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識別為瘧原蟲感染檢測加速
近日,“863”計劃生物和醫藥技術領域體外診斷技術產品開發重大項目課題支持的一項研究成果在京發布,由解放軍總醫院、北京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深圳邁瑞生物醫療公司等研究人員,利用血液細胞分析儀檢測瘧原蟲感染上取得進展,研究人員在國內首次利用紅細胞異常粒子確定紅細胞感染,從而提示瘧原蟲感染風險的技術,為瘧疾流行區大規模人群篩查提供了可能。 據了解,在瘧原蟲感染診斷中,主要采用鏡檢手段。該課題組參與者、解放軍總醫院叢玉隆教授指出,每確診一名瘧原蟲感染的患者,理論上需要人工檢測1000個紅細胞,耗時耗力,難以完成人群大規模篩檢,所以提高檢測效率和速度對人群篩查至關重要。 研究人員利用新一代血液細胞分析儀BC-6800,探索建立了激光散射結合熒光染色三維分析(SF Cube)技術平臺,采用細胞三維識別分析技術,通過對每個細胞粒子信息的三維甄別,提供更加準確的異常細胞報警信息。 研究人員通過聚焦紅細胞異常粒子群,建立瘧原蟲與紅......閱讀全文
瘧原蟲檢查影響因素
瘧原蟲檢查影響因素,醫學|教育網整理相關知識如下: 1.用油鏡檢查瘧原蟲,若未檢出瘧原蟲時,鏡檢視野不少于200個。 2.應在患者發熱前后采血為宜。間日瘧或三日瘧在發作數小時至10h內采血較好,惡性瘧則在發作開始時就采血為好。 3.一次陰性不能排除,對高度可疑患者應多次復查,以免漏診。
如何診斷惡性瘧原蟲?
主要靠外周血涂片檢查。 間日瘧原蟲用磷酸氯喹及磷酸伯氨喹治療,惡性瘧原蟲用氯喹,對抗氯喹株則宜用青蒿素類藥物、奎寧、咯萘啶、磺胺多辛和乙胺嘧啶等聯合用藥。
尋找瘧原蟲耐藥基因
對瘧原蟲(malaria parasites)進行的全基因組測序研究(Whole-genome sequencing)發現了與瘧原蟲對青蒿素類抗瘧藥(artemisinin-based drug)耐藥機制有關的基因組位點。這一發現有助于科學家們發現瘧原蟲的耐藥機制,以及這種耐藥機制的傳播
瘧原蟲的形態鑒別
?隨著現在醫學水平的提高,寄生蟲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但由于人們飲食的不注意,各省(尤其沿海城市)感染寄生蟲病的案例層出不窮。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關于瘧原蟲的各期形態。?? ?四種瘧原蟲在紅細胞內的各期形態不盡相同,是診斷、鑒別各種瘧原蟲的依據。瑞氏染色或姬氏染色后瘧原蟲的細胞質呈藍色,細胞核呈紅色,
惡性瘧原蟲及間日瘧原蟲的流行率,發病率報告出爐
瘧疾是經按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寄生于人體的瘧原蟲共有四種,即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其中惡性瘧原蟲及間日瘧原蟲是引起瘧疾主要死亡的瘧原蟲,為了使全球衛生界在2040年之前消滅瘧疾的雄心更接近現實,必須更好地了解已知導致人類瘧疾的瘧原
Nature:尋找瘧原蟲耐藥基因
對瘧原蟲(malaria parasites)進行的全基因組測序研究(Whole-genome sequencing)發現了與瘧原蟲對青蒿素類抗瘧藥(artemisinin-based drug)耐藥機制有關的基因組位點。這一發現有助于科學家們發現瘧原蟲的耐藥機制,以及這種耐藥機制的傳播
瘧原蟲發育期形態
(1)滋養體:為瘧原蟲在紅細胞內攝食和生長、發育的階段。按發育先后,滋養體有早、晚期之分。早期滋養體胞核小,胞質少,中間有空泡,蟲體多呈環狀,故又稱之為環狀體。以后蟲體長大,胞核亦增大,胞質增多,有時伸出偽足,胞質中開始出現瘧色素。間日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寄生的紅細胞可以變大、變形,顏色變淺,常有明顯
砍伐森林釋放致命瘧原蟲
在美國新奧爾良召開的熱帶醫學和衛生學年會上發表的研究報告稱,猴子身上的寄生蟲已成為馬來西亞瘧疾的主要來源,其災害源頭或應歸咎于森林砍伐。人際間傳播的諾氏瘧原蟲曾一度銷聲匿跡,但該病現已成為馬來西亞東北部超過2/3瘧疾住院患者的主要致病禍首。 研究人員表示,過去10年,由于伐木和棕櫚油生產導致大
瘧疾與瘧原蟲形態檢查鑒別
