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14日抵達北印度洋莫克蘭海溝目標海域,中巴兩國首次在北印度洋聯合進行的多學科綜合考察全面展開。 莫克蘭海溝位于巴基斯坦外海,是阿拉伯板塊、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匯集地帶,大體呈東西走向,長約700公里。14日起,“實驗3”號科考船在海溝中部開始實施高精度地震實驗。在一條跨越莫克蘭海溝的航線上,每隔11公里就投放了一臺海底地震儀,共投放了20多臺。 中巴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首席科學家林間解釋說,考察隊員先把一批能夠承耐深海高壓的地震儀投放到海底,此后再每隔1分半鐘往海里打“空氣炮”,利用人工地震波層析成像的方法,給海溝下的地球淺層做“CT掃描”,找出可能造成該海溝地震的活動斷層位置。 在未來3周的考察期間,中巴科研人員將用多種現代地球物理研究方法“透視”莫克蘭海溝下的地球結構。海底地震儀將監測莫克蘭海域的大小地震分布,同時將記錄從地球內部傳來的全球其他地區大地震產生的地震波。 ......閱讀全文
穿越馬六甲海峽、航經安達曼海,正在執行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近日駛入印度洋。 浩瀚的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也是中國大洋科考的前沿陣地。印度洋的魅力何在?為何吸引了中國海洋科學工作者的關注? “年輕氣盛”——地質年代在所有海洋中最小
經過12230海里的航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22日返回廣州。 應巴基斯坦國家海洋研究所邀請,“實驗3”號科考船于2017年12月30日從廣州起航,經馬六甲海峽前往北印度洋,于2018年1月14日抵達巴基斯坦外海的莫克蘭海溝
近一周,中國和巴基斯坦科學家正在進行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在莫克蘭海溝連續開展多道地震實驗。 “現在開展的多道地震實驗以及前一段時間布設的海底地震儀,都相當于用不同的診斷方法給莫克蘭海溝做‘CT掃描’,讓我們更深入了解對海溝產生有重要作用的三大板塊。”香港中文大學楊宏峰教授說。 莫克蘭海溝是
劉秦玉教授在指導學生 中國海洋大學八關山氣象觀測站 4月3日晚,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星光璀璨,吸引著全球華人的目光,由鳳凰衛視主辦的“世界因你而美麗——2014~2015年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在此舉行。當來自美國夏威夷大學氣象系教授王斌第一個上臺領獎的時候,遠在青島的中國海洋大學師生們為這位19
第一步:實施“深海星空”探測計劃,在重點海區投放一批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智能浮標,同時在馬尼拉海溝、菲律賓海溝、馬里亞納海溝等構建實時立體多學科綜合觀測系統,點面結合,搶占深海探測的全球制高點 第二步:利用“蛟龍號”載人潛器、ROV(纜控無人潛水器)等移動平臺對西太平洋—印度洋重點海區進行全面
在陸地礦產資源“余額”日漸減少的今天,躺在海底的豐富礦藏越來越吸引人類目光。圖片來源于網絡 因原作業點有西風帶氣旋過境,出于船舶安全考慮,執行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船,在4月9日凌晨抵達位于西南印度洋合同區的另一作業點后繼續進行海底硫化物資源勘查。 中國大洋49航次
22日返回廣州的“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巴首次聯合科考任務,兩國科學家對莫克蘭海溝開展了地質、生物與微生物等綜合考察。圖為神秘美麗的莫克蘭海溝海景“實驗3”號科考期間,科學家在莫克蘭海溝目標海域首次獲得第一手生物樣品。 經過12230海里的航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
吳立新 物理海洋學家,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66年生,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北京大學力學系碩士、博士,留美11年從事科學研究,2005年回國至今任中國海洋大學“筑峰工程”第一層次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學術帶頭
時光荏苒,歲月蹉跎。60年來,地處祖國南海之濱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無論是篳路藍縷中勇于求索,還是春涌神州時的敢闖敢試,都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歷史使命,將國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學研究緊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譜寫出大氣磅礴、絢爛輝煌的優美華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呂達仁院士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和外國專家交流 資料圖片 CFP 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艱難地通過了《巴黎協定》。中國在其中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好評,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氣度。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曾說:排放權就是發展權。中國既要負責任,也要爭取平等合理的發展權。 最有
氣候無疑是2009年的重要“標簽”之一。雖然去年12月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 候變化大會沒能達成一個新的國際減排協議以接替將于2012年“壽終正寢”的《京都議定書》,但它確實成功地將全球的關注目光聚焦到全球變暖這一議題上。 再加上去年年底常年干旱少雨的沙特遭受特大暴雨襲擊;英國北
我國科考隊員在白雪皚皚的青藏高原進行野外考察 前不久,重慶遭遇62年來單日最大暴雨襲擊。專家分析認為,大氣環流在遭遇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這兩個大的地形時,形成了有利于強對流天氣發生的氣象條件而導致暴雨產生。專家表示,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形,加上處于季風和西風帶的交匯處,因此,青藏高原既是天氣系統
