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發現,曾經被認為只是簡單地為神經元占位的腦細胞實際上可能在幫助調節晝夜節律行為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星形膠質細胞是一種神經膠質細胞 – 即通常被稱為“神經系統的膠水”的、為神經元提供支撐和保護的支持細胞。 但是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星形膠質細胞不僅僅是間隙填充劑,而且它對于保持我們身體的內部時鐘是至關重要的。 長期以來,科學共識長期認為我們的內部時鐘是由視神經核(SCN)控制的,這是由約20,000個神經元組成的下丘腦腦區域。 但同一區域約有6000個星形星形膠質細胞,其功能從未得到充分的解釋。 現在,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一個團隊已經成功對小鼠中的星形膠質細胞進行獨立控制--通過改變星形膠質細胞,科學家們能夠減慢動物的時間感。 研究人員Matt Tso說:“我們之前并沒料到它們的影響這么大。” 曾經人們認為,SCN是大腦調節晝夜節律的唯一部分,但科學家現在明白,全身的細胞都有自己的晝夜節律鐘,包括構成肺、心臟、肝......閱讀全文
人體中最多的組成部分是什么?基因還是細胞呢?NO,NO,是機體的微生物!它們的數量與人體細胞的比例達到10∶1。僅在我們人體腸道中,就含有超過100萬億個細菌,這些細菌有助于人體消化食物,產生維生素以預防食物中細菌所誘發的疾病。 腸道菌群是指機體腸道的正常微生物群的總和,近年來關于腸道菌群的研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生物谷本年度心腦血管疾病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Science:重磅!親聯蛋白2切割竟可阻止心力衰竭產生doi:10.1126/science.aan3303. 美國愛荷華大學心臟研究員Long-Sheng Song博士及其團隊在之前的研究中已
1. Nature:細菌群體CRISPR-Cas多樣性有助限制病毒擴散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宿主(如細菌)基因多樣性通過限制寄生物(如病毒)進化而有助降低疾病擴散。相關研究結果于2016年4月13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dive
近日,清華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顏寧(Nieng Yan)教授發表了一篇題為“Structural Biology of the 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 Transporters"的綜述文章,針對一個主要的次級膜轉運蛋白超家族——主要協助轉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揭示了許多固體腫瘤中基因異常的源頭;冷泉港實驗
生物 醫學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田學科(本報駐美國記者)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
5月份就要過去了,生物谷小編根據本站報道的Cell、Nature和Science文章的點擊量,對讀者們關注度比較高的文章進行了盤點,這三大期刊雖然不能完全代表整個生物學領域的進展,但仍然十分具有指導性,囊括了生物學各個領域的部分最前沿進展。癌癥,HIV以及腸道微生物仍然是讀者們最為關注的幾個領域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很多人崇尚的理想生活方式,反之,夜貓子之流,大多數人會下意識地將其等同于行為不檢點。世界上很多文化也都有"早起早睡能帶來健康狀態,更容易獲得成功"的普遍信念,譬如: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等等 可是
據英國《每日郵報》10月22日報道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晚上食用含鐵豐富的食物會擾亂人體生物鐘,所以輪班工作者應避免食用牛排和菠菜等含鐵食物。 生物鐘監管著人體在每個24小時中的作息及消化時間,它的循環促進了人體細胞生長過程,影響著控制新陳代謝的荷爾蒙的釋放和其他生理機能。而大腦是則是控制生物
人體有一個內部生物鐘,密切對應著24小時光暗循環周期,人類的作息模式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生物鐘支配。這一生物鐘還可以控制機體的其他功能,例如代謝和體溫調節。 動物研究發現,當晝夜節律紊亂之時,就會出現諸如肥胖等健康問題和糖尿病等代謝疾病。針對夜班人員展開的研究,也揭示他們的糖尿病易感性增高。
幾十年來,對衰老和限制壽命的過程的了解一直困擾著生物學家。三十年前,通過鑒定延長多細胞模式生物壽命的基因變異,衰老生物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科學可信度。 在本文,我們總結了標志著這一科學成就的里程碑事件,討論了不同的衰老途徑和過程,并提出衰老研究正在進入一個具有獨特的醫學、商業和社會意義的新時代。
眾所周知,2017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美國遺傳學家杰弗里·霍爾(Jeffrey C. Hall)、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們在發現果蠅生物節律分子機制方面的貢獻。而在此前,醫學界真正將生物節律——
雜志封面 封面故事:東南亞猩猩基因組完成測序 東南亞類人猿或猩猩的基因組已完成測序——具體來說,所獲得的是一個蘇門答臘雌性個體的基因組初稿以及來自另外5個蘇門答臘猩猩和5個婆羅洲猩猩(分別是Pongo abelii和Pongo pygmaeus)的短序列數據。測序分析表明,婆羅
封面故事:東南亞猩猩基因組完成測序 東南亞類人猿或猩猩的基因組已完成測序——具體來說,所獲得的是一個蘇門答臘雌性個體的基因組初稿以及來自另外5個蘇門答臘猩猩和5個婆羅洲猩猩(分別是Pongo abelii和Pongo pygmaeus)的短序列數據。測序分析表明,婆羅洲—蘇門答臘全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壓力如何影響機體健康,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intelligentinsurer.com 【1】Nature:早期壓力可有助于延長壽命 doi:10.1038/s41586-019-1814-y 一項發表在Nature雜志上的最新研究發現,年輕時
