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一天不到決定回國
友人對他說:“我們都欠中國至少15年的全職工作” 施一公一天不到決定回國 回清華組團隊“狂人”潛心學術 重磅研究成果登《科學》雜志 同行稱有望角逐諾獎 “清華副校長”任用公示已結束 “一公,我們都欠中國至少15年的全職工作。”友人王曉東的一句話讓施一公久久難忘。2008年他用不到一天的時間就決定回國。 回到清華,施一公組建生命科學研究團隊,這位“狂人”每天花十幾個小時在實驗室…… 8月21日,《科學》雜志發表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團隊的兩篇論文:《3.6埃的酵母剪接體結構》和《前體信使RNA剪接的結構基礎》。 施一公曾在受訪時表示,這個成果大幅度推進了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在分子機理上的研究進程, “這項研究成果的意義很可能超過了我過去25年科研生涯中所有研究成果的總和!” 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UCSD)的細胞與分子醫學系教授付向東向記者表示,“我個人認為是角逐諾獎的一個很有競爭力的成果。......閱讀全文
清華大學施一公最新JBC文章
來自清華大學生科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yeast metacaspase Yca1”的文章,報道了一種重要的蛋白酶:Yca1 metacaspase的晶體結構(分辨率為1.7 angstrom),并由此分析了這種酶的作用特點。
清華施一公最新Nature文章
近日來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a presenilin family intramembrane aspartate protease”的論文,報告了一個presenilin/SPP家族膜內天冬氨酸蛋白酶的晶體結構,相關成果發布在12月19日
清華大學施一公研究組最新PNAS文章
維生素C(也被稱為抗壞血酸),是真核生物中許多基礎代謝反應所需的物質,也是人類的必要營養素,在保護機體應對氧化壓力中具有重要作用。細胞色素b561(Cyt b561)是一種抗壞血酸依賴的氧化還原酶,這種真核生物獨有的酶高度保守,具有多次跨膜的結構。Cyt b561在許多重要的生理學過程中
清華施一公院士發表最新PNAS文章
來自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解析了,轉運蛋白AdiC 介導pH依賴性底物轉運的分子機制。相關論文“Molecular mechanism of pH-dependent substrate transport by an arginine-agmatine antiporter”發表在8月1
清華施一公CellRes揭示細菌耐酸機制
來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L-谷氨酰胺通過酶促反應釋放氨,使得大腸桿菌獲得了耐酸性。相關論文“L- glutamine provides acid resistance for Escherichia coli through enzymatic release
施一公領銜!西湖大學,持續奮進!
2021年,西湖大學再次迎來突破。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在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吸引了足夠多的關注與期待。西湖大學云谷校區正式啟用2021年10月23日,西湖大學云谷校區交接啟用暨三期項目開工活動在學術會堂舉行。西湖大學從此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現
教育部任命施一公為清華大學副校長
據消息,中共教育部黨組決定,任命李一兵同志為中共清華大學委員會副書記、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教育部任命尤政、施一公為清華大學副校長。 根據《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姜勝耀等同志職務任免的通知》(教黨任〔2015〕111號),經中共教育部黨組研究并與中共北京市委商得一致,中共教育部黨組決定任
施一公:時不我待 舍我其誰
今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委員時,圍繞知識分子工作發表重要講話,充分肯定我國知識分子為國家和人民所作的歷史貢獻,精辟論述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的重大意義,對廣大知識分子更好地報效祖國、服務人民提出殷切希望和明確要求,為做好新形勢下知識分子工
一公十年: 施一公教授請辭清華大學副校長
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教授近日已經請求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施一公 知社學術圈綜合消息,多家主流媒體昨晚報道,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教授近日已經請求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距離他2008年海歸清華,恰好十年!根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此消息已經得到施一公教授本人證實。據稱,施一公將保留清華大學教
清華施一公院士PNAS發表乙肝新成果
來自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抗凋亡蛋白Bcl-2與乙肝病毒蛋白HBx之間的互作進行了結構與生物化學分析,研究結果發布在2月8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清華大學的施一公(Yigong Shi)教授。施一公研究組主要致力于運用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手段研究腫瘤發生和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