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聚焦首批對外開放城市——煙臺”全國媒體行記者走進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了解研究院對我國海工產業集群發展的助推作用。 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由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主要從事鉆井平臺、半潛式平臺、海底勘油船等海洋工程設計、研發,致力打造國內海洋工程領域的重要研發基地。研究院自2013年7月投運以來,在帶動我國海工產業集群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挪威船級社、美國船級社、中國船級社、中國海洋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合作設立了研發機構,聯合多家企業、院校組建了“深海工程與艦船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發揮船舶工業企業與高校產學研用合作的優勢,完成經費千萬元以上的重大科研項目20余項,突破半潛式平臺、水下無人無纜潛器等行業重大關鍵技術50多項。今年5月18日,由中集自主設計建造的“藍鯨1號”,圓滿完成中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試采任務。“藍鯨1號”是目前全球最先進超深水雙鉆塔半潛式鉆井平臺,代表了當今世......閱讀全文
時光荏苒,歲月蹉跎。60年來,地處祖國南海之濱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無論是篳路藍縷中勇于求索,還是春涌神州時的敢闖敢試,都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歷史使命,將國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學研究緊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譜寫出大氣磅礴、絢爛輝煌的優美華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質檢總局官網8月5日消息,為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部署和要求,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工信部聯合印發《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提出到2020年,工業基礎、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重點領域標準體系基本完善,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加快接軌,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力爭達到90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aabbccdd9 td{border:1px solid #666666;} #aabbccdd9{border:1px solid #666666}序號項目編號項目名稱推薦獎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單位提名專家/推薦單位2310893-405農田信息空天地協同感知與精準管理技術及應用進步獎何勇,楊
三、發展人口健康技術緊密圍繞健康中國建設需求,突出解決重大慢病防控、人口老齡化應對等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為目標,系統加強生物數據、臨床信息、樣本資源的整合,統籌推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疾病協同研究網絡建設,促進醫研企結合開展創新性和集成性研究,加快推動醫學科技發展。重點部署疾
青島集聚了堪稱“國字號”的海洋科技力量,在全國獨樹一幟,在世界上也為數不多。如何發揮這支海洋科技“國家隊”的作用,對進一步提高我國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海洋大國到海洋強國的新跨越,意義重大而深遠。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建設海洋強國”;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號召
近日,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勇闖“魔鬼西風帶”海底,獲取巨大紅珊瑚樣品及其他數據,既振奮國人,也引起業內人士對于我國海洋信息產業發展的關注。 “僅僅服務剽悍的‘深海勇士’遠遠不夠” “‘深海勇士’敢于在將近5米的大浪中下潛并帶回驚喜,過硬的海洋探測技術及海洋環境信息保障技術很關鍵。”中電科海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首批國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評審結果,共有14家成為首批“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中國-以色列人群醫學國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 2015年,以色列魏茲曼科學院(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干細胞醫學中心主席Tsvee Lapidot教授應常
“基礎研究決定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深度和廣度,‘卡脖子’問題根子在基礎研究薄弱。”李克強總理在9月2日主持召開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工作座談會上指出。 “剛才幾位代表都在發言中都提到‘卡脖子’問題。‘卡脖子’問題根子在基礎研究薄弱,不是就事論事就能夠解決的。”李克強說,“基礎研究站得穩不穩,站得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和商務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旨在指導和促進產業集聚區規范發展和提質增效,推進制造強國建設。在《指導意見》中提到,發揮儀器儀表等裝備制造示范基地對重點行業領域發展的引領示范和輻
2018年11月24-25日·浙江杭州 Biomedicine China:Quality & Innovation 2018 24-25 November,2018 ? Hangzhou Zhejiang 中國蛋白藥物質量聯盟定于2018年11月24-25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開
今年5月,“海洋石油981”南海首鉆,標志著我國首次獨立進行深水油氣勘探開發;當月,我國首艘深水鋪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赴南海鋪管作業。南海油氣開采,不僅具有重大的經濟戰略意義,更是對我國主權的最好宣示。業內人士指出,南海開發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相信相關扶持政策將加速出臺,巨額投資將源源
