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是一種頗為流行的飲料,因含有咖啡因而會對人體產生興奮作用,有助于人們緩解疲勞。然而,新聞最近爆料,美國加州的法官要求星巴克等咖啡館在其出售的咖啡制品上粘貼癌癥警示標簽。于是乎“愛咖”的人們產生了恐慌。流行了這么久的咖啡真的跟致癌物扯得上關系嗎? 咖啡加工過程會產生丙烯酰胺 咖啡需要貼上癌癥警示標簽,其緣由主要是由于在咖啡的加工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叫“丙烯酰胺”的化學物質。丙烯酰胺是一種白色晶體,一般在食物的油炸、烘焙、烤制等高溫加工過程中(120℃以上)產生,尤其是含有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植物性食物(如炸薯片、咖啡、甜餅干和各種面包等)中的含量會更高,人們一般通過食物攝入。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其列為2A類致癌物,即對實驗動物的致癌性有充分的證據,且對人類可能會致癌,但就目前而言尚無明確的證據表明與癌癥存在明確的關聯性。 2010年的《食品與化學毒物學期刊》(《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閱讀全文
近日,美國洛杉磯法院的一份裁定,令“咖啡可能會致癌”的新聞在社交媒體刮起輿論旋風。該法院裁定,星巴克及其他咖啡公司需要在咖啡產品上標注“致癌警告標語”。原來是一種名為丙烯酰胺的物質將咖啡與致癌聯系在了一起,令作為世界三大飲品之一的咖啡惹上了麻煩。 罪魁禍首“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一種白色晶體
日前,一篇名為《速溶咖啡喝不得,致癌物比抽煙多》的文章在互聯網上傳播。文章稱速溶咖啡致癌性高,其含有的致癌物——丙烯酰胺的濃度甚至高于蛋糕、炸薯條、薯片與香煙。食品與營養信息中心專家阮光鋒表示,這種說法是典型的邏輯陷阱,世界上沒有任何食物可謂絕對的安全,況且丙烯酰胺是否導致人類癌癥還無定論,世界
咖啡含有致癌物;草莓是“最臟蔬果”;老鼠食用轉基因作物后變碩鼠;跳拉丁舞能導致性早熟……在過去的一個月里,仍有各種謠言在網上傳得“風生水起”。然而辟謠戰士怎能讓謠言當道,所以現在就讓我們把這些謠言放在科學的陽光下曬一曬吧。 謠言一 星巴克咖啡致癌 最近,無論你喝不喝咖啡,可能都聽過所謂“星
1月15日,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公布的一份檢測報告一石激起千層浪。 該報告稱,市面上58款曲奇及甜酥餅樣本經檢測,近9成樣本(51款)檢出污染物或基因致癌物。其中,有40款樣本檢出環氧丙醇,含量從3.4微克/千克至1900微克/千克不等;有42款樣本檢出丙烯酰胺,含量從32微克/千克至340微克/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縣高等法院日前裁定,在加州銷售的咖啡產品須標注致癌警示信息,原因是咖啡豆在烘焙過程中產生可能致癌的丙烯酰胺。此事引發全球媒體廣泛關注和爭論。那么,丙烯酰胺是什么?真的會致癌嗎?我們又該怎么做? 問:丙烯酰胺是什么? 答:丙烯酰胺是食物在煎、炸、烘烤等高溫加熱過程中產生的
無印良品“致癌門”事件持續發酵。日前,中國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發布檢測報告稱,無印良品的一款產地為馬來西亞的榛子燕麥餅干,被檢測出具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性的環氧丙醇和丙烯酰胺。 針對該款餅干的內地銷售情況,1月17日,上海市徐家匯一家無印良品門店的店員告訴記者,該款餅干現已全面下架,當日早上相關食品監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1月15日,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在58款餅干類食品檢測中發現了具有丙烯酰胺和環氧丙醇等致癌性物質。其中,無印良品等知名品牌都“榜上有名”。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談癌色變的今天,丙烯酰胺和環氧丙醇兩種原本默默無聞的化學物質一下子變得人盡皆知。雖然,丙烯酰胺已有國標規定了檢測
北斗地圖APP應用北斗衛星系統可取代GPS?星巴克咖啡含致癌化學物質?今年沙塵天這么多,是因為三北防護林被砍了?喝活蝌蚪能“強身健體”?4月份,這些信息是不是刷了你的朋友圈?現在,官方來辟謠了。 4月28日,每月一度的“科學流言榜”發布,該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
咖啡真的致癌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的回答,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不能拋開劑量談毒性,就算拿咖啡當水喝,也很難達到丙烯酰胺的致癌劑量。”益生菌變成了“無益菌”甚至“有害菌”?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的解讀,也可以用一句話總結:“實驗結果不等于科學結論,一項顯示益生菌制劑
近日,星巴克咖啡中含有丙烯酰胺的消息可謂火爆朋友圈,事情緣起于3月30日,美聯社、路透社等媒體的一則報道,報道稱美國洛杉磯一家法院裁決,星巴克和其他幾家咖啡公司,在加州銷售的咖啡必須貼上癌癥警告標簽。理由是,市面上出售的烘培咖啡中,被發現含有高濃度的丙烯酰胺。有媒體指出,不僅星巴克,本次案件中被
2018年,我國食品安全形勢繼續穩中向好,糧、肉、蛋、乳等基礎原料,以及大宗日常消費品的樣品合格率均處于較高水平,尤其是乳制品合格率始終保持在99.5%以上。然而,網絡上各種關于食品安全問題的傳言、謠言屢見不鮮,不斷考驗著生產者、消費者的心理承受力和辨別力 “咖啡是否致癌”“非洲豬瘟蔓延,豬
