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包括Ta、T1和Tis期的膀胱癌,又稱為表淺性膀胱癌。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是指T2期以上的膀胱癌。局限于粘膜(Ta-Tis)和粘膜下(T1)的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占75%~85%,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占15%~25%,前者中大約70%為Ta期病變,20%為T1期病變,10%為Tis。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Tis)雖然也屬于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但一般分化差,屬于高度惡性腫瘤,向肌層浸潤的幾率較高。因此,應將Tis與Ta、T1期膀胱癌加以區別。......閱讀全文
在美國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是前列腺癌,在我國最常見的是膀胱癌。因此在中國當泌尿外科醫生接觸最多的惡性腫瘤患者就是膀胱癌患者,而且很多家屬會問到為什么會得膀胱癌。我剛進入臨床的時候也不知道如何去回答患者這個問題,因為大部分患者本身不是學醫的,對于一些專業的概念他們并不是很懂,如果用簡單幾句白話就回
廣泛地講,膀胱癌主要包括兩種類型:原發癌和轉移癌。原發性膀胱癌起源于膀胱本身,轉移癌來源于其它器官,只是癌細胞擴散到了膀胱,一般通過血流、淋巴系統或者直接從鄰近器官侵襲到膀胱,如前列腺、直腸、子宮頸。 原發性膀胱癌要比轉移性膀胱癌常見得多。其中最常見的是尿路上皮癌,占90%以上。膀胱癌可以有多
根據組織發生學,膀胱腫瘤可以分為上皮性腫瘤和非上皮性腫瘤。上皮性腫瘤占膀胱腫瘤的95%以上,以尿路上皮癌為主,占90%,其次為鱗癌和腺癌,分別占3%~7%和2%。其他少見的類型還有小細胞癌、類癌、惡性黑色素瘤等。近20%~30%的尿路上皮癌有區域性鱗狀或腺樣化生,是預后不良的指標。按照腫瘤生長方
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包括Ta、T1和Tis期的膀胱癌,又稱為表淺性膀胱癌。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是指T2期以上的膀胱癌。局限于粘膜(Ta-Tis)和粘膜下(T1)的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占75%~85%,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占15%~25%,前者中大約70%為Ta期病變,20%為T1期病變,10%為Tis。原位
大部分患者都是因為肉眼或鏡下血尿懷疑膀胱癌而做檢查的;其他一些可能有排尿刺激癥狀,如尿頻、尿急、尿痛;還有一些是由于尿脫落細胞學陽性,或者因為腰背疼痛做CT檢查時發現膀胱里面有腫塊。
膀胱腫瘤的主要癥狀是血尿,因此要與以血尿為表現的疾病作鑒別。 (1) 上尿路腫瘤:腎盂、輸尿管尿路上皮腫瘤出現的血尿和膀胱腫瘤相似,都表現為無痛性全程肉眼血尿。膀胱腫瘤血尿可同時伴有膀胱刺激癥狀,有時影響排尿,可以尿出血塊或“腐肉”。但腎臟或輸尿管腫瘤一般沒有膀胱刺激癥狀,排尿通暢,尿出的血塊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郭劍明教授團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基礎醫學院代謝與分子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黨永軍教授研究團隊以及美國喬治城大學劉學峰教授團隊共同協作完成了一項針對“膀胱癌經尿液無創腫瘤細胞培養與藥敏預測”的創新研究成果,該項目為世界首次成功利用膀胱癌患者尿液分離培養出可穩定擴增傳代的膀胱癌細
5月4日,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在線發表了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教授嚴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黃銳敏、周虎和南京大學附屬鼓樓醫院泌尿外科系教授郭宏騫的合作研究成果Wnt7a activates canonical Wnt signa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中的惡性腫瘤,通常情況下在中后期才能被診斷出來。膀胱鏡檢查是膀胱癌診斷的金標準,但這種方法具有一定的侵入性,并且在膀胱癌的早期診斷中,靈敏度和特異性較低,容易出現較高的假陽性率。膀胱癌的發生會對血液和尿液的成分產生直接影響,因此非侵入性的液體活檢將為膀胱癌的早期診斷帶來新的檢測方
膀胱癌的發病是一個多因素混合、多基因參與、多步驟形成的過程,異常基因型的積累加上外在環境的作用最終導致惡性表型的出現。目前比較公認的觀點是病毒或某些化學致癌物作用于人體,使原癌基因激活成癌基因,抑癌基因失活而致癌。80%以上的膀胱癌發病與致癌的危險因素相關。 吸煙和職業接觸芳香胺是目前明確的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