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四川投入9億元建設重點實驗室
重點實驗室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基礎性前沿性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開展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是發展共性關鍵技術、增強技術輻射力、推動產學研結合的重要平臺。 “十一五”期間我省在深化國家科技創新體系戰略中,大力加強重點實驗室建設,取得顯著成績。新增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新建省級重點實驗室51個。至此,全省國家重點實驗室總數達到1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總數達到60個,分別是“十五”末期的1.7倍和6.7倍。短短五年期間,重點實驗室數量的大幅增加和規模的快速擴大,反映和體現了我省通過加強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打造西部科技創新的核心引擎這一戰略目標和定位。 科學布點,規模不斷壯大 在四川省“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總體指導下,省科技廳根據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需求和優勢,按照“有限目標、突出重點、合理布局”這一原則,科學合理的布局建設了一批重點實驗室。“十一五”末,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廣泛分布在全省......閱讀全文
“全球科技創新趨勢研究”啟動-構建高效科技創新體系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所屬中國經濟年鑒社與李嘉誠基金會合作開展的“全球科技創新趨勢”課題啟動發布會在京舉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隆國強副主任到會致辭,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余斌同志主持會議,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以色列科學家Dan Shechtman教授,李嘉誠基金會執行董事周凱旋女士發表演講。該課題將
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將有目標評測體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8585.shtm本報訊(記者 張然)日前,2017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北京會場,市科委相關負責人透露,圍繞國務院《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北京市已搭建了“架構圖”,繪就了“施工
深圳完善科技創新公共技術平臺體系
“十一五”期間重點打造十大平臺 ?? 記者7月11日從《深圳市政府公報》獲悉,《深圳市科技創新公共技術平臺“十一五”發展規劃(2006—2010)》提出,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面向高新產業和循環經濟,大手筆規劃建設和完善科技創新公共技術平臺體系,重點打造十大平臺,以彌補斷裂的創新鏈,提高社會研
安徽部署推進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建設
4月12日上午,安徽省委省政府隆重召開科學技術獎勵暨加快建設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推進大會,部署推進構建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加快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造安徽發展新優勢,力爭2021年形成標桿性、顯示化成果,2025年基本形成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2035年建成高水平科技強省和
南開校長:“唯論文”評價體系禁錮科技創新
當前中國學術界的科研評價體系,讓學者的榮譽、收入、職稱、項目都與論文掛鉤,一定程度上讓衡量標準“跑偏”,論文抄襲、花錢買版面等現象屢見不鮮。 全國人大代表、南開大學校長龔克直言,中國現有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有待完善,“唯論文”的衡量標準禁錮科技創新,需要“多把尺子”共同作用。 談衡量標準:論
青島市健全科技創新決策咨詢體系
近日,青島市制定出臺《青島市科技創新決策咨詢體系建設方案》,以“兩會一盟一平臺”為核心架構,不斷探索科技創新決策咨詢新機制、新模式、新方法,努力為全市科技創新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兩會”即科技創新咨詢委員會和評估委員會,負責為科技創新頂層設計提供高層次專家智力支撐;“一盟”即科技創新智庫聯盟
科技專論:尊重科技創新規律-完善績效評價體系
隨著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科技投入的不斷加大,建立完善的財政科技投入績效評價體系,已日益成為各方關注和探索的重點問題之一。做好財政科技投入績效評價,對于提高財政科技經費使用效率、實現科技資源優化配置、提高政府科技投入決策水平都有著重要作用。 財政科技投入績效的主要特點 較之其他財政投入績效而言,
農業科技創新亟需加強科技金融體系支持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185.shtm
科學家熱議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全國科技創新大會7月6日至7日在京召開。會上明確提出要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充分發揮科技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的支撐引領作用。這在廣大科研工作者中引起廣泛討論。 中國科學院
2020年將建成文物科技創新體系
在12月10日召開的2016年全國文物科技工作會議上,發布了由科技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等3部門聯合制訂的《國家文化遺產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科技創新規劃》,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基本建成文物科技創新體系,在基礎研究、重大關鍵技術、國產主要裝備、標準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 國家文
江蘇發布國內首個科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
創新型城市怎么建?科技園區成為創新型園區要具備哪些條件?江蘇最發達的鄉鎮經濟如何實現創新驅動?現在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再模糊,江蘇省政府8月6日正式發布的99號文件,在全國首次發布創新型城市、創新型鄉鎮、創新型園區建設評價考核指標體系,用明確的創新“指揮棒”改變了多年來形成的發展觀念。
中國的科技創新被科研體系扼殺了嗎?
