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力爭10年內消除瘧疾9月上億兒童接種麻疹疫苗
我國決定在今年全面開展消除瘧疾工作,實現到2015年大部分地區消除瘧疾,到2020年全國實現消除瘧疾的目標。這是記者從今日召開的全國消除麻疹和消除瘧疾工作會上了解到的。 應邀出席會議的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高度評價中國消除瘧疾工作所取得的成績。她說,阻斷疾病傳播將使廣大民眾受益,這既代表中國在健康方面的進步,也代表中國在推進經濟發展方面的進步。 又電 今年9月11日至20日,我國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麻疹疫苗強化免疫活動,屆時將有上億人次的兒童接種麻疹疫苗。衛生部部長陳竺29日在全國消除麻疹和消除瘧疾工作會上表示,這將是消除麻疹工作的一次關鍵性戰役。 中央財政為這次強化免疫共投入1.57億元,所需的疫苗都已準備好。這次統一開展的強化免疫以8月齡到4周歲兒童為主要接種對象,阻斷麻疹病毒的傳播。其中,北京、黑龍江、上海、河南和廣西等省份將強化免疫年齡范圍擴大到14周歲,吉林、海南和青海等省份擴大至6周歲......閱讀全文
世界瘧疾日——零瘧疾從我開始 | 盤點瘧疾研究最新進展
瘧疾是經按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寄生于人體的瘧原蟲共有五種,即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卵形瘧原蟲和諾氏瘧原蟲。一旦瘧原蟲通過蚊子叮咬進入人體,它們先在肝臟中增殖,隨后侵入紅細胞,在那里,它們導致所有的瘧疾癥狀。瘧疾能通過受感染的蚊蟲叮咬傳播,影響
怎樣預防瘧疾?
瘧疾的預防,指對易感人群的防護。包括有個體預防和群體預防。個體預防系瘧區居民或短期進入瘧區的個有,為了防蚊叮咬、防止發病或減輕臨床癥狀而采取的防護措施。群體預防是對高瘧區、爆發流行區或大批進入瘧區較長期居住的人群,除包括含個體預防的目的外,還要防止傳播。要根據傳播途徑的薄弱環節,選擇經濟、有效,
瘧疾細胞圖譜,極大加快瘧疾研究和療法開發
瘧原蟲是瘧疾的致病因子,是具有不同形態發育階段的單細胞生物,每個階段都專門生活在極其不同的環境和宿主細胞類型中。這種形態多樣性的基礎是對它的緊湊基因組的嚴格調控,不過大約40%基因的功能仍然未知,這阻礙了有效藥物和疫苗開發的速度。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允許構建發育過程、細胞多樣性
瘧疾腎病的病因
人類對幾種人體瘧原蟲普遍易感。瘧原蟲感染是本病的惟一誘因。人們發現同一時期內瘧疾流行區腎臟病發病率遠高于非流行區。臨床和組織學研究,在患者腎小球內免疫復合物中有瘧原蟲抗原物質,進一步證實了瘧疾是產生腎臟病的重要病因。
瘧疾腎病的概述
瘧疾腎病主要臨床表現為高血壓、蛋白尿、血尿和水腫,4種瘧疾均可并發此癥,但以三日瘧較多見。瘧疾所致的急性腎衰竭患者,可有高熱、大量出汗、攝入水量不足導致有效血容量降低,繼而代償性交感神經活性增高,兒茶酚胺分泌增加,腎血管強烈收縮,導致腎血流量明顯降低,則可引起或加重腎功能不全。[1]
《瘧疾的診斷》解讀
本標準規定了瘧疾診斷依據、診斷原則、診斷標準和鑒別診斷,適用于各類醫療機構和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瘧疾的診斷。? 本次修訂與2006年版相比主要做了如下改變:? 1.為了和世界衛生組織的通用文件相一致,修改了原標準術語和定義中的“帶蟲者carrier”,將其改為“無癥狀感染者Asymptomat