瘧原蟲的基本知識?(一)瘧疾(Malaria)概況 ? ? 瘧疾(Malaria)是世界六大熱帶病和我國五大寄生蟲病之一,對人類危害極大,非洲每年死于malaria的兒童約100萬。 ? ? malaria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各國,在我國華南、華中的某些地區,特別是云南和海南省尚有不少病例,因
瘧原蟲病原學診斷方法
厚、薄血膜染色鏡檢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從受檢者外周血液中檢出瘧原蟲是確診的最可靠依據,最好在服藥以前取血檢查。取外周血制作厚、薄血膜,經姬氏或瑞氏染液染色后鏡檢查找瘧原蟲。薄血膜中瘧原蟲形態完整、典型,容易識別和鑒別蟲種,但原蟲密度低時,容易漏檢。厚血膜由于原蟲比較集中,易檢獲,但染色過程中紅細胞溶
絕對干貨分享:《瘧原蟲檢測技術》
絕對干貨分享:《瘧原蟲檢測技術》
非典型間日瘧原蟲鑒定
一、資料來源: 2015-10-10微信發自太原鋼鐵廠醫院,發熱40℃患者,血液涂片照片,請求鑒定,無其他病史與治療資料,等待多日無果。 二、間日瘧原蟲鑒定要點 1.紅細胞內寄生 2.紅色的核;藍色的漿;(由于著色淡,鑒定有一定難度) 3.棕色的瘧色素(棕色); 4.紅細胞脹大(間日瘧原
非典型間日瘧原蟲鑒定
?一、資料來源: 2015-10-10微信發自太原鋼鐵廠醫院,發熱40℃患者,血液涂片照片,請求鑒定,無其他病史與治療資料,等待多日無果。 二、間日瘧原蟲鑒定要點 1.紅細胞內寄生 2.紅色的核;藍色的漿;(由于著色淡,鑒定有一定難度) 3.棕色的瘧色素(棕色); 4.紅細胞脹大(間日瘧
瘧原蟲超微結構形態
(1)裂殖子:紅細胞內期裂殖子呈卵圓形,有表膜復合膜包繞。大小隨蟲種略有不同,平均長1.5μ;m,平均直徑1μ;m.表膜由一質膜和兩層緊貼的內膜組成。質膜厚約7.5μ;m,內膜厚約15μ;m,有膜孔。緊靠內膜的下面是一排起于頂端極環并向后部放散的表膜下微管。內膜和表膜下微管可能起細胞骨架作用,使裂殖
瘧原蟲抗體的臨床意義
瘧原蟲抗體陽性提示近期有瘧原蟲感染。但是瘧原蟲抗體檢測陰性不足以否定瘧疾,應做抗原檢測或涂片法找瘧原蟲。此對回顧性分析、流行病學調查有意義。
瘧原蟲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人體瘧原蟲有四種,即間日瘧原蟲(P.vivax),三日瘧原蟲(P. malariae),惡性瘧原蟲(P. falciparum)及卵形瘧原蟲(P. ovale)。間日瘧原蟲及惡性瘧原蟲較多見,三日瘧原蟲及卵形瘧原蟲較少見和罕見。瘧原蟲需要兩個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在人體內進行裂體增殖,包
瘧原蟲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人體瘧原蟲有四種,即間日瘧原蟲(P.vivax),三日瘧原蟲(P. malariae),惡性瘧原蟲(P. falciparum)及卵形瘧原蟲(P. ovale)。間日瘧原蟲及惡性瘧原蟲較多見,三日瘧原蟲及卵形瘧原蟲較少見和罕見。瘧原蟲需要兩個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在人體內進行裂體
瘧原蟲發育期形態簡述
(1)滋養體:為瘧原蟲在紅細胞內攝食和生長、發育的階段。按發育先后,滋養體有早、晚期之分。早期滋養體胞核小,胞質少,中間有空泡,蟲體多呈環狀,故又稱之為環狀體。以后蟲體長大,胞核亦增大,胞質增多,有時伸出偽足,胞質中開始出現瘧色素。間日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寄生的紅細胞可以變大、變形,顏色變淺,常有明顯
瘧原蟲耐藥性研究獲得新進展-瘧原蟲的耐藥性不會擴散
耐藥性問題是全球瘧疾防治工作面臨的重大挑戰。美國《科學》雜志14日報告一個好消息:瘧原蟲不會把對抗瘧藥物阿托伐醌產生的耐藥性傳給后代。這是第一次有研究顯示瘧原蟲的耐藥性不會擴散。 阿托伐醌2000年正式上市,孕婦與兒童均可安全使用,但很快瘧原蟲就對這種藥物產生耐藥性,現在阿托伐醌已基本從市場
外周血涂片:典型惡性瘧原蟲-1-例