據報道,中緬油氣管道項目目前已經進入工程建設的尾聲。原規劃進度將在2013年6月30日天然氣管道竣工,9月30日石油管道竣工,而實際進展比這一規劃有所提前,可能在5月份就能實現全線貫通。根據規劃,中緬原油管道設計能力為2200萬噸/年,天然氣管道輸氣能力為120億立方米/年。
“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提出,使地處西南邊陲的云南省吸引了國內外化工巨頭的目光,一些大型化工公司紛紛到云南省投資興業。上周,以色列化工集團董事長尼爾·吉拉德和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史蒂芬·博格斯一行在昆明拜會云南省委書記李紀恒,商談開展全面合作。 去年底,云天化與以色列化工的全面戰略合作正式開啟。尼爾
11月27日上午,正在訪華的法國總統薩科齊在清華大學大禮堂發表演講。 以下為演講全文實錄: 尊敬的部長先生,尊敬的校長先生,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今天我很高興能夠對象征中國未來的各位發表講話。你們能夠求學于清華大學這所培育了許多偉大科學家和知名學者的高等學府,這真是莫大的幸運和榮
“向陽紅01”科考船8月28日從青島起航,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這是我國首次將大洋科考與極地科考整合在一起的環球海洋綜合科考,也是“向陽紅01”科考船首次執行大洋和極地科考任務。 科考以中國大洋46航次和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與“雪龍”號極地考察船聯合組隊)兩部分為主體任務,在
“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島考察時強調。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我國成立的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機構,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三個面向”要求為指引,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瞄準聚焦建設“海洋強國”的國家戰略需求,解決自主創新核心關鍵問題,引領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中緬油氣管道伊洛瓦底江穿越工程工地。 中緬油氣管道示意圖(資料圖片) 地圖上看,有兩條并行的管道,以印度洋的孟加拉灣為起點,一路向東北,斜穿緬甸,從中國西南邊陲瑞麗進入境內。跨過云南后,以貴州安順為分界點,一條管道延伸到廣西貴港,另一條則直達西南重鎮重慶。 通往貴港的管道為天然
科考隊員在考察船上 “上世紀50年代末,全國海洋普查,當時的船只和儀器設備條件與現在遠遠不能相比,中科院僅擁有一艘科考船‘金星號’,也是中國唯一的一艘專業科考船。”在2011年夏季西太平洋科考共享航次順利返航之際,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對記者回顧了中
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的通知 經公開征集,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PSF)共收到合作研究項目申請191項。根據我委相關規定,經過初步審查,并與巴方核對清單,確定有效申請為168項,現將通過初審的項
猶如對浩瀚星空的癡迷,人類對于海洋深處的探索也從未止步。靜水流深,在廣袤神秘的深海,海水的運動有著怎樣的規律?海溫變化如何影響氣候?如何更加清晰地觀測海洋的動態并進行準確的預報? 近日召開的“透明海洋”科技創新工程新聞發布會,讓“透明海洋”的概念走近公眾。“透明海洋”就是通過建立海洋立體觀測系
8月29日,“科學”號圓滿完成對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的考察任務返航。“這是人類首次對這座海山進行科學考察。”航次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徐奎棟難掩內心的激動,“我們采集到許多未知新物種,像高度超出1米的海綿和珊瑚……” 該航次執行的是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
5月29日,中科院聲學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和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聯合建造的我國第一艘小水線面雙體科考船“實驗1號”航行7900海哩,經48天海上調查,圓滿完成2010年4月首次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任務,勝利返回廣州新洲碼頭。 本航次于2010年4月12日從廣州母港起錨,主要調查印度
福島核事故后,日本面對能源自給率破安全警戒線,化石燃料占比過高,可再生能源難以基荷,核電無法重啟的難題,安倍政府不得不另尋出路,一手拿著可燃冰,一手握著氫能,試圖以這兩大“國產資源”為抓手,一舉甩掉“缺油、缺氣、又缺煤”的“資源小國”帽子,從而實現150年前明治維新以來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能源自給
印度洋上空的污染物對亞洲喜馬拉雅山脈的冰川融化負有直接責任——這是來自美國Scripps研究所的一個研究組的結論。這篇題為《棕色云增暖南亞》(Brown haze ‘heating up’ South Asia,《自然》2007年8月)的論文曾在學界引起軒然大波。中國科學家近年對青藏高原的冰芯研究進
中國科學院中斯聯合科教中心設在斯里蘭卡的海洋科技綜合試驗觀測平臺9月27日正式啟用,這是中科院首個境外海洋常規研究與科教融合辦公場所。 啟用儀式27日在位于斯里蘭卡南部城市馬特勒的盧胡納大學舉行。平臺將建有化學和生物分析實驗室等。 盧胡納大學是斯里蘭卡唯一設有海洋科學學院的高校。中科院計劃把
29日北京時間18時許,馬來西亞民航局正式宣布MH370航班失事。國內航空專家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該聲明符合國際民航公約;在宣布飛機失事的同時,也意味著即將進入賠償程序。 馬來西亞民航局在聲明中稱,根據現有證據和事實資料分析,相關數據支持MH370中介在印度洋南部海域的結論。該區域在327天
中國科學院中斯聯合科教中心設在斯里蘭卡的海洋科技綜合試驗觀測平臺27日正式啟用,這是中科院首個境外海洋常規研究與科教融合辦公場所。 啟用儀式27日在位于斯里蘭卡南部城市馬特勒的盧胡納大學舉行。平臺將建有化學和生物分析實驗室等。 盧胡納大學是斯里蘭卡唯一設有海洋科學學院的高校。中科院計劃把位于
9月8日,第九屆金磚國家統計局局長會議在中國杭州進入尾聲。今天會議的主題是經濟新動能。繼昨天各國統計局掌門人和國內重要政界、學界為主的演講之后,今天演講者主要是中國新經濟的一群掌舵者或謀劃者。 兩場報告會聽下來,似乎金磚國家風景依然獨好。可當仔細閱讀完《金磚國家聯合統計手冊2017》的全部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