瘧疾中醫診療技術
? 瘧疾是由雄性按蚊叮咬人體,將其體內寄生的瘧原蟲傳入人體所致的原蟲病。人類瘧疾有4種,由4種不同的瘧原蟲引起,即間日瘧、三日瘧、卵形瘧和惡性瘧原蟲所致。傳染原為現癥病人和無癥狀帶蟲者。唾液中含有孢子的雌性按蚊叮咬人是其傳染途徑。病人病前有在瘧疾流行地區居住或旅行史,近年有瘧疾發作史或近期接受過
瘧疾腎病的診斷
1、瘧疾的診斷 (1)多數病例在發熱前有時間長短不一的寒戰或畏寒。 (2)體溫在短時間內迅速上升,持續數小時,然后很快下降,繼而有不同程度的出汗。每隔2~4小時測量體溫1次,分析體溫曲線,則可發現夜間的體溫往往降至正常或在常溫以下。 (3)發作有定時性,發熱期與無熱期交替出現,且有一定的規
瘧疾的鑒別診斷
對于癥狀不明顯的瘧疾,或疑似瘧疾的其他疾病,應進行鑒別。瘧疾有發熱和肝、脾腫大癥狀,應與有此特征性癥狀的其他疾病相鑒別。 1、與常見疾病鑒別 (1)血吸蟲病既往史中曾有在血吸蟲病流行區接觸過疫水和有尾蚴皮炎史。發熱和肝、脾腫大、消化道癥狀有腹瀉、黏血便等,常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吸蟲病試劑盒
世衛組織呼吁瘧疾流行國家加強對瘧疾的防治
世界衛生組織4月24日在日內瓦推出新的瘧疾防治指導,呼吁瘧疾流行國家加強對瘧疾病例的檢查、治療和跟蹤監測,以拯救更多生命。 世衛組織指出,瘧疾流行國家應確保對每個疑似瘧疾病例進行檢查,為確診瘧疾患者提供可靠的抗瘧藥物,并通過及時和準確的監測系統跟蹤瘧疾疫情。目前在一半瘧疾流行的非洲國家
瘧疾腎病的鑒別診斷
1、急性血吸蟲病 有血吸蟲病流行區的疫水接觸史和尾蚴性皮炎史,常見腹瀉和黏血便等消化系統癥狀和干咳等,與瘧疾不同的是肝大者占90%以上,以左葉較顯著,白細胞數增加,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尾蚴膜反應、環卵沉淀試驗或大便孵化陽性。 2、絲蟲病 多數有既往發作史,白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無貧血和脾
瘧疾的診斷方法介紹
1、流行病學 有在瘧疾流行區居住或旅行史,近年有瘧疾發作史或近期曾接受過輸血的發熱患者都應被懷疑。 2、臨床表現 典型的周期性寒戰、發熱、出汗可初步診斷。不規律發熱,而伴脾、肝大及貧血,應想到瘧疾的可能。兇險型多發生在流行期中,多急起,高熱寒戰,昏迷與抽搐等。流行區嬰幼兒突然高熱、寒戰、昏
瘧疾實驗室檢查
1.除貧血外,白細胞總數減少。2.確診需要血液涂片找到瘧原蟲。瘧原蟲在急性發作前和發作期間易于找到。厚滴血片較薄血涂片檢出率高。對疑似患者多次未能檢到瘧原蟲者,可用0.1%腎上腺素(O.Olmg/kg)皮下注射,于注射后15、30分鐘采厚滴血片再進一步找瘧原蟲。必要時可在髂骨嵴做骨髓穿刺作厚滴骨髓片
有關瘧疾的檢查介紹
1、血象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在多次發作后下降,惡性瘧尤重;白細胞總數初發時可稍增,后正常或稍低,白細胞分類單核細胞常增多,并見吞噬有瘧色素顆粒。 2、瘧原蟲檢查 血液涂片(薄片或厚片)染色查瘧原蟲。并可鑒別瘧原蟲種類。骨髓涂片染色查瘧原蟲,陽性率較血片高。 3、血清學檢查 抗瘧抗體一般在
抗瘧疾新藥Tafenoquine簡介
