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科學家發現了肺黏液中特殊的凝膠結構,揭示了肺黏液阻止納米粒子通過的原因。該研究加深了對呼吸系統疾病,尤其是感染的理解,將有助于吸入式新藥的開發。相關成果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通常被稱之為“痰”的黏液黏附在人體呼吸系統氣道的內表面。這種黏性凝膠滋潤肺部并防止小顆粒的滲入,如病毒或柴油油煙顆粒等。以前科學家一直無法解釋,為什么納米粒子看似可以在肺黏液中運動,但有時卻不能到達肺細胞中的目標點,而只是吸附在了黏液上。 現在,來自德國薩爾大學、薩爾州亥姆霍茲藥物研究所(HIPS)、巴黎狄德羅大學(巴黎第七大學)和德國費森尤斯醫療公司的科學家合作揭示了肺黏液的物理屬性,并在納米尺度上解釋了肺黏液阻止納米粒子通過的原因。 薩爾大學生物制藥專業教授兼HIPS“藥物輸送”部門負責人克勞斯-邁克爾·萊爾教授介紹說:“肺的黏液是一種特殊的凝膠。它的構造與其他凝膠完全不同。‘正常的’凝膠微觀結構像纖細絲線繞成的孔隙......閱讀全文
德國科學家發現了肺黏液中特殊的凝膠結構,揭示了肺黏液阻止納米粒子通過的原因。該研究加深了對呼吸系統疾病,尤其是感染的理解,將有助于吸入式新藥的開發。相關成果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通常被稱之為“痰”的黏液黏附在人體呼吸系統氣道的內表面。這種黏性凝膠滋潤肺部并防止小顆粒的滲入
光鑷是一項正在飛速發展的技術,近年來,圍繞光鑷的新型應用層出不窮。光鑷是用高度聚焦的激光束的焦點捕獲粒子,從而使研究人員無需任何物理接觸即可操縱物體的技術。目前,光鑷已被用于捕獲微米級的物體,然而研究人員日益渴望將光鑷的應用擴展到納米級粒子上去。由法國雷恩第一大學Janine Emile和Ol
最近,小編被我司的工程師小姐姐安利了一部據說是英國最長壽的科幻劇《神秘博士》(Doctor Who)。在2018年底剛剛回歸的十一季中,新上任的第十三任Doctor造出了一件亮眼的神器——升級版音速起子,可謂是上可打外星人,下可開防盜門,有點無所不能的意思。 十三姨和她的起子
上個世紀90年代起,隨著納米科技走進人們的視線,宏觀世界中的器件走向微納世界成為世界潮流。微型馬達由于能廣泛應用于微機電、微流、生物醫藥等領域而倍受青睞,而光場、電場和磁場常常作為動力來智能地操控微型馬達。傳統的光驅動的旋轉微馬達可以通過向具有雙折射性質的物體傳遞角動量或向形狀不對稱的物體
手性向列膠體中可重構的打結和連接 (2011 Science文章) 對高聚物,大分子或者復雜材料中的缺陷線的打結或構建微尺度環是材料科學中富有挑戰性的任務。通過使用激光鑷作為一個顯微操控工具,將手性向列液晶膠體中的微觀拓撲缺陷線進行了任意復雜程度的打結和連接。所展示的所有結和連接包括霍普夫連接
作為呼吸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肺表面活性劑分子膜與可吸入細顆粒物的相互作用代表了肺部最初始的生物-納米作用。這類相互作用決定了吸入顆粒的最終歸宿、毒性效應及潛在的藥物用途。由于其細小尺度,很大部分吸入納米顆粒將沉積到肺泡附近,并與肺表面活性劑發生相互作用。其復雜作用機制與納米顆粒的物理化學特性密
中美科學家近日在《細胞》雜志撰文指出,他們研制出了納米顆粒,在老鼠眼中單次注射此顆粒可使老鼠在10周內,在白天看見紅外光,且副作用很小。這一發現有望促進人類紅外視覺技術的進步,在民用加密、安全和軍事行動等領域找到用武之地。 人類和其它哺乳動物只能看到可見光(波長約為400納米—700納米
亞微米尺度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質不同于塊體材料,雖然其強度較高,但卻表現出變形失穩等弱點,這不利于微納尺度器件的長期使用。 為了提高小尺寸材料的變形能力,西安交大材料學院微納中心碩士生丁明帥,在導師單智偉教授和韓衛忠教授的指導下,借助原位納米力學技術,通過高溫氦離子注入在金屬銅中形成平均尺寸
最新發現與創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光學與光學工程系李銀妹課題組,近日與上海交通大學魏勛斌教授合作,采用活體動物內的細胞,發展了動物體內細胞三維光學捕獲技術。日前,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網站還以《醫學研究:用光清除血管被堵塞的血管》為題對該研究工作進行報道
靜電場的標勢稱為電勢,或稱為靜電勢。在電場中,某點電荷的電勢能跟它所帶的電荷量(與正負有關,計算時將電勢能和電荷的正負都帶入即可判斷該點電勢大小及正負)之比,叫做這點的電勢(也可稱電位),通常用φ來表示。電勢是從能量角度上描述電場的物理量。(電場強度則是從力的角度描述電場)。電勢差能在閉合電路中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