海洋工程裝備是海洋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處于海洋產業價值鏈的核心環節。 近年來,中國企業在海工裝備制造領域的建造能力和市場份額不斷提高。業內預測,未來5年將是全球海工裝備發展的“黃金時期”,這5年也將是中國海工裝備發展的關鍵期。 搶占市場 乘勢發力 我國海工裝備不僅在國際市場接
2010年10月18日,中國政府網刊登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指出,到2020年,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此決定標志著七大新興戰略產業框架成定局。 從2008年的
國家能源海洋石油鉆井平臺研發中心 2010年7月,國家能源局正式授牌成立國家能源海洋石油鉆井平臺研發中心(以下簡稱研發中心)。研發中心依托中集集團海洋工程研究院建設,著眼深海和超深海海洋石油鉆井裝備,致力于全面提升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實驗、研發設計能力,實現海洋石油鉆井平臺的全生命周期研發設計一體
我國首個海洋工程裝備綜合標準化示范項目——“海洋工程裝備自升式鉆井平臺綜合標準化示范項目”,近日在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通過專家評審,順利結題驗收。該項目首次建立了自升式鉆井平臺標準體系,開拓了海工標準化的新局面,實現了我國海洋工程裝備頂層標準體系建設的新突破,為中國裝備走出去作出了積極貢獻。
分析百科網訊 今日,自然資源部發布關于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涉及了傳統海洋產業的改造升級、海洋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海洋服務業提升、重大涉海基礎設施建設和海洋經濟綠色發展。 其中海洋新興產業包含了深遠海資源開發工程裝備制造、游艇裝備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裝備、海水淡化裝備、海洋環保(監測
3月17日,今天,青島市政府與中船重工七二五所、中船重工第七一〇所、青島中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武漢光谷聯合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島中海潤投資有限公司、德國瑪澤潤游艇有限公司、青島雙瑞海洋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海洋化工研究院等簽約了12個藍色經濟區建設項目。這是青島加快藍色經濟
記者5月16日從市科技局獲悉,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牽頭申報的“高比能固態鋰電池技術”項目入圍科技部2018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將獲得中央財政2363萬元支持。 2014年、2015年,市科技局先后批準青島能源所成立“青島市儲能產業技術研究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這是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分析測試百科網特摘取整理了與分析測試領域相關度較高的內容如下。更多依靠中國裝備 《中國制造
2011歲末網友們盤點了很多熱詞,比如:控/hold住、傷不起、起云劑、虎媽、政務微博、北京精神、走轉改、微電影、加名稅、淘寶體、云電視等新詞匯。媒體也評出了日本地震、康菲溢油、南方先旱后澇的極端天氣、7.23動車事故、小悅悅與路人、校車事件、郭美美與紅十字會、建黨90周年、‘十二五’開局、天宮
12月24日,我國首款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廣東珠海成功首飛。12月24日,“鯤龍”AG600在珠海首飛成功,順利降落。 啟動、滑行、機頭昂起、直插云霄、平穩降落……在“鯤龍”AG600完成其藍天首秀的同時,也標志著我國航空工業特種用途飛機研制能力取得重大突破,成
兩年前,南通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以其“希望系列”深海平臺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成為國內首個以海洋工程裝備制造領域獲此殊榮的企業。近日,記者在南通中遠船務見到了即將交付使用的“希望4號”深海平臺。南通中遠船務依靠其集成式創新思維,在短短的幾年里,將其“希望系列”深海平臺從“希望1號”發展到“希望
國家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材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寂靜無聲中,一臺400千牛的電子萬能材料試驗機正在啟動金屬拉伸試驗,參觀的人們屏住呼吸,10秒、30秒、1分鐘……時間在流逝,預想中的震撼效果還未出現。正當人們略有失望的時候,試驗機傳出一聲“嘣”的巨響,夾雜著人們的呼叫,一根24毫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瀚霖杯201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2年1月17日揭曉。 201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1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成功實現交會對接
2019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獲獎成果名單 #aabbccdd3 td{border:1px solid #666666;} #aabbccdd3{border:1px solid #666666}
一所研究型大學如何將科研潛能釋放,助力海洋開發、加速強國建設? “船海名校”哈爾濱工程大學在實踐中這樣回答—— 緊抓協同創新這一科技創新模式的“升級版”,明確研究型大學的發展定位,即基礎研究和高科技領域原始創新的主體、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將其貫穿學校建設始終。
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將“首次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列為2017年我國科技創新、重大工程建設成果之一,并飽含深情地說:“我為中國人民迸發出來的創造偉力喝彩!” 過去一年,中國科技創新鼓點鏗鏘。上天入地下海,一系列“中國震撼”卷起科技進步的“中國浪潮”,定義世界新的未來。有
2016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擬獲獎項目公示 2016年海洋科學技術獎獎勵辦公室組織召開了2016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會評審會議,經過專家認真評審,海洋科學技術研究類共有19項成果擬獲獎,其中一等獎5項、二等獎14項;海洋科技轉化類共有17項成果擬獲獎,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1
四月的海南,艷陽高照,姹紫嫣紅。習近平總書記于百忙中視察了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全國海洋界倍受鼓舞。總書記的視察既是對海洋事業的關心關懷,又是對走向深海、經略海洋的指導鞭策,高屋建瓴,催人奮進。 南國邊陲,一個年輕的海洋科研機構,展示了自主研發的“海翼”號深海滑翔機、“海斗”號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