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薦的是發表在 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 2020年第3期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張金蘭研究員團隊原創論文“基于UHPLC-Q-TOF-MS的腦膠質瘤大鼠中酸性鞘糖脂代謝紊亂和替莫唑胺抗腦膠質作用的研究”。敬請閱讀。 張金蘭研究員簡介 張金蘭 士,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物分析學系副系主任。 1992年于北京醫科大學(現北京大學醫學部)獲理學學士學位;1995年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現北京協和醫學院)獲理學碩士學位;2002年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現北京協和醫學院)獲藥物分析學博士學位。 1992年至今一致從事藥物分析和藥物代謝的研究工作,1995年以來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和完成了10余項國家和省部級研究課題,2009年度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藥物分析新技術與方法研究;中草藥有效成分分析和代謝研究;代謝組學/脂質組學分析新技術研究和應......閱讀全文
六十歲月一甲子,不忘初心再出發。 60年前,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大科學院之一,成為我國醫療衛生系統的國家隊和先行者。 從“落后”到“領先”,從“模仿”到“原創”,從“空白”到“超越”……60年來,醫學科技創新路上的每一步都有中國醫學科學院人深深的足跡,為人民健康護航途中的每一次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10月10日,“2018年蛋白和肽類藥物及診斷試劑研發與質控國際研討會(PPTD 2018)”在四川省成都市香格里拉大酒店召開(相關報道:PPTD 2018在蓉開幕 聚焦測量與標準、質量與安全)。在精彩的大會報告之后,會議還舉辦了體外診斷試劑研究和質量控制等分論壇,分
被網友們親切稱為“糖丸爺爺”的顧方舟去世了,許多媒體紛紛寫文章紀念。對于顧方舟團隊在研制糖丸臨床檢驗階段的故事,很多媒體有如下描述: 1961年,顧方舟向周恩來總理匯報 “為了孩子,他選擇豁出去!歷盡千辛萬苦,第一批脊髓灰質炎疫苗終于生產出來并在猴子身上實驗成功!但問題來了,在猴子
被人稱之為“中國醫藥最高榮譽”的“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簡稱“吳楊獎”)今天(11月27日)上午在北京大學醫學部舉行頒獎典禮,13位為中國醫學、藥學、衛生做出杰出貢獻的專家學者獲獎,致辭的有吳楊獎名譽主席、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桑國衛,吳楊獎共同主席、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醫院協
FUS(全稱為fused in sarcoma/translocated in liposarcoma,FUS/TLS)是一個多功能的DNA/RNA結合蛋白,主要定位于細胞核,但可以在細胞核與細胞質中穿梭。FUS蛋白在RNA的轉錄、RNA的剪接和microRNA的加工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FUS
2010年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顧東風教授等人合作的一項研究顯示,從2010年到2030年,中國的心血管病患者將增加2130萬,心血管病死亡人數將增加770萬。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顧東風一直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發病和致病因素及其流行變化趨勢的研究。近年來,他又將心血管疾病發病
序號項目名稱全部完成人全部完成單位獎種獲獎等級101海洋典型POPs對雙殼貝類危害途徑與機制研究潘魯青,苗晶晶,劉棟,劉靜,張輝中國海洋大學自然獎二等獎102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構筑與工作機理研究王鳴魁,申燕,屠國力,徐曉寶,曹昆華中科技大學自然獎二等獎103寬帶吸波與隱身材料的設計原理與關鍵制備
腦膠質瘤是中樞神經系統最常見原發性惡性腫瘤,其侵略性強,常規療法并未顯著延長病人生存期,2年生存率<25%。免疫治療在臨床研究雖已取得突破性進展,但由于中樞神經系統缺乏免疫器官,血-腦脊液屏障對腫瘤細胞的保護作用等原因,腦膠質瘤的免疫治療仍面臨重重挑戰。 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臨床研究進展
上周,一篇發表在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上的研究引起了行業的廣泛關注。來自杜克大學癌癥研究所的研究發現,一款突破性的病毒療法顯著延長了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生命。 研究人員們使用的是一種經過改造的脊髓灰質炎病毒。它能針對表達CD155的腫瘤細胞,選擇性地入侵并進行復制,最終導致
當前,在原發性腦瘤中,腦膠質瘤的發病率已位居首位。據統計,腦膠質瘤已成為除胰腺癌外死亡率最高的癌癥,也正是因為這樣,很多人將腦膠質瘤稱為新“癌王”。然而,由于該病的治療異常困難,可用藥物也寥寥無幾,因此,眾多患者只能無望地在生死線邊緣掙扎。 日前,“全球腦膠質瘤適應性臨床創新試驗體系”中國項
腦膠質瘤(Glioma)是成人最常見的顱內原發惡性腫瘤,年發病率約 10/10萬,大多生長在腦中央溝區、丘腦或腦干等重要區域,生長呈侵襲性、無限制性與周圍正常腦組織無明顯界限。因此,手術治療一方面切除范圍受限,另一方面難以徹底切除腫瘤,造成手術切除后復發率高。 目前,化療仍是治療神經膠質瘤的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https:
在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大多數腫瘤經臨床規范化治療后,患者的生存期及生存質量均有較為顯著的提升,然而,對于腦膠質瘤而言,對它的療效在近30年來卻沒有得到很大的改觀,腫瘤患者總體預后依然較差,5年生存率不足10%,中位生存期僅為12-15個月,被認為是目前最難治愈的腫瘤之一。那么,是什么原因阻擋
膠質瘤是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約占原發性腦腫瘤的30%~40%,其中絕大多數為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th Organization,WHO)按照病理分
