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原蟲耐藥性研究獲得新進展瘧原蟲的耐藥性不會擴散
耐藥性問題是全球瘧疾防治工作面臨的重大挑戰。美國《科學》雜志14日報告一個好消息:瘧原蟲不會把對抗瘧藥物阿托伐醌產生的耐藥性傳給后代。這是第一次有研究顯示瘧原蟲的耐藥性不會擴散。 阿托伐醌2000年正式上市,孕婦與兒童均可安全使用,但很快瘧原蟲就對這種藥物產生耐藥性,現在阿托伐醌已基本從市場上消失。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對一種感染嚙齒類動物的瘧原蟲進行了研究,發現這種瘧原蟲在對阿托伐醌產生耐藥性后會出現3種基因突變,其中兩種基因突變會導致瘧原蟲的生殖細胞出現發育缺陷,而第三種基因突變會嚴重損害瘧原蟲雌性生殖細胞而導致完全不育。 研究人員還發現在感染人類的惡性瘧原蟲中,所發生的基因突變也導致瘧原蟲無法把耐藥性傳給后代。 負責研究的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教授杰夫·麥克法登把這種基因突變稱為“基因陷阱”。他說,這些結果讓研究人員“很興奮”,因為耐藥性正在破壞人們控制瘧疾的能力,而“這項工作為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標靶”。 這......閱讀全文
瘧原蟲耐藥性研究獲得新進展-瘧原蟲的耐藥性不會擴散
耐藥性問題是全球瘧疾防治工作面臨的重大挑戰。美國《科學》雜志14日報告一個好消息:瘧原蟲不會把對抗瘧藥物阿托伐醌產生的耐藥性傳給后代。這是第一次有研究顯示瘧原蟲的耐藥性不會擴散。 阿托伐醌2000年正式上市,孕婦與兒童均可安全使用,但很快瘧原蟲就對這種藥物產生耐藥性,現在阿托伐醌已基本從市場
美國研究發現:11個基因變異與瘧原蟲耐藥性有關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21日公布研究報告稱,他們發現了11個與瘧原蟲產生耐藥性有關的基因變異。 研究人員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雜志網絡版上報告說,他們分析了來自亞洲、非洲以及南美洲的57個已具有耐藥性的惡性瘧原蟲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篩查了1.7萬多個基
德研究人員揭示瘧原蟲對青蒿素的耐藥性機理
青蒿素是現今治療瘧疾的重要藥物,但有些瘧原蟲逐漸對它產生了耐藥性。德國研究人員近日表示,他們找到了惡性瘧原蟲對青蒿素產生耐藥性的機理,這一發現有助于未來改善針對瘧疾的藥物。 德國伯恩哈德·諾希特熱帶醫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說,惡性瘧原蟲體內有一種名為Kelc
基因突變致青蒿素失效:消滅耐藥性瘧原蟲成防瘧重點?
圍繞湄公河三角洲的地區因為瘧疾蟲泛濫而聲名狼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瘧原蟲已兩次對關鍵藥物產生耐藥性,其潛在的基因突變無情地席卷全球,迫使公共衛生官員不得不尋找抵抗瘧疾的新方法。 現在,耐藥性突變再次卷土重來。過去十年,治療瘧疾最有效的藥物青蒿素已在柬埔寨、緬甸、越南、老撾以及泰國邊境地區越來越
新型抗瘧疾化合物或有效治療瘧疾并抵御瘧原蟲的耐藥性
惡性瘧原蟲對一線抗瘧疾藥物耐藥性的出現和擴散使得識別并開發潛在的具有獨特作用方式的強效臨床前候選藥物成為當務之急;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題為“The antimalarial MMV688533 provides potential
體外篩選-輕松評估耐藥性!
耐藥性威脅著全球對瘧疾的控制和消除工作,因此有必要發現和開發新的抗瘧疾藥物。此外,在臨床使用中,瘧原蟲對每種抗瘧藥都產生了耐藥性,這促使人們需要鑒定出介導耐藥性的途徑。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研究人員報道了一種用于評估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對新型抗瘧疾藥物產生
抗瘧藥物耐藥性成隱憂
在針對整個非洲大陸的首個瘧原蟲基因組研究中,來自贊比亞、加納、肯尼亞、美國、英國、埃塞俄比亞、馬達加斯加、坦桑尼亞、喀麥隆、德國、科特迪瓦、加蓬、尼日利亞和馬里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棲息在這個大陸不同地區的惡性瘧原蟲的遺傳特征,包括賦予抗瘧疾藥物耐藥性的遺傳因子。這揭示了耐藥性在不同地區出現以及通過非
屠呦呦演講呼吁提高對青蒿素耐藥性的關注
12月7日,瑞典卡洛琳醫學院,2015年諾獎得主、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應諾獎委員會邀請作主題演講。 屠呦呦在演講中對青蒿素耐藥性的擔憂,引起媒體關注。她說,在包括柬埔寨、老撾、越南、泰國等地的東南亞大湄公河地區,已經出現對青蒿素具有抗藥性的瘧原蟲。就連非洲少數地區,也出現了青蒿素抗性蟲株,“這
瘧原蟲檢查影響因素
瘧原蟲檢查影響因素,醫學|教育網整理相關知識如下: 1.用油鏡檢查瘧原蟲,若未檢出瘧原蟲時,鏡檢視野不少于200個。 2.應在患者發熱前后采血為宜。間日瘧或三日瘧在發作數小時至10h內采血較好,惡性瘧則在發作開始時就采血為好。 3.一次陰性不能排除,對高度可疑患者應多次復查,以免漏診。
如何診斷惡性瘧原蟲?
