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LIGO實驗發現引力波”的消息占滿了各大媒體及移動信息平臺。這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又一個里程碑。細看下來,美國科學家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歐洲科學家成績斐然但運氣不佳,日本科學家緊隨其后,印度科學家也有一席之地,未來可能在全球引力波探測網絡中占有一席之地。反之,中國科學家雖有少量參與,但與我們對科研的總投入并不匹配。 要反思的是:這樣的重大成果我們可以缺席嗎?我們的科研投入是否有效率?如何才能更有效益?我們希望中國,特別是未來的中國有這樣的重大成果嗎?如何才能獲得這樣的重大成果?分析我們的科研體制及我們的科研生態,以期對未來獲得類似的重大成果有所裨益。 我們需要重大成果和設施嗎? 表面上看好像大家都會回答“是”。其實我們已經承受了壓力,現在可以推說過去投入不足,但10年、20年后,就不能那么說。不出重大成果就只能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失職和無能。我們現在需要重大成果,將來會更需要。重大成果的產出都需要很長時間,......閱讀全文
中國曾有過一次加入LIGO實驗團隊的機會。 據“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力學所胡文瑞院士介紹,LIGO組織除了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兩家牽頭單位之外,還成立了LIGO聯盟,因在亞洲缺少一個觀測站點,該聯盟相關負責人曾來到中國,希望在中國建一個LIGO的測量站,根據胡文瑞的回憶,當時北
幾天來,發現引力波的熱度還在持續,除了對成果本身的關注和討論,清華大學研究團隊的參與也使得中國科學家參與國際高水平科研合作的話題成為科技界與教育界關注的焦點。 在此次合作中,清華大學團隊有何收獲?我們如何更好地參與到重大科技項目的國際合作中?從參與者到主導者,我們還要邁過哪些坎兒? 重大科
“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曾分文不取,幫助北京生命研究所站穩腳跟。如今,作為北生所所長的王曉東是否實現了他當初的理想?他和北京生命研究所有著怎樣的淵源?如何帶領班子走到今天?北生所面臨著哪些問題,未來的路在哪里?請看王曉東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2013年9月28日,由香港求是基金會舉辦的
被稱作“天眼”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天文望遠鏡(FAST)建設項目,已進入收尾階段,我國將再添一項大科學裝置。有人用“國之重器”來形容這些應現代科學發展需求而生的大裝置,以凸顯其重大意義。事實上,與它們緊密相連的,往往是人類基因組計劃、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計劃等耳熟能詳
時間: 2015年8月18日上午10時 地點: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廳 內容: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5年8月18日(星期二)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吳湞介紹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的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主持人
從優秀論文的角度來看,中國取得的成就值得肯定 “自然指數”是一個比較權威的指數 這次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發布的自然指數,衡量的是各個國家和科研機構在高質量論文方面的產出情況。 按照加權分數式計量,中國得分為5819.79分,雖然遠遠低于美國的19165.25分,但卻高于德國的4125.92,因此
近期,《自然》及旗下44個子刊的主編和資深編輯將齊聚上海,出席首次在中國舉辦的自然科研全球峰會。據介紹,此次峰會之所以選擇中國作為舉辦地,是因為《自然》全球編輯團隊希望增加對中國科研人員的了解與互動。 當前,中國作為全球科研界的領先者之一,科研數量與質量都有突出的表現。過去20年,我國科研人員
拓展閱讀 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 科技水平是國家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質的標志。當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顯然是美國。中國的科技水平處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嵐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載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刪節,不代表新華社瞭望智庫觀點。 如何理解當
這是一場跨越百年的接力。 從愛因斯坦偉大的預言,到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矢志不渝的求索,2月11日,當“引力波”這三個字,以核裂變般的速度引爆全球,全世界都在為這扇探索宇宙新窗口的開啟而歡欣鼓舞。 這更是一場全世界科學家的“并肩作戰”。百年來,引力波的身影總是顯得“虛無縹緲”,但在這個頂級世界難題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建設世界科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指明了方向。如何進一步夯實科技基礎,在重要科技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如何進一步強化戰略導向,破解創新發展科技難題?如何進一步加強科技供給,服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
近幾年,“基礎科學”被提得越來越多,不僅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華為、阿里、騰訊等知名企業也紛紛加大了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 隨著中國載人飛船、月球探測、量子通信等科技成果的逐漸顯現,很多人逐漸認識到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對國家發展的重大意義。當然,對基礎科學缺乏了解、認
50年義無反顧的105歲壽星 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語氣平和,思路清晰。 “生物物理研究所走過了半個世紀。作為親歷者,我深知,是以50年義無反顧堅持學科交叉、堅持服從國家需要、理論聯系實際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辦所方針,換來了生物物理所今日的蓬勃發展。” “當年,對于生物物