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神經分子病理室、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曾凡博士等一項研究發現,PDPN蛋白在腦膠質瘤的發生、進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作為患者預后判斷的重要指標及分子治療的潛在靶點。這項研究為腦膠質瘤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論文日前刊發在《中華神經外科雜志》上。 Pod
膠質瘤是成人顱內最常見的腦腫瘤,根據病理組織學特征分為WHOⅠ-Ⅳ級。其中惡性膠質瘤約占3/4,進展迅速、侵襲性高、預后差且治療效果不佳。腫瘤新生微血管內皮細胞不成熟,緊密連接開放,微血管高通透性是腦膠質瘤的典型病理特征,與腫瘤惡性程度、分子分型及病人預后密切相關。 灌注MRI是臨床常用的評估
一項可能取代有創診斷腦膠質瘤的新診式——生理和代謝成像技術,經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野戰外科研究所影像中心主任張偉國和他的科研團隊歷經9年攻關,取得重大進展。他們研究建立了功能及生理代謝成像腦膠質瘤術前分級和鑒別診斷體系,為臨床正確評估腦膠質瘤級別、治療方式的選擇、預后評估等“準確打擊”腦膠質瘤進
兒童腦干膠質瘤占兒童顱內腫瘤的10%~15%,預后較差,其中80%為彌漫內生型腦橋膠質瘤(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s,DIPG),預后更差,中位生存期只有9個月。腦干位置較深,由多種神經核團和致密纖維束構成,兒童腦干膠質瘤手術難度大,病死率和并發癥發生率均
腦膠質瘤是中樞神經系統最常見的原發性腫瘤,約占所有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27%,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腫瘤的80%。近年來,腫瘤診斷正從組織學層面轉向分子遺傳學層面。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分級標準修改版仍將腦膠質瘤分
未來,治愈腫瘤不是靠藥的發明和創造,最重要還是要早期發現腫瘤的存在,用最簡單而精準的方法進行治療。 △閻海 美國杜克大學卓越教授,泛生子首席科學家 以下是正文: 很高興能在陽春三月來到美麗的廣州,也非常榮幸受到舒院長和組委會的邀請,與各位領導及專家分享我們在癌癥基因組學、包括相關技術在未來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教授江濤團隊、香港科技大學教授王吉光團隊與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樊小龍團隊合作,闡述了在繼發膠質母細胞瘤中發現MET的第14號外顯子跳躍(METex14),以及PTPRZ1-MET(ZM)融合基因和METex14等MET基因相關變異可促進腦膠質瘤惡
近期,醫學物理與技術中心方志友研究員課題組在褪黑素介導的腦膠質瘤輔助治療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結果以“Melatonin inhibits tumorigenicity of glioblastoma stem-like cells via the AKT-EZH2-STAT3 signal
迷你飛船”在血管中潛行,通過血管壁上的小孔潛入腫瘤組織,通過抗體識別并進入腫瘤細胞;一旦進入細胞,這些“飛船”便釋放它們攜帶的貨物——抗癌藥物,摧毀腫瘤細胞:任務至此圓滿完成。 早在21世紀初,這種關于納米藥物的設想就經常以動畫片的形式向人們表明,納米藥物或將是對抗腫瘤的靈丹妙藥,可以找到并進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即為研究、探索如何模擬人類智能并對人類智能進行擴展延伸的一門學科。現如今人工智能已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焦點,其今后的發展將對各行各業產生深遠的影響。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ML)是實現人工智能的方法之一,是使計算機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即為研究、探索如何模擬人類智能并對人類智能進行擴展延伸的一門學科。現如今人工智能已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焦點,其今后的發展將對各行各業產生深遠的影響。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ML)是實現人工智能的方法之一,是使計算機
記者13日從南開大學獲悉,該校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最新創制一種抗腦膠質瘤的新藥為全球腦膠質瘤患者帶來福音。目前,此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已進入澳洲進行臨床試驗,并獲得了十余個國家的專利保護。 腦部膠質瘤是一類最常見的顱內惡性腫瘤,其因惡性程度高、發展速度快、復發周期短、手術放療難以
記者13日從南開大學獲悉,該校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最新創制一種抗腦膠質瘤的新藥為全球腦膠質瘤患者帶來福音。目前,此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已進入澳洲進行臨床試驗,并獲得了十余個國家的專利保護。 腦部膠質瘤是一類最常見的顱內惡性腫瘤,其因惡性程度高、發展速度快、復發周期短、手術放療難以
腦膠質瘤是中樞神經系統最為常見且預后較差的原發性惡性腫瘤,占美國腦腫瘤注冊中心統計所有腦和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31%,占惡性腦腫瘤和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腫瘤的81%,每年發病率為5/100 000例,且呈逐年遞增趨勢。低級別膠質瘤(WHOⅠ、Ⅱ級)的中位生存時間為5~8年;高級別膠質瘤(WHO Ⅲ、Ⅳ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江濤教授團隊、香港科技大學王吉光教授團隊與北京師范大學樊小龍教授團隊合作,闡述了首次在繼發膠質母細胞瘤中發現MET的第14號外顯子跳躍(METex14),以及PTPRZ1-MET(ZM)融合基因和METex14等MET基因相關變異可促進腦
301 81201256 牛辰 復旦大學 絲/蘇氨酸蛋白激酶Stk調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和毒力的分子機制研究 H1901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3 2013-1-1 2015-12-31 302 81201277 毛日成 復旦大學 干擾素刺激基因MS4A4A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復制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