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部件“永磁體”由中國科學家研制 記者從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獲悉,“阿爾法磁譜儀2”計劃于明年2月由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送入國際空間站,開始長達10余年的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之旅。 據介紹,“阿爾法磁譜儀2”在位于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阿爾法磁譜儀實驗室組裝完成后,已于8月底運往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目前其狀態良好。研究人員正在為它搭載美國航天飛機的最后一次飛行作準備。 阿爾法磁譜儀項目是由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華人丁肇中牽頭的,其主要目標是尋找備受科學家關注的反物質和暗物質,并探測宇宙射線的來源。尋找和研究這兩種物質有助于揭開宇宙誕生和演變之謎。 我們已知的物質是正物質,它由原子組成,原子由帶正電的質子和帶負電的電子以及中性的中子組成。與此相反,由帶負電的質子和帶正電的電子組成的物質就是反物質。暗物質是宇宙中看不見的物質,科學家估計,它占宇宙所有物質總量的90%以上。 要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尋找“流竄”在......閱讀全文
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4月3日公布了其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項目的首批研究成果,實驗觀察到宇宙射線流中正電子存在的比率符合關于暗物質存在的理論預測,但目前尚沒有充分證據排除其他可能性。 據介紹,用于探測宇宙射線中的粒子的“阿爾法磁譜儀2”在從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的運轉
8月25日下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訪問山東大學,并與山東大學能動學院以及熱科學中心的部分學生面對面座談交流。這是丁肇中教授第六次訪問山東大學。 同學們在座談時向丁肇中教授提出了他年輕時的追求和夢想、對做實驗以及進行實驗研究的認識、和山東大學進行的合作項目、是否運用互聯網解
——諾貝爾獎獲得者、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丁肇中訪談錄 已經82歲高齡的諾獎獲得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丁肇中還沒有退休,早八點至晚八點的12小時工作量并沒有讓他感到疲憊,因為浩瀚宇宙中的那些未解之謎仍在吸引著他,“宇宙中什么地方還有生命?如何找到?他們是不是擁有著跟人一樣的智慧?”尋找答案的方式
為了加深人們對復雜而廣袤無垠的宇宙的理解,科學家們正在制造越來越龐大的科研工具,開展越來越有野心的科學實驗。然而,要做到這些并非易事,因為這些科學實驗和工具動輒耗資數億美元,而且需要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專業的科研人員群策群力才能完成。但是,所有這些實驗給我們帶來了令人驚喜的結果,讓
星系及其暗物質分布示意圖。 中國科學院不久前表示,今年年底將發射一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這顆衛星的一個使命是尋找暗物質存在的證據。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科學界從未停止對暗物質的探索。那么,什么是暗物質?找到它難在哪里?探索它又有何意義? 暗物質不發光,不發出電磁波,從來沒有被直接“看”到過
據《新科學家》在線版10月31日消息稱,位于美國桑福德地下研究中心的暗物質實驗——大型地下氙探測器(LUX)實驗于昨日夜里直播發布了第一個結果:排除了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s)作為暗物質候選者的可能,即是說尋找暗物質未獲成功。此次實驗原本打算驗證稍早時明尼蘇達報告的暗物質粒子蹤跡,但宣告
中國科學衛星系列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衛星在軌運行前530天采集的數據在Nature雜志發表。“悟空”有充分數據證實,在太空中測量到了電子宇宙射線的一處異常波動。這一波動此前從未被觀測到,意味著中國科學家取得一項開創性發現,且有可能與暗物質相關。 宇宙中暗物質比普通物質多5倍
AMS是在國際空間站上開展的唯一大型試驗。 我今年47歲,想在我有生之年能夠看到答案,但誰又知道呢? 請暫時不要將“發現什么是暗物質”從你的宇宙學任務清單中劃去。 4月初,物理學家利用安裝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價值20億美元的宇宙射線探測器——阿爾法磁譜儀(AMS)——證實了一種之前發現
日前,美國最能代表其科技實力的機構―――美國宇航局特別嘉獎了一位中國科學家―――山東大學空間熱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林。11日,山東大學宣布了這一消息。 11日,山東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因為在國際重大科學計劃―――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中作出基礎性貢獻,該項目熱系統首席科學家、山
圖為“奮進號”航天飛機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圖為“奮進號”航天飛機接近國際空間站。圖為“奮進號”航天飛機逐漸接近國際空間站。圖為“奮進號”航天飛機成功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后,宇航員們相互握手慶祝。圖為宇航員在“奮進號”航天飛機內進行工作。圖為宇航員們在“奮進號”航天飛機內進行工作。 美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DAMPE)團隊日前在北京發布首批科學成果。首席科學家常進宣布,“悟空”衛星在軌運行的前530天共采集了約28億顆高能宇宙射線,其中包含約150萬顆25GeV以上的電子宇宙射線。基于這些數據,科研人員成功獲取了目前國際上精度最高的電子宇宙射線能譜。該能譜將有助于發現暗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3月23日(北京時間)報道,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國際合作組的科學家,首次觀察到了新型反物質反氦-4,這是迄今科學家觀察到的最重反物質。 高能對撞能形成夸克膠子等離子體,這種熾熱、稠密的物質包含數量大致相當的夸克和反夸克粒子。夸克膠子
作為國際空間站建成以來最大的科學實驗以及人類首個在太空中研究宇宙射線的儀器,阿爾法磁譜儀5月16日隨“奮進”號航天飛機升空。作為一個由16個國家和地區科學家組成團隊的一分子,中國科學家也為磁譜儀傾注了大量心血,參與項目的國際同行對中國科學家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 這個項目促進了中國科學界與國際科