很年輕,卻已是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千人計劃”第一批入選者之一。而在此之前,他在美國的一段“辭職”故事,曾一度轟動全美物理界。 在搜索引擎搜集丁洪的名字,可以找到題為China fishing in pool of global talent的一篇英文報道,直譯過來就是《中
人才“爭奪戰” 150多年來,一波波海外留學大潮興起,一代代海歸學成回國,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國年輕一代“出國潮”熱度不減;另一方面,在西方社會經濟發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減弱的情況下,“回國潮”也必然成為大趨勢。中國出臺的各種人才政策,進一步推動了這一趨
2016年6月23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在Nature(《自然》)發表評論文章“Boost basic research in China(推進基礎研究在中國發展)”(Nature 534, 467-469(2016))。現在此發布文章中文譯文,同時轉載英文原文。 楊衛在
PI制引入我國后,經歷了發展和壯大,目前科研項目和科研機構基本上都實行了首席科學家負責制,這種科研組織形式在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中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在自主創新時代,PI制已很難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科技攻關。因此,在政策上要通過資源配置和評價體系引導及創新文化培育;在策略上,適當集中
美國探索頻道最新打造的一檔固定欄目《神奇的中國》,近來風靡全球。它以每周一小時的中國題材紀錄片形式,向觀眾講述新世紀以來中國發生的巨變。對于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發展,紀錄片給出了這樣的描述: 以前的中國,是世界的工廠,制造業的首都,但
改革使科技發展迎來了春天。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到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到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改革成為改革開放大戰略的一個縮影,發揮了先鋒、引領和試驗田作用。40年來,我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實力伴隨經濟發展
從中國科學家的基因編輯技術到中國科技創新發展,從中國科研之星到中國基礎研究態勢,全球頂級科學雜志英國《自然》雜志網站近期密集刊文,關注中國科技,并制作了“中國的科學特輯”,罕見地僅以一個國家的科研進步,作為探討和介紹的重點。 《自然》雜志網站6月22日刊文認為,作為全球第二大科研國家,在過去
基礎研究作為科學之本、技術之源,是科技進步的先導,是自主創新的源泉。胡錦濤總書記深刻指出:“只有以深入的基礎研究作后盾,才能不斷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增強國家發展的后勁。”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十七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以科
幾乎每個寒假,都可稱得上是高校學生畢業前備受煎熬的“冷冬”——不管是為繼續深造的錄取成績而擔憂,還是為走向社會的就業出路而發愁。 今年,一個名叫陳德旺(博客)的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冷不丁”地關心起了學生的科研工作。之所以說是冷不丁,因為科研工作在不少人看來與繼續深造、就業都無甚關系,盡管,對
作者簡歷 王恩多 女,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1944年出生于四川重慶,原籍山東諸城。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全國人大代表。 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所學術委員會和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常務理事,美國生物
飽受詬病的科技浮躁之風 當今基礎科學研究的上空,籠罩著一片浮躁之風。 以論文數量論成敗,以項目多少論業績;把做研究變成了做論文,把做學問變成了做項目。論文之總數加上項目之總經費,堂而皇之和名正言順地被列為科研院所和高等學府的年終考核業績與未來規劃目標。 滿天飛的“帽子”雖然被多次“吐槽”
看到本文的標題,人們一定會大吃一驚。翻開今天的中外媒體,充斥的全是中國科技飛速進步,感覺是馬上要領導世界的架式。2016年中國科技論文數量超越美國,更是讓中國人信心爆棚。 這些成就僅從論文統計數據本身角度來看,客觀上確實是不錯的。坦率地說,我本人是長期對中國的發展持最樂觀態度者。即使在很多年前
勇于進取的生物物理所隊伍智慧的“腦”已運轉起來6月16日至18日,中科院“創新2020——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研討會”召開,與會的近100位所長就像各路征戰的將領般云集北京,從黨和國家賦予中科院的戰略定位出發,圍繞事關我國科技事業長遠發展和“創新2020”深入實施的一些關鍵性問題,進行了
▲9月30日,王貽芳在接受采訪。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完顏文豪攝中國有沒有必要巨資建造大型對撞機?王貽芳態度堅決:“科學的錢是科學的錢,民生是民生的錢,任何國家永遠不可能拿科學的錢做民生,沒有必要說要用科學的錢去擠占民生的錢”如何向公眾解釋高能物理研究的應用價值?王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6月11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發表講話。講話全文如下: 積極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曙光和挑戰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溫家寶 (2012年6月11日) 今天在座的有許多老一輩科學家,也有許
2015年,多起中國科技工作者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被撤稿事件,讓中國學術圈陷入了又一輪深刻的省思之中。 不久前,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國家衛計委、中科院、工程院、基金委共同研究制定并發布了《發表學術論文“五不準”》。“五不準”包括不準由“第三方”代寫論文;不準由“第三方”代投論文;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