?瘧疾在世界上分布廣泛,是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寄生蟲病之一,亦是非洲廣大地區所面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近期 Blood 雜志上,來自美國 Racsa 教授等介紹了 1 例通過外周血涂片診斷惡性瘧原蟲的患者,現介紹如下。基本病史?? ? 17 歲岡比亞裔青少年,因發熱和黃疸 1 周,腹痛及身體不適
瘧原蟲免疫學診斷的措施
(1)循環抗體檢測:常用的方法有間接熒光抗體試驗、間接血凝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由于抗體在患者治愈后仍能持續一段時間,且廣泛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檢測抗體主要用于瘧疾的流行病學調查、防治效果評估及輸血對象的篩選,而在臨床上僅作輔助診斷用。(2)循環抗原檢測:利用血清學方法檢測瘧原蟲的循環抗原能更好
突破|遏制瘧原蟲蔓延的新藥物
瘧疾是一種毀滅性的疾病,2021年報告的病例達到驚人的2.47億,死亡人數為61.9萬。這種由寄生蟲惡性瘧原蟲引起的疾病由蚊子傳播,導致發燒和類似流感的癥狀。盡管在治療瘧疾方面取得了進展,用藥物緩解癥狀,用殺蟲劑消滅攜帶瘧疾的蚊子,但寄生蟲和蚊子都在不斷進化,對這些措施產生了抗性。 人類感染的
LAMP方法通過微波照射檢測瘧原蟲
圖片:Blockthermostat BT 200微波照射是有前景的平臺,一套程序通過微波照射從人血和瘧原蟲體內快速可靠地提取核酸。雖然血液涂片的顯微鏡檢仍被視為診斷瘧疾感染的金標準,但是顯微鏡檢常檢測不到低密度感染,且要求高度技巧。德國蒂賓根大學的科學家與剛果共和國的同行合作收集了嚴重惡性瘧原蟲感
瘧原蟲厚血膜推片實驗
實驗步驟取外周血一大滴,滴于薄血片的右端1/3處,以推片一角,將血滴自內向外作螺形攤開,形成直徑1 cm大小的厚薄均勻的厚血膜。自然晾干后,用蒸餾水1滴加于血膜上,待血膜成灰白色時,將水傾去,再用甲醇固定。以稀釋的姬氏染液染色30分鐘晾干、鏡檢。或以瑞氏染液染色3~5分鐘晾干、鏡檢。
瘧原蟲鏡檢技術經驗交流
瘧疾是由瘧原蟲寄生于人體所發生的一種寄生蟲性傳染病,俗稱“打擺子”,屬于我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近年來隨著國內人口的流動、外出非洲等國家務工或旅游人員的增多,輸入性瘧疾病例也有增多的風險,但原發性病例在減少,幾乎每年都有輸入性瘧疾的報告,這就給臨床醫生和實驗室檢驗人員帶來更大的挑戰,對
瘧原蟲在按蚊體內的發育過程
當雌性按蚊刺吸病人或帶蟲者血液時,在紅細胞內發育的各期原蟲隨血液入蚊胃,僅雌、雄配子體能在蚊胃內繼續發育,其余各期原蟲均被消化。在蚊胃內,雄配子體核分裂成4—8塊,胞質也向外伸出4—8條細絲;不久,每一小塊胞核進入一條細絲中,細絲脫離母體,在蚊胃中形成雄配子。雄配子體在蚊胃中游動,此后,鉆進雌配子體
瘧原蟲薄血膜推片實驗
實驗步驟將一小滴外周血(采自耳垂或指尖)滴于一載玻片一側,另取一載玻片為推片,使其一端接觸血滴,使血滴向兩側分散,二玻片間保持30°~ 45°角度,將推片緊靠載玻片沿其表面迅速向前推動,形成分布均勻的血膜,自然干燥后用甲醇1~2滴固定。以稀釋的姬氏染液染色30分鐘晾干、鏡檢。或以 瑞氏染液染色3~5
瘧原蟲薄血膜推片實驗
將一小滴外周血(采自耳垂或指尖)滴于一載玻片一側,另取一載玻片為推片,使其一端接觸血滴,使血滴向兩側分散,二玻片間保持30°~ 45°角度,將推片緊靠載玻片沿其表面迅速向前推動,形成分布均勻的血膜,自然干燥后用甲醇1~2滴固定。以稀釋的姬氏染液染色30分鐘晾干、鏡檢。或以 瑞氏染液染色3
血瘧原蟲檢查操作規程(sop)
1. 目的:通過查找血液涂片中瘧原蟲,為臨床瘧疾的感染提供輔助診斷。2.實驗原理:應用瑞氏染色原理對制備好的厚血片和薄血片進行染色后在顯微鏡下查找瘧原蟲。3.標本采集3.1標本采集前病人的準備:間日瘧及三日瘧患者應在發作后數小時至10余小時采血;惡性瘧患者,應在發作后20小時左右采血。3.2標本種類
瘧原蟲的病原學診斷方法
厚、薄血膜染色鏡檢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從受檢者外周血液中檢出瘧原蟲是確診的最可靠依據,最好在服藥以前取血檢查。取外周血制作厚、薄血膜,經姬氏或瑞氏染液染色后鏡檢查找瘧原蟲。薄血膜中瘧原蟲形態完整、典型,容易識別和鑒別蟲種,但原蟲密度低時,容易漏檢。厚血膜由于原蟲比較集中,易檢獲,但染色過程中紅細胞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