的“上海印記”。 上海是我國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的家。自從1984年我國首次
5月15日從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獲悉,由海洋國家實驗室和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發組織(CSIRO)共建的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將于5月22日在澳大利亞霍巴特市正式啟用。 據悉,這是我國在世界發達國家和海洋強國設立的第一個科學研究中心,將匯聚全球海洋創新資源,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開展
世界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海溝近日迎來中國“彩虹魚”科考團隊。他們乘坐“沈括”號一路遠航來到這里,探索海洋最深處的科學奧秘。 連日來,馬里亞納海溝最深的海域——“挑戰者深淵”天氣總體晴好。幽藍的海天盡頭,白云朵朵、波涌浪飛。陽光通透,炙烤著海面,反射出明亮而富有質感的金屬光澤。2194噸的“沈
11月13日~16日,第三屆中國政府海洋獎學金留學生游學活動在上海舉辦。活動由國家海洋局國際合作司主辦、同濟大學承辦。來自中國海洋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同濟大學的45名留學生參加了游學活動。 在游學活動中,留學生們參觀了同濟大學校史館、深海探索館,訪問了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
中國多家機構聯合組成的“彩虹魚”2018馬里亞納海溝海試與科考團隊已抵達西太平洋第一個深海站位,4日成功進行基于我國北斗衛星通信系統的4500米級大深度剖面浮標海試。 這次作業位于北緯22度、東經130度,深達5900多米的西太平洋海域。3日,通過“沈括”號科學考察船船艉的A型吊架,考察隊員將
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中國科協 科技部 國務院國資委關于評選全國創新爭先獎的通知》(人社部函〔2017〕47號)要求,現將全國創新爭先獎擬表彰對象予以公示。公示期為5個工作日(2017年5月16日至2017年5月22日)。全國創新爭先獎牌獲得團隊負責人、全國創新爭先獎章獲得者、全國創新爭先獎
2016年6月21日北京時間凌晨1點,《自然》雜志發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這篇新聞特寫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號"Nature自然科研”同時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國科學之星》。他們由該刊記者和編輯選出,在神經科學、中微子、空間科學以及結構生物學等領域有重要影響
5月30日是我國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5月27日“慶祝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國創新爭先獎勵大會“在京召開。 全國創新爭先獎”是繼“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之后,國家批準設立的又一個重要的科技獎項,是僅次于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一個科技人才大獎。該獎主要表彰在科學研究、技
深海探測、深海開發,這是中國深海戰略的目標指向。在任何海域深度科考暢行無阻,業內人士稱之為“全海深”科考。要實現“全海深”科考目標,中國海洋科技工作者必須突破1.1萬米深潛技術,進入世界大洋最深處即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在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深約1.1萬米處的地方,叫挑戰者深淵。 近日
這個水下峽谷位于太平洋底大約11千米的地方,這一區域也被稱作超深淵而且它曾經被認為太惡劣而無法存活生命。但是這項研究發現一系列的生物能夠適應接近冰點的溫度、巨大的壓力和暗無天日。論文的作者之一Robert Turnewitsch博士說道:“深海最深的地方當然不是死亡地帶。”2010年科學家們
我們這個航次視頻采集的主要任務都是由這臺全海深相機完成的,這是水下視頻拍攝史的一次突破,也是水下科考史的一次突破。中國科學院三亞深海研究所所長丁抗對前來調研考察的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說。丁仲禮表示:趙衛領導的西安光機所在很短時間內順利完成設備研制工作,為深海科考做出了重要貢獻,值得稱贊! 
近日,進化生物學期刊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李新正團隊關于深淵生物多樣性與進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入選“Editor’s Choice Article”。 糠蝦(mysids)是一類小型甲殼動物,全世界共有1100
海底曾經被我們認為是生命的沙漠,因為從本源來說生命就意味著光,意味著要進行光合作用,陽光激活了地球上的食物鏈,只有少數幾種腐食動物才能往來于黑暗的深淵。 不過1977年,海洋研究學者們在太平洋深處無意中發現了繁盛的生態系統。從海底火山裂隙涌出的富含礦物質的熱泉滋養了微生物,在此基礎上蛤蜊、
“海翼”號在“探索一號”科考船的螺旋槳附近做了一個漂亮的回旋后,瀟灑地駛離母船,如同游子遠行前的告別。 之后便是12小時的漫長等待。當接收到下潛深度6329米這個數據的時候,大家都激動得歡呼起來。 近日,又一條屬于“世界之最”的消息從中國科學院傳出:由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海翼”
編者按: 10909米!“奮斗者”號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萬米載人深潛的國家。實際上,“奮斗者”號這個國之重器全身上下都是打破紀錄的關鍵核心技術。這些技術背后有著怎樣的科研故事?本報今起開設“萬米載人深潛的背后”專欄,走進“奮斗者”號研制團隊,講述他們矢志創新的故
據估測,僅2010年,進入海洋的塑料污染物數量就達到了驚人的4.8-12.7百萬公噸(metric tons)。到2025年,這個數值還將增加1個量級。然而,目前僅有百分之一的塑料垃圾在海洋中被找到。那么,這些“失蹤”的塑料究竟隱藏在海洋何處?除了表層海水外,被推測的塑料“藏身地”包括深海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