瘧疾(Malaria)由一種叫作瘧原蟲的寄生蟲引起,通過受感染蚊子的叮咬傳播。這種寄生蟲在人體的肝臟中繁殖,然后感染血紅細胞。瘧疾的癥狀包括發燒、頭痛和嘔吐,通常在蚊子叮咬后10-15天顯現。如不治療,瘧疾可能中斷對維持生命的重要器官的供血,從而迅速威脅生命。 WHO《2017年世界瘧疾報告》
瘧疾免疫反應利弊共存
經常感染瘧疾的孩子出現繼發感染時往往沒有臨床癥狀。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研究,發現這可能部分由于特定免疫細胞的損耗:一種叫做γδT細胞(免疫細胞)的損耗減輕了受感染兒童的炎癥反應。這項研究2014年8月27日在線發表于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
抗瘧疾新藥Tafenoquine簡介
瘧疾(Malaria)由一種叫作瘧原蟲的寄生蟲引起,通過受感染蚊子的叮咬傳播。這種寄生蟲在人體的肝臟中繁殖,然后感染血紅細胞。瘧疾的癥狀包括發燒、頭痛和嘔吐,通常在蚊子叮咬后10-15天顯現。如不治療,瘧疾可能中斷對維持生命的重要器官的供血,從而迅速威脅生命。 WHO《2017年世界瘧疾報告》
如何預防輸血傳播瘧疾?
(近年來,我國的瘧疾傳播有增加的趨勢,應該引起重視。預防輸血傳播瘧疾的主要措施如下:?? ? (1)有瘧疾病史者,必須在病愈3年后方準獻血。?? ? (2)在非瘧疾流行區的人員,凡到流行地區暫住或旅游者,返回之后,既未服抗瘧藥,又無癥狀時,6個月后可以獻血。?? ? (3)在瘧疾流行區,有條件時對獻
瘧疾腎病的輔助檢查
急性可逆性腎損害腎活檢見腎小球系膜增厚,內皮細胞增殖及肥大,基膜不規則增厚。在免疫熒光下,可見IgM(為主)、IgG及C3在基膜內皮下及系膜區沉積。電鏡下見電子致密沉積物,部分可找到瘧原蟲抗原。三日瘧腎臟的病理改變,以腎小球毛細血管壁局灶性(約30%)或彌漫性增厚,毛細血管襻周圍及系膜細胞內呈節
WHO發布《2015年世界瘧疾報告》,回顧各國抗瘧疾進展
根據今天發布的《2015年世界瘧疾報告》,全世界106個在2000年時存在瘧疾的國家中,一半以上(57國)到2015年已經實現瘧疾新發病例降低至少75%。在同樣的時間框架內,還有18個國家實現瘧疾發病率降低50-75%。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預防出現新瘧疾病例的努力使流行國節省了大量資金。世
世界防治瘧疾日:消除瘧疾 “中國神草”青蒿素功不可沒
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瘧疾日。說起瘧疾,人們自然會想到青蒿素和它的發現者屠呦呦。 今年恰逢青蒿素問世50周年。曾經,人們談“瘧”色變,有數字顯示,在青蒿素被發現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億人次感染瘧疾,至少有100萬人死于該病。 2021年6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中國通過消除瘧疾認證。從20世紀
怎樣治療瘧疾病癥?
1、基礎治療 (1)發作期及退熱后24小時應臥床休息。 (2)要注意水分的補給,對食欲不佳者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至恢復期給高蛋白飲食;吐瀉不能進食者,則適當補液;有貧血者可輔以鐵劑 (3)寒戰時注意保暖;大汗應及時用干毛巾或溫濕毛巾擦干,并隨時更換汗濕的衣被,以免受涼;高熱時采用物理降溫
基因突變還能預防瘧疾?
