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療是一個建立在了解個體基因、環境以及生活方式基礎上的新興疾病治療和預防方法,具有整體觀、個體化、預測性的特點。這與中醫整體治療、辨證論治、治未病的思想不謀而合。個性化藥物治療是精準醫療的核心,要求醫生根據患者個體的基因型和基因表型制定給藥方案,對患者“量體裁衣”合理用藥,以提高藥物的有效性,降低不良反應。而中醫的辨證論治,既是一種基于“證”的個性化治療。方證對應,要求醫生根據患者的證候及其變化來決定方藥的加減應用。二者均強調因人、因地、因時的個性化辨證治療,以及基于基因(表達)或證候的“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療法。 那么,個性化治療中的基因與中醫辨證分型又有怎樣的關聯?有關證候的物質基礎研究認為,“證”可看作是與遺傳因素有關的、在環境因素影響下的基因隨時空變化而有選擇性差異表達的結果。筆者在知網上檢索中醫證候與基因相關性的研究,獲得300多條記錄,所涉及的疾病分布如下圖所示:圖1 中醫證候與基因相關性研究的疾病分布......閱讀全文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的總體部署,為進一步完善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體系,提升我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對提高公眾健康水平和促進健康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
近年精準醫療逐漸從科學走向臨床和健康應用。精準醫學納入“十三五”;基因診斷擴大適用范圍,二代測序診斷試劑盒和腫瘤免疫治療單抗獲FDA批準;國產測序儀量產實現個人基因組進入百美元時代;基因與健康管理、保險等跨界融合;第582次香山會議商討“中國微生物組計劃(CMI)”;國內BAT,華為等IT巨頭逐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總體部署,為加快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發展,科技部特制定《“十三五”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規劃》: “十三五”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規劃 中醫藥蘊含著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的總體部署,為加快推進健康產業科技發展,打造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未來經濟增長,引領健康服務模式變革,支撐健康中國建設,科技部等6部門制定《“十
【2016年12月3日,上海】“2016全球精準醫療(中國)峰會”于12月3日 -4日在上海光大會展中心國際大酒店盛大召開。1000多位精準醫療產業的領軍人物和從業者出席了本屆大會,共同探討我國精準醫療產業的創新發展。本屆大會以“全球視野洞見前沿,本土創新引領未來”為主題,來自政府監管機構的政策
美國腫瘤研究所(NCI)推出NCI-MATCH計劃,將在7月正式招募3000名志愿者進行腫瘤靶向治療藥物的臨床研究。NCI-MATCH是NCI-Molecular Analysis for Therapy Choice的縮寫,直譯過來是“選擇治療方案的分子分析計劃”。 該計劃將對3000名癌癥
近兩年,精準醫療即成為生物醫療行業里的熱點話題,據悉,生物標記物指導下的精準用藥(以下簡稱個性化治療),是精準醫療中公認的核心領域。但是在創新藥研發過程中找到真正的臨床生物標記物并不容易,這也是為什么這么多年來上市新藥只有很少數帶有伴隨診斷共同上市。 其新標志是新藥在FDA獲批時,以該藥的生物
隨著醫學技術提升、就醫環境改善,困擾人們的復雜疾病是否能夠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療?相關統計顯示,針對城市居民死亡率較高的癌癥(惡性腫瘤)、心臟病、冠心病等復雜疾病,傳統醫療方案的治療效果并不佳。據WINSymposium公布的數據顯示,傳統醫療在腫瘤治療上用藥無效率高達75%。人們仍然談“癌”色變。
2016年5月19日,科研人員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高通量、高內涵藥物綜合研究平臺實驗室內進行實驗操作。該技術體系提供的精準治療方案為提高惡性腫瘤治療療效和患者生活質量提供了可能。 2016年8月10日,上海正大基因科學研究院的技術人員在采集受檢者的口腔黏膜脫落細胞,這是基因
2018年7月23日,燃石醫學的腫瘤NGS檢測試劑盒獲批。在其后的幾個月里,諾禾致源、世和基因和艾德生物的同類試劑盒也相繼獲批。NMPA對腫瘤NGS檢測試劑盒的放行,不僅表示其對此種試劑盒的認可,也標志著腫瘤基因檢測行業從初生逐步走向成熟。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腫瘤基因檢測已經從不知所云的高新技
正如沒有一雙鞋子可以滿足所有人的腳,一種藥品也無法對所有人適用。經驗性用藥、千篇一律的用藥模式將在未來逐步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個性化用藥。是時,精準醫療開始走入人們的視野。 目前在臨床領域,精準醫療已涉及無創產前、輔助生殖、單基因病、新生兒篩查、腫瘤個體化治療、遺傳性腫瘤篩查、心血管病篩查、血
對于國內每年新增的430萬腫瘤患者來說,精準醫療的發展或成為生命的曙光。 但近日,腫瘤精準醫療被發表在《自然》和《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的兩篇文章推上了審判臺,被指“精準策略沒有給大多數腫瘤病人帶來好處,腫瘤的精準治療僅僅是一個待證明的假說。”這一觀點在國內醫療界引起極大爭論,有贊同者也有反駁者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精準醫療的世界,對于普通大眾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存在,但它走進我們每個人生活的速度之快,已大大出乎預期。 2015年1月份,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精準醫療計劃;9月份,美國國立衛生院發布了長達100多頁的《精準醫療項目集群——建立21世紀醫學研究基金會》的白皮書。精準醫療迅速成為醫學界關注的焦點。