睡眠是維持身體健康的中要因素,睡眠不足會導致各種精神相關疾病以及其它疾病的發生風險的上升,而睡眠過多也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健康風險。針對近期與睡眠相關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簡要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睡眠不足,你意想不到的危害 DOI: 10.1002/ana.25023 青壯年每天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球上大部分生物從幾十萬年前就開始就遵從這種大自然的特殊規律。當然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并沒有非常在意這中自然規律/現象,直到現代醫學的發展進步才讓我們將這種順應自然的規律同生物鐘畫起了等號。當然隨之而來的就是科學家們對生物鐘的各種深度研究。 很多科學研究都發現,人類生活中各
10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Science:新研究揭示人類微生物組是潛力巨大的新型抗菌藥物聚寶盆 doi:10.1126/science.aax9176 就像淘金熱中的淘金者曾經在北加州的山上開采這種閃亮的貴金屬一樣,“生物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聽到很多的“生活常識”,這些生活常識涵蓋了我們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不過,“生活常識”有時候也是違反科學原理的。盲目聽從一些流言,而不辯證地、實事求是地去主動思考,往往會給我們的生活造成很多不必的困擾。下面我們簡單梳理一下最近的科學研究,從而對一些常識性問題有更加深入的思
網絡上有一份人盡皆知的人體排毒表,上面正兒八經地“規定”了人體各種臟器的工作時間,并且還說只要不睡覺它們就不工作。這份精確到小時的“民間科普”讓很多人深信不疑,每當熬夜至深,往往驚覺此表,不禁心驚肉跳。當然也有人出來辟謠,說人體器官排毒根本就沒這么精準,器官是時時刻刻在工作的。聽到此話,那些十點鐘準
網絡上有一份人盡皆知的人體排毒表,上面正兒八經地“規定”了人體各種臟器的工作時間,并且還說只要不睡覺它們就不工作。這份精確到小時的“民間科普”讓很多人深信不疑,每當熬夜至深,往往驚覺此表,不禁心驚肉跳。當然也有人出來辟謠,說人體器官排毒根本就沒這么精準,器官是時時刻刻在工作的。聽到此話,那些十點鐘準
【導語】在藥物分析的技術討論之外,拓展了質譜沙龍的涉及范圍:增加了質譜相關新技術MassWorks的討論;GC/MS在公安法醫中的應用;以及蛋白質組學同位素標記、磷酸化翻譯后修飾鑒定的最新研究進展。 2009年7月25日下午,質譜沙龍第二十一期活動在第二炮兵總醫院胃食管返流中心示教室舉行。除了
再悉心的照料,再軟的枕頭,再舒服的光子浴,都不能讓那些周游世界的土豪逃離時差的折磨。然而,最近的一項研究宣稱科學家找到了一種強而有效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發現了一種可以修改睡眠周期主導基因的藥物,來幫助這些憔悴的旅行者調整時差。不僅如此,所有的睡眠問題都可能得到解決。 有Lhx1才有時差反
最近收到了一條來自讀者的吐槽:你們成天說熬夜不好,但是卻每天晚上十點半才推送,這是誠心不讓我們早睡…… 對不起,我們誠懇道歉(但絕對不改)。不過我們的希望是,大家能看科研結果看困直接睡著(不是 睡好覺到底多重要?我眼前就有一個現成的例子。因為昨天上線了音頻課,亞慧老師半宿沒睡,今天早上來了,
人類和其他動物為何睡眠是生理學剩下的深層奧秘之一。神經科學的主導理論是睡眠是大腦“下線”時回放記憶以便更好地編碼它們(“記憶鞏固”)。 另一種主導的競爭性理論就是睡眠在大腦網絡的再平衡(re-balancing)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在清醒(waking,也譯作醒著,或者喚醒)時的學習期間,大腦
當今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以及人們壓力的不斷增加,很多人多少都會出現一些睡眠問題,睡眠不足對我們的大腦和機體健康都是有害的,那么我們如何才能改善睡眠的質量呢?本文中小編整理了一些研究,告訴你影響睡眠質量的原因,以及科學家們如何支招來改善機體睡眠質量。 【1】PNAS:重大發現!個體的睡眠
這是一篇有關電子顯微鏡的綜述,是根據75篇發表使用實驗的文章歸納的。可以幫助讀者找到最適合的電子顯微鏡。日立高新Hitachi High Technologies America為研究碳酸酐酶可通過spidroin蛋白末端功能域促進蜘蛛絲的形成,采用Hitachi的H7100 electr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糖尿病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ence子刊:我國科學家揭示靶向YY1有望治療糖尿病腎病 doi:10.1126/scitranslmed.aaw2050.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是腎衰竭的主要原因,但缺乏對
睡眠是人體的一種主動過程,可以幫助恢復精神以及解除疲勞。如今人們的健康意識越來越高,“擁有健康才能擁有一切”的新理念深入人心,因此有關的睡眠問題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五天不睡眠人就會死去,可見睡眠對人類保持健康非常重要;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2
2020年3月21日是第20個世界睡眠日,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題是“改善睡眠,改善生活,改善地球”,我們都知道,睡眠與機體健康息息相關,睡眠不足會引發多種疾病,比如抑郁癥、衰老等,近些年來,科學家們通過深入研究發現,睡眠對機體各個方面都至關重要,本文中,小編整理了相關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