看到本文的標題,人們一定會大吃一驚。翻開今天的中外媒體,充斥的全是中國科技飛速進步,感覺是馬上要領導世界的架式。2016年中國科技論文數量超越美國,更是讓中國人信心爆棚。 這些成就僅從論文統計數據本身角度來看,客觀上確實是不錯的。坦率地說,我本人是長期對中國的發展持最樂觀態度者。即使在很多年前
用科技創新激活“社會創新”
創新惠民是兩會的老話題了,其魅力在于常議常新,每年都能看到新進展,每年都可以有新期待。 總體講,科技創新惠及民生途徑有兩條:一條是直接途徑,比如研發新藥品,幫助人們消除病痛;一條是間接途徑,科技創新提供技術平臺和手段,人們在此基礎上進行各種“社會創新”,尋求解決就業、教育、醫療、扶貧和慈善等民
統籌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提出并實施已有5年。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提出“四個統籌”的重要要求,為不斷譜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篇章提供了重要遵循。今天起本版推出系列評論,與廣大干部群眾一起探討“四個統籌”的時代意義和實踐價值。 ——編 者 統籌不僅限于
《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創新力指數2022》發布
12月1日,正在四川成都舉辦的“第五屆科學計量與科技評價天府論壇”(下稱:“天府論壇”)上,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首次發布了《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創新力指數2022》報告。 報告以全球19個國家的32個科技創新中心為評價對象,構建了包括科技創新資源、科技創新成果、科技創新環境和科技創新影響4個一
創新聚能-打造量子科技發展體系化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發展量子科技,對促進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墨子號、九章、祖沖之號等一批重大成果集中涌現,我國量子科技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部分領跑的歷史飛躍,量子科技發展的體系化能力正在穩步建立。在中科院量子創新研究院的大樓里,潘建偉團隊正在進行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構建“小核心、大協作”的核科技創新體系
“核工業迎來了‘兩彈一艇’以來又一個最好的發展時期。”9月27日,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舉行的“一堆一器”建成60周年暨68周年院慶主題座談會上,中核集團董事長余劍鋒如是說。 核工業是高科技戰略產業,是國家安全重要基石。“核工業離了創新不行。”余劍鋒指出,必須要以科技創新為第一要務,為核強國建
黑龍江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黑龍江省科技廳加大特色產業聯盟培育力度,積極推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整合了產業資源,推進了全省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目前,全省共有國家級聯盟5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58個,盟員單位1888家。 一是組建金屬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整合資源、凝聚力量、優勢互補、聯合創新”為原
推進科技創新與商業創新共振
國內外頂尖科技、400多場主題演講、數萬平方米創新展覽體驗區……以“飛天·進化”為主題的云棲大會,日前在浙江杭州云棲小鎮舉行。在這個展現中國創新力量的舞臺上,既有多項新科技的展示,也有關于互聯網商業創新、生態構建的廣泛討論。 作為全球研發投入最集中、創新最活躍、應用最廣泛、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的技
白春禮:以黨建創新驅動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是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是完成偉大事業的根本保證。在推進科技創新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由創新來驅動,那么創新由什么來驅動?換言之,創新的動力來自哪里?有人認為,科技創新由好奇心驅動,也有人認為,科技創新由經
“論道”新材料科技創新——“學科引領-科技創新”
11月27日,2022年材料學科建設與學術前沿論壇在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舉行。論壇以“學科引領 科技創新”為主題,來自國內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共話材料學科建設發展與學術前沿進展,共同助力功能新材料行業新發展。 “我們正處于科學與技術大發展、大交叉、大融合的時代,材料學科不斷向縱深拓展,交叉學科
激勵引領創新-共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
近年來,北京市切實著眼于科技創新服務民生需求,讓科技攻關成果惠及首都市民,取得了顯著成效。北京市科委等相關委辦局形成聯動,以項目引導的方式集聚首都醫療衛生領域的優勢資源,搭建科技支撐體系,形成了集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全過程的科技攻關與管理新格局,探索出一條腳踏實地的醫療衛生科技創新之路,有
激勵引領創新-共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
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科技創新中心是北京“四個中心”的戰略定位之一,十八屆五中全會也把創新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這些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為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兩年來,北京在發展科技創新的道路上揚帆啟航,碩果累累,這些成果充分反映了北京當前科技工作的重點和特點,展示了首都科技創新的
萬勁波:完善新時代科技創新政策體系
科技創新法律和政策體系改革不僅要更新理念、制度和工具,更要提升協調性,完善整體功能。 從發展歷程看,科技創新政策經歷了從重點關注“科技發展”到“科技促進發展”再到“全面創新驅動發展”3個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政策體系逐步完善,涵蓋了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創新網絡、產業創新、
重慶推進生態環保領域科技創新-完善配套技術體系
重慶市政府日前印發的《重慶市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要圍繞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科技需求,重點攻克一批關鍵技術,開發相關成套裝備,形成源頭控制、過程減量、末端治理的生態環保技術體系。 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重慶將重點開展水、土壤、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及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等關鍵技
推進高質量高校科技創新發展體系建設
目標任務:加快科技平臺前瞻性、戰略性布局,推進構建高質量高校科技創新發展體系,實現重大原創性成果和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 工作措施:印發《高等學校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年)》《高等學校“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深入實施“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加快
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引領未來-中學院科技創新巡展啟動
12月27日,“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引領未來——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2019”在北京科學中心拉開帷幕。 本年度巡展立足于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中科院建院70周年這一歷史性節點,重點遴選了近年來中科院在數、理、化、天、地、生六大方面較易于被青少年理解的重大科技進展和成果,并在已有的兩套展品基礎
福建省創新科技投入方式-推進科技創新
一是支持商業銀行成立專門的科技支行,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優惠貸款服務。出臺《福建省科技支行風險補償金管理辦法(試行)》及《福建省科技支行虛擬風險池管理辦法(試行)》,通過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金”,支持商業銀行成立專門的科技支行,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優惠貸款服務。共支持5家商業銀行在
寧波出臺科技創新政策包支持企業科技創新
3月6日上午,寧波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寧波市2024年經濟政策新聞發布會,邀請市政府、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寧波市科技局副局長王數參加新聞發布會。 關于今年寧波出臺的科技創新政策包對支持企業科技創新具體有哪些政策舉措,寧波市科技局副局長王
新時代創新必須以科技創新為核心
在新時代的創新系統中,科技創新究竟處于什么地位?是基礎,是引領,還是核心? 這并非一個可有可無或者可以大而化之的問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必然要求我們真正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切實發揮好其核心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以及代表委員的提案建言中,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