CFP供圖 “您認為真能找到暗物質和反物質嗎?” “我不知道。” “您認為發現暗物質的價值在哪里?” “我不知道。” 10月14日下午,在東南大學介紹由他主持的國際空間站上AMS實驗的最新實驗結果時,丁肇中連說“不知道”。 “不知道”,是丁肇中回答問題最常用的答案。丁肇中說,他不知道是真
當地時間12月8日,北京時間12月9日凌晨兩點,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科學家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在歐洲核子中心(CERN)發布了五年太空實驗的結果,部分結果顯示:AMS通過準確測量鈹-硼流強比例,得到關于宇宙線在星系間傳播時間的信息,測得銀河系宇宙線的年齡大約是120
正在組裝中的“阿爾法磁譜儀2”太空粒子探測器 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16日從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服役近20年的“奮進”號由此踏上了自己的“絕唱”之旅。這是其第25次也是最后一次升空,主要任務是為國際空間站運送名為“阿爾法磁譜儀2”的太空粒子探測器。 粒子探測器阿
工程師將發現號航天飛機固定到位以便檢測其燃料箱以及推進器,從而為2010年11月最后的飛行任務做準備。 發現號航天飛機被高高吊起,開始進行外部燃料箱和固體助推火箭的安裝工作。它將執行STS-133飛行任務,前往國際空
資料圖:NASA太陽動力學觀測衛星拍攝到的太陽照片 北京時間7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太陽也許是網羅暗物質的大網。如果暗物質恰好具有某種特定形態,它將能夠在這顆距離我們最近的恒星內部積聚,并以一種能被我們觀測到的形式改變熱量在太陽內部的傳遞方式。 暗物質是
昨天是中大90周年校慶正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來到中山大學演講,主題是自己對于宇宙起源的研究。在問答環節中,丁肇中屢屢以“我不知道”來回應現場學生的提問,令人印象深刻。 短短20分鐘的問答環節,無論是問及物理學界未經證實的猜想和理論,還是做學問的實際意義,丁肇中一概微
全球關注的阿爾法磁譜儀項目18日公布最新研究成果,進一步顯示暗物質可能存在。對此該項目首席科學家、著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接 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慎重表示:“是不是暗物質?要看最后一個結果。” 目前,科學界通過天文觀測結果推測暗物質 可能存在,但在半個世紀以來的宇宙射線實驗研究中,還未發現暗物
著名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曾經說過:在科學探索中,聽到最激動人心的話,不是“尤里卡,我找到了”,而是“嗯……這挺奇怪!”恰是在最重要的新發現之前所出現的那一句。 悟空號衛星示意圖。悟空號衛星工作530天得到的高精度宇宙射線電子能譜(紅色數據點),以及和美國費米衛星測量結果(藍點)、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2月2日(北京時間)報道,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學家正在對反引力進行測試,測試結果有望革新物理學理論并改變我們對宇宙的理解。 反引力一直是包括《星際迷航》在內的科幻電影和科幻小說的“常客”。不過現在,科學家們相信,最新實驗或許讓他們朝著厘清反物質和反引力理論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2月2日(北京時間)報道,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學家正在對反引力進行測試,測試結果有望革新物理學理論并改變我們對宇宙的理解。 反引力一直是包括《星際迷航》在內的科幻電影和科幻小說的“常客”。不過現在,科學家們相信,最新實驗或許讓他們朝著厘清反物質和反引力理論
2400米深的中國四川錦屏山山體內,中國首個極深地下實驗室里的大型暗物質探測器日夜運轉。PandaX-Ⅲ計劃示意圖,目標是測量“氙136的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新華社發 “如果把探測器中的原子比作一片樹林,暗物質粒子則是成群結隊飛奔而來、呼嘯而過的兔子,難免有一只或幾只不長眼的家伙迎頭撞死在某
“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雜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進行的一次全面盤點。經過專業編輯和專家團隊的商討,《環球科學》初步挑選出了30條候選新聞,接受網友的點評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 9月2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基因剪刀 使用CRISPR基因調控技術直接操縱細胞基因組,研究人員將老鼠的皮膚細胞變成了誘導多能干細胞。曲面加速光束 美國和以色列科研團隊實現了光束軌跡偏移。此實驗可用于模擬廣義相對論現象。幽靈粒子 來自太空的一個高能中微子橫穿南極洲“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科學家認為其來源可能是耀變體。探訪“
前不久,我訪問了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它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科學實驗中心,有二十幾個國家參與,數千位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在這里合作研究,這次的訪問主要是為了增強新加坡與CERN在教育、科研之間的合作。 比如,安排新加坡中學生和大學一年級學生訪問CERN,讓學生們近距離接觸科學家及大型
近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籍華人科學家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實驗項目(以下簡稱“AMS”)證明,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有關特征中,已有5個得到確認,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最新版的美國《物理評論快報》上,再次讓世界轟動。 記者從山東大學獲悉,該校于2004年3月參加AMS項目,由程林教授任AM
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教授19日在訪問廣東中山大學時透露,目前由他領銜的多國團隊進行的研究項目已進入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預計明年2月27日由“努力號”航天飛機運到國際太空站(ISS)。 丁肇中對記者說,他所研究的阿爾法磁力分光儀(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
據《科學》雜志網站8月13日(北京時間)報道,伴隨著粒子物理學與宇宙學的日益趨同,歐洲空間局(ESA)發布了有關宇宙空間任務與技術開發的路線圖,這將指引2015年至2025年歐洲物理實驗的發展方向。 近年來物理學發展的一種趨勢是,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傾向于利用空間任務來回答物理學基本問題,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