主要靠外周血涂片檢查。 間日瘧原蟲用磷酸氯喹及磷酸伯氨喹治療,惡性瘧原蟲用氯喹,對抗氯喹株則宜用青蒿素類藥物、奎寧、咯萘啶、磺胺多辛和乙胺嘧啶等聯合用藥。
尋找瘧原蟲耐藥基因
對瘧原蟲(malaria parasites)進行的全基因組測序研究(Whole-genome sequencing)發現了與瘧原蟲對青蒿素類抗瘧藥(artemisinin-based drug)耐藥機制有關的基因組位點。這一發現有助于科學家們發現瘧原蟲的耐藥機制,以及這種耐藥機制的傳播
瘧原蟲的形態鑒別
?隨著現在醫學水平的提高,寄生蟲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但由于人們飲食的不注意,各省(尤其沿海城市)感染寄生蟲病的案例層出不窮。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關于瘧原蟲的各期形態。?? ?四種瘧原蟲在紅細胞內的各期形態不盡相同,是診斷、鑒別各種瘧原蟲的依據。瑞氏染色或姬氏染色后瘧原蟲的細胞質呈藍色,細胞核呈紅色,
惡性瘧原蟲及間日瘧原蟲的流行率,發病率報告出爐
瘧疾是經按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寄生于人體的瘧原蟲共有四種,即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其中惡性瘧原蟲及間日瘧原蟲是引起瘧疾主要死亡的瘧原蟲,為了使全球衛生界在2040年之前消滅瘧疾的雄心更接近現實,必須更好地了解已知導致人類瘧疾的瘧原
PLoS-Pathog:蛋白酶體抑制劑有望治療耐藥瘧疾
由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療中心的David Fidock、Caroline Ng、Barbara Stokes和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Matthew Bogyo 以及他們的同事一起合作在《PLOS Pathogens》上發表了的最新研究:蛋白酶體抑制劑聯合其他藥物在治療耐多藥的瘧疾方面具有潛力。 由原
Nature:尋找瘧原蟲耐藥基因
對瘧原蟲(malaria parasites)進行的全基因組測序研究(Whole-genome sequencing)發現了與瘧原蟲對青蒿素類抗瘧藥(artemisinin-based drug)耐藥機制有關的基因組位點。這一發現有助于科學家們發現瘧原蟲的耐藥機制,以及這種耐藥機制的傳播
Nat-Chem:開發出可有效抑制瘧疾傳播的新型藥物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Chemistry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等處的研究者通過對小鼠模型進行研究揭示了,阻斷瘧原蟲中一種名為NMT的酶類就可以有效抑制小鼠的疾病癥狀,研究者目前正在設計靶向作用NMT的新型分子,他們期待早日進行臨床試驗來驗證新型分子的有效性。
瘧原蟲發育期形態
(1)滋養體:為瘧原蟲在紅細胞內攝食和生長、發育的階段。按發育先后,滋養體有早、晚期之分。早期滋養體胞核小,胞質少,中間有空泡,蟲體多呈環狀,故又稱之為環狀體。以后蟲體長大,胞核亦增大,胞質增多,有時伸出偽足,胞質中開始出現瘧色素。間日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寄生的紅細胞可以變大、變形,顏色變淺,常有明顯
數千種可能的抗瘧藥物化合物被發現
這些化合物針對瘧原蟲表面的新的部位 科學家發現了數千種可能用于應對瘧疾的新的藥物化合物。 由蚊子攜帶的瘧原蟲導致的瘧疾每年導致數百萬人死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這種疾病的負擔最高,而且對現有藥物的耐藥性可能讓它變得更加致命。 但是如今《自然》(Nature)雜志上的兩篇論文報告了
一種β間二羥基苯甲酸大環內酯衍生物獲ZL
β-間二羥基苯甲酸大環內酯 由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魏孝義研究員等完成的“一種β-間二羥基苯甲酸大環內酯衍生物在制備防治瘧疾的藥物中的應用”于近日獲國家發明ZL授權(ZL號:ZL 200910037638.1)。 該成果涉及一種β-間二羥基苯甲酸大環內酯衍生物的應用,具體
與瘧原蟲耐受青蒿素有關的遺傳位點