精準醫療并不是美國人在今年才剛剛提出的詞匯,它最早由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在2011年提出。而此前人們已經提出了“4P 醫學模式”,即預測、預防、參與以及個體化醫療,精準成為第五個P。 它將數字醫療和大數據進行結合,有時也被稱作是個性化醫療。盡管在一些領域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可以忽略不計,但精準醫療更
基因測序服務市場增速快,預計2016年超過測序儀器市場。據Markets&Markets預測,2014-2020年上游市場中測序儀的復合增長率是15.4%。中游測序服務市場重資產、技術附加值低,將是產業鏈中增速最快的,據BCC Research預測2011-2016年復合增長率為29%。
去年十月,國務院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堅持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建立完善的分級診療制度。目前,“健康中國”已成為國家優先發展戰略,2017年更是成為分級診療慢病下基層醫改政策落地的關鍵年。精準醫學作為我國“十三五”計劃中的重大科技專項,對推進醫療創新技術在
慢病高發,健康管理漸成趨勢 建國以來,中國主要疾病譜變化顯著,死亡率高發的疾病由以傳染病為主過渡到慢性病為主。而中國傳統的以治療為主的診療模式也將會隨著國家疾病譜變化而改變,未來以預防為主的診療模式可能更加貼合國情民情。死亡率(1/10萬)來源:2013中國衛生統計年鑒 從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
11月11日,第一屆肝膽胰惡性腫瘤個性化診療國際論壇在上海成功舉辦,轉化醫學網作為特約媒體參加了本次論壇,會議期間有幸對演講嘉賓中國醫科大學劉云鵬教授進行了訪談,以下是訪談內容: 轉化醫學網:劉教授,您好!非常感謝您能接受轉化醫學網的訪談。今天恰逢“第一屆肝膽胰惡性腫瘤個性化診療國際論壇”的舉
液體活檢臨床意義大,市場空間廣闊 檢測血液中的CTC和ctDNA對患者腫瘤進行診斷與監測的方法稱為液體活檢。該技術能夠解決臨床取樣的難點,滿足對患者高頻監測的需求,并具有相比于穿刺活檢成本低的優點。因此研發進展迅速。未來有望應用在腫瘤早期篩查、腫瘤患者動態監測、以及個性化用藥指導等領域,市場前
2015年年初,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演講中正式啟動了“精準醫療計劃”,白宮官網發布精準醫療計劃的相關細節,隨后美國癌癥研究協會年會(AACR)在美國召開,此次會議匯集了目前所有癌癥主要領域的最先進研究成果,“精準醫療”的概念再次聚焦了全球的目光。當前的腫瘤治療正逐漸從對“癥”治療向對“基因
近年來,隨著基因組學技術在醫療領域的廣泛應用,全球范圍內對疾病的診療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各國政府也紛紛制定了相關的醫療計劃,并投入大量的資金。近日法國首次宣布啟動《法國基因組醫療2025》計劃,精準醫療再度吸來重金。疾病診療技術是精準醫療得以實現的關鍵,6月27日,Nature平臺連發四篇文章證
一貫被熱議的精準醫療話題,12月5日在生命科學園(中關村科學城)生物醫療大健康2017年度峰會暨發展論壇上再次被重點關注。精準醫學熱的背后,一扇通向人類未來的大門正在打開。 精準醫療的重點不在“醫療”,而在“精準”。與傳統醫學相比,精準醫療不僅能做到更精準、更快速,還可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無
精準醫療有一定泡沫 對于精準醫療是否過熱,華大基因旗下的創投孵化平臺藍色彩虹CEO劉靚認為資本市場總是有泡沫和泡沫擠掉的過程。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精準醫療是有一定泡沫的。“據我了解,原來做物流的企業,準備買一些淘汰的二手測試儀設備,然后與醫院合作做基因檢測。從這一方面來看,精準醫療確實過熱。”
精準醫學是在基因測序技術快速進步以及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科學交叉應用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新型醫學概念和醫療模式。它以大樣本人群基因組、蛋白質組、代謝組信息和表型數據為基礎,對疾病的深層次原因進行深度挖掘,精確尋找到疾病發生的原因和治療的靶點,并對同種疾病的不同狀態和過程進行精確亞分類,最終實現對疾病和患
7月29日,央視《朝聞天下》以“聚焦精準醫療”為主題,全面回應了這一在2015上半年引爆科學界和醫藥圈的概念。報道稱,國家衛計委和科技部等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制定精準醫療的戰略規劃。 那么,究竟什么是精準醫療,它會給患者帶來什么好處,今后看病就醫又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據國家精準醫學戰略專家組負
隨著科學和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技術被應用到醫療領域。醫學的歷史證明了科技的進步是控制感染性疾病、非傳染性疾病以及創新臨床應用的關鍵。 作為醫療的基礎,科技的進步在疾病預防和控制,以及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新科技的應用在更加精確的診斷、改進治療策略和探索個性化治療的新藥等方面都
2015年7月,美國國家癌癥研究院(NCI)拋出了NCI-MATCH試驗計劃,也被稱作EAY131研究,計劃招募3000名志愿者進行腫瘤靶向藥物的臨床研究,整合了以特定基因突變為靶點的20余種在研藥物或藥物組合,從而將試驗中的各例患者與針對其腫瘤分子異常的治療加以匹配。 2015年8月的時候已
美國科學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人類基因組計劃,1990年正式啟動,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科學家都參與了這一預算達30億美元的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后,2000年6月26日,六國科學家共同宣布,人類基因組草圖的繪制工作已經完成。在這場規模宏大、影響世界的基因測序項目落幕后,全球內陸續又有不
2016年5月19日,科研人員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高通量、高內涵藥物綜合研究平臺實驗室內進行實驗操作。該技術體系提供的精準治療方案為提高惡性腫瘤治療療效和患者生活質量提供了可能。 2016年8月10日,上海正大基因科學研究院的技術人員在采集受檢者的口腔黏膜脫落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