《Cell》文章報道,一個曾被認為會導致罕見疾病的突變,被認定為“防瘧基因”。這項研究由Scripps研究所(TSRI)領導,從長遠來看,它將改變人類對傳染性疾病的防御認知。 PIEZO1基因突變,編碼一個使紅細胞脫水的壓力傳感蛋白。在小鼠模型中,PIEZO1突變使瘧原蟲難以感染紅細胞,從而避
瘧疾的實驗室檢查
1.除貧血外,白細胞總數減少。 2.確診:需要血液涂片找到瘧原蟲。瘧原蟲在急性發作前和發作期間易于找到。厚滴血片較薄血涂片檢出率高。對疑似患者多次未能檢到瘧原蟲者,可用0.1%腎上腺素(O.Olmg/kg)皮下注射,于注射后15、30分鐘采厚滴血片再進一步找瘧原蟲。必要時可在髂骨嵴做骨髓穿刺作
激光掃描20秒診斷瘧疾
它是對抗瘧疾的武器—— 一次激光掃描便能在數秒內給出準確的診斷,并且無須劃破皮膚,就像電影《星際迷航》中虛幻的三錄儀。 它通過將能量以脈沖的形式注入一個人的手腕或耳垂中的血管而發揮作用。激光的波長不會傷害人體器官,但會被惡性瘧原蟲以血液為食所產生的廢棄晶體——瘧原蟲色素吸收。 當晶體吸收這種
Science專訪:基因驅動,消除瘧疾
基因驅動,漸成生物界“新寵” 近年來,“基因驅動”成為生物學界的新興熱門研究領域之一,它指的是特定基因有偏向性地遺傳給下一代的一種自然現象。借助被譽為“基因剪刀”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科學家研發出人工“基因驅動”系統,并在酵母、果蠅和蚊子中證實可實現外部引入的基因多代遺傳。 作為一種可
瘧疾的臨床診斷及治療
?常見有間日瘧和惡性瘧,三日瘧和卵形瘧,后者數量很少。主要通過感染蚊蟲的叮咬,在瘧疾流行區有通過輸血傳播的,瘧疾一般認為帶蟲免疫,具有株的特異性,抗體有一定的保護力,但作用不強。??? (一)臨床表現??? 1.間日瘧??? 典型的發作為每48h一個周期,所以是隔天發熱一次,如有雙重間日瘧感染也
新研究首次揭秘瘧疾成因
瘧疾(malaria)又名打擺子,是由瘧原蟲經按蚊叮咬傳播的污染病。現在,德國漢堡伯恩哈德·諾奇熱帶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首次解密了人類患瘧疾的原因。這一發現將有助于人們找到能夠攔截瘧原蟲的方法或藥物。 德國的研究人員運用活體成像技術在被感染小鼠的肝臟中追蹤瘧原蟲的游走路線。他們發現,瘧原蟲可以殺
瘧疾腎病的臨床表現
瘧疾腎病主要臨床表現為高血壓、蛋白尿、血尿和水腫,以三日瘧較多見。瘧疾所致的急性腎衰竭患者,可有高熱、大量出汗、攝入水量不足導致有效血容量降低,繼而代償性交感神經活性增高,兒茶酚胺分泌增加,腎血管強烈收縮,導致腎血流量明顯降低,則可引起或加重腎功能不全。瘧疾所致的慢性進行性腎損害,主要臨床表現為
瘧疾腎病的并發癥
1、黑尿熱 是惡性瘧疾病人突然發生的急性溶血,伴血紅蛋白尿和高熱的一種嚴重并發癥,多見于反復發作而不規則服用奎寧的惡性瘧病例。 2、其他 脾大、肝大、血細胞變化、假性急腹癥等也是常見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