一項研究發現了與青蒿素耐藥性有關的4個惡性瘧原蟲的遺傳位點。大多數瘧疾流行的國家在聯合療法中使用青蒿素作為治療惡性瘧原蟲的一線療法。Christopher V. Plowe及其同事對從最近出現了對青蒿素耐藥的惡性瘧原蟲的柬埔寨西部、孟加拉國和泰國進行的青蒿素療法有效性臨床試驗中收集的惡性瘧原
Nat-Commun:科學家開發出抵御瘧疾的新型改良藥物
???????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弗萊堡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抗瘧疾藥物阿托伐醌與其靶向蛋白結合的分子機制,文章中,研究者利用X射線晶體學技術對攜帶活性成分的蛋白質進行了三維結構的解析,藥物阿托伐醌和氯胍的聯合作用常用于在世界范圍內預
二合一的抗瘧疾藥“可以讓老藥煥發青春”
這種新藥可以逆轉對老的抗瘧藥的耐藥性 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強有力的抗瘧疾藥物,它還能夠恢復已經失去療效的抗瘧藥的活性。 這種“雙重功能”藥物能阻斷瘧原蟲生存的一個關鍵過程。此外,它既可以逆轉針對更老的抗瘧藥的耐藥性(當聯合使用的時候),又可以維持新藥的活性。 由美國波特蘭退伍
“超級瘧疾”肆虐-批評者質疑是“狼來了”
“超級瘧疾”肆虐 批評者質疑是“狼來了” 柬埔寨拜林的兒童在蚊帳里休息,一種“超級瘧疾”正在這里肆虐。 今年3月,一種能抵抗廣泛使用的藥物組合的瘧原蟲正在東南亞。這個令主流療法失效的“超級瘧疾”正在東南亞傳播,它迅速地從柬埔寨西部,穿過泰國東北部,一直延伸到老撾南部;現在它甚至已經降落在越南
揭示青蒿素強力瘧原蟲殺滅效果的機制
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NUS)的研究團隊解開了青蒿素強力瘧原蟲殺滅效果背后的謎團。青蒿素被認為是抵御瘧疾的最后一道防線,鑒于其耐藥性的出現,這些發現可能導向新療法的設計,從而對抗耐藥性寄生蟲。 該研究領導者之一、NUS理學院生物科
砍伐森林釋放致命瘧原蟲
在美國新奧爾良召開的熱帶醫學和衛生學年會上發表的研究報告稱,猴子身上的寄生蟲已成為馬來西亞瘧疾的主要來源,其災害源頭或應歸咎于森林砍伐。人際間傳播的諾氏瘧原蟲曾一度銷聲匿跡,但該病現已成為馬來西亞東北部超過2/3瘧疾住院患者的主要致病禍首。 研究人員表示,過去10年,由于伐木和棕櫚油生產導致大
瘧原蟲病原學診斷方法
厚、薄血膜染色鏡檢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從受檢者外周血液中檢出瘧原蟲是確診的最可靠依據,最好在服藥以前取血檢查。取外周血制作厚、薄血膜,經姬氏或瑞氏染液染色后鏡檢查找瘧原蟲。薄血膜中瘧原蟲形態完整、典型,容易識別和鑒別蟲種,但原蟲密度低時,容易漏檢。厚血膜由于原蟲比較集中,易檢獲,但染色過程中紅細胞溶
瘧原蟲抗體的臨床意義
瘧原蟲抗體陽性提示近期有瘧原蟲感染。但是瘧原蟲抗體檢測陰性不足以否定瘧疾,應做抗原檢測或涂片法找瘧原蟲。此對回顧性分析、流行病學調查有意義。
非典型間日瘧原蟲鑒定
?一、資料來源: 2015-10-10微信發自太原鋼鐵廠醫院,發熱40℃患者,血液涂片照片,請求鑒定,無其他病史與治療資料,等待多日無果。 二、間日瘧原蟲鑒定要點 1.紅細胞內寄生 2.紅色的核;藍色的漿;(由于著色淡,鑒定有一定難度) 3.棕色的瘧色素(棕色); 4.紅細胞脹大(間日瘧
瘧疾與瘧原蟲形態檢查鑒別
瘧原蟲的基本知識?(一)瘧疾(Malaria)概況 ? ? 瘧疾(Malaria)是世界六大熱帶病和我國五大寄生蟲病之一,對人類危害極大,非洲每年死于malaria的兒童約100萬。 ? ? malaria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各國,在我國華南、華中的某些地區,特別是云南和海南省尚有不少病例,因
瘧原蟲發育期形態簡述
(1)滋養體:為瘧原蟲在紅細胞內攝食和生長、發育的階段。按發育先后,滋養體有早、晚期之分。早期滋養體胞核小,胞質少,中間有空泡,蟲體多呈環狀,故又稱之為環狀體。以后蟲體長大,胞核亦增大,胞質增多,有時伸出偽足,胞質中開始出現瘧色素。間日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寄生的紅細胞可以變大、變形,顏色變淺,常有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