近日,在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發布的檢測報告中顯示,針對2018年8月至10月在香港多地購買了58款餅干類食品進行檢測,在部分樣品中檢出具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性的環氧丙醇和丙烯酰胺,其中無印良品的一款產自馬來西亞的榛子燕麥餅干,在對非預包裝或豁免營養標簽的預包裝樣品進行檢測發現,樣品中環氧丙醇和丙烯酰胺的
非洲豬瘟蔓延,豬肉還能吃嗎?”“益生菌成了‘無益菌’?”“咖啡是否致癌”“三文魚標準之爭”……剛剛過去的2018年,有哪些食品安全熱點事件值得關注?你是否誤信了朋友圈流傳甚廣的食品謠言?1月3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經中國科協指導權威發布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食品科技領域的多位專家、學者就公眾
非洲豬瘟蔓延,豬肉還能吃嗎?”“益生菌成了‘無益菌’?”“咖啡是否致癌”“三文魚標準之爭”……剛剛過去的2018年,有哪些食品安全熱點事件值得關注?你是否誤信了朋友圈流傳甚廣的食品謠言?1月3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經中國科協指導權威發布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食品科技領域的多位專家、學者就公眾
科技部 中科院關于公布2018年全國優秀科普微視頻作品名單的通知國科發智〔2019〕244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中央和國家機關各有關單位科技主管部門,中央軍委科技委: 為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
事件回顧:距離3月31日“星巴克致癌”刷屏事件已經過去一個大半個月了,朋友圈消停了,網友們也似乎忘記這件事了。然而賽默飛對待食品安全問題向來嚴謹。追本溯源,事件的起因是一種叫做丙烯酰胺的物質。那么,丙烯酰胺到底是什么?丙烯酰胺是食物發生“美拉德反應”時的一個副產物。咖啡里的丙烯酰胺是在烘焙的過程中產
食用植物油中普遍存在3-氯丙二醇(3-MCPD),該物質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性至今尚無定論。然而,對它的鑒定分析已成為食品安全的熱點之一。本文介紹了將大體積進樣(LVI)與二維氣相-飛行時間質譜(GC×GC-TOF-MS)相結合的方式,對3-MCPD進行定量分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人們或許
食用植物油中普遍存在3-氯丙二醇(3-MCPD),該物質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性至今尚無定論。然而,對它的鑒定分析已成為食品安全的熱點之一。本文介紹了將大體積進樣(LVI)與二維氣相-飛行時間質譜(GC×GC-TOF-MS)相結合的方式,對3-MCPD進行定量分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人們或許
“非洲豬瘟蔓延,豬肉還能吃嗎?”“益生菌成了‘無益菌’?” “咖啡是否致癌”“三文魚標準之爭”……2019年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協、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相關部門的領導出席活動并致辭。包括國家食品
大蒜熗鍋確實會產生致癌物丙烯酰胺,但數量極少,該物質為2A級致癌物,不屬于已知對人類有致癌能力的1級致癌物。動物試驗表明,丙烯酰胺具有潛在的神經毒性、遺傳毒性和致癌性,但是研究尚未確認丙烯酰胺的攝入量、相關生化標志物水平與人類癌癥風險之間的關聯。因此,不能說只要用大蒜熗鍋,就一定會增加致癌危險
薯條是比利時一大美味,外焦里嫩,香脆可口。可是近期記者發現,布魯塞爾幾家有名的薯條店出售的薯條不那么“好吃了”,品相也蒼白了許多。4月11日,歐盟正式實施一項新的法律,對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做出明確規定,要求所有的食品生產者必須遵守相關規定,否則將面臨法律處罰。 16年前,人們首次發現食品中含有
除草劑最近“火”了。先是北京的草莓被檢測出殘留乙草胺超標,引發質疑,隨之而來的是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所近日宣布,“有充足證據”表明,草甘膦在實驗動物中是致癌物,“有限的證據”表明,草甘膦對人類可能致癌。孟山都公司隨即發表聲明,此次評估不合理,其結論與此前多年的
圖片來源:Pixabay 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近日,“無印良品餅干致癌”的新聞登上了熱搜。 這一事件源于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的一次抽檢——他們測試了市場上58款曲奇、甜酥餅等餅干食品,結果發現,近90%的樣本(51款)都含有具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性的物質。 其中,無印良品的一款產地為馬
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近日,“無印良品餅干致癌”的新聞登上了熱搜。 這一事件源于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的一次抽檢——他們測試了市場上58款曲奇、甜酥餅等餅干食品,結果發現,近90%的樣本(51款)都含有具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性的物質。 其中,無印良品的一款產地為馬來西亞的榛子燕麥餅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