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膠質瘤所導致的癥狀和體征,主要取決其占位效應以 及所影響的腦區功能。膠質瘤由于其在空間的“占位”效應(mass effect),可以使患者產生頭痛、惡心及嘔吐、癲癇、視物模糊等癥狀。此外,由于其對局部腦組織功能的影響,還可以使患者產生其他的癥狀。比如,視神經膠質瘤可以導致患者視覺的喪失;脊髓膠質瘤可以使患者產生肢體的疼痛、麻木以及力弱等癥狀;中央區膠質瘤可以引起患者運動與感覺的障礙;語言區膠質瘤可以引起患者語言表達和理解的困難。膠質瘤由于惡性程度不同,其所產生癥狀的速度也不同。例如,低級別膠質瘤患者的病史往往在幾個月甚至上年,而高級別膠質瘤患者的病史往往在幾個星期至幾個月。根據患者的病史、癥狀以及體征,可以初步推斷出病變的部位以及惡性程度。但是最終的定位、定性診斷,還要綜合考慮其他的檢查,包括磁共振以及最終的診斷標準--病理診斷。......閱讀全文
腦膠質瘤是由于大腦和脊髓膠質細胞癌變所產生的、最常見的原發性顱腦腫瘤。年發病率約為3-8人/10萬人口。如同其他腫瘤(疾病)一樣,膠質瘤也是由于先天的遺傳高危因素和環境的致癌因素相互作用所導致的。一些已知的遺傳疾病,例如神經纖維瘤病(I型)以及結核性硬化疾病等,為腦膠質瘤的遺傳易感因素。[1]
如同其他腫瘤(疾病)一樣,膠質瘤也是由于先天的遺傳 高危因素和環境的致癌因素相互作用所導致的。一些已知的遺傳疾病,例如神經纖維瘤病(I型)以及結核性硬化疾病等,為腦膠質瘤的遺傳易感因素。有這些疾病的患者,其腦膠質瘤的發生機會,要比普通人群高很多。此外,一些環境的致癌因素也可能與膠質瘤的發生相關
腦膠質瘤指起源于神經上皮組織來源的腫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顱內腫瘤。按腫瘤的惡性程度,世界衛生組織將膠質瘤分為Ⅰ~ Ⅳ級,Ⅰ~Ⅱ級為低級別膠質瘤(low-grade gliomas,LGGs),Ⅲ~Ⅳ級為高級別膠質瘤(high-grade gliomas,HGGs)。其中,LGGs約占腦膠質瘤的15%
腦膠質瘤所導致的癥狀和體征,主要取決其占位效應以 及所影響的腦區功能。膠質瘤由于其在空間的“占位”效應(mass effect),可以使患者產生頭痛、惡心及嘔吐、癲癇、視物模糊等癥狀。此外,由于其對局部腦組織功能的影響,還可以使患者產生其他的癥狀。比如,視神經膠質瘤可以導致患者視覺的喪失;脊髓
神經膠質瘤簡稱膠質瘤,也稱為膠質細胞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約占所有顱內原發腫瘤的一半,廣義是指所有神經上皮來源的腫瘤,狹義是指源于各類膠質細胞的腫瘤。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1999年的分類方案分為星形細胞瘤、少支膠質瘤、室管膜瘤、混合性膠質瘤、脈絡叢瘤、來源不肯定的神經上皮組
1、星形細胞瘤 為神經膠質瘤中最常見的一類腫瘤。 成人多見于大腦半球,兒童則多見于小腦。可分為如下類型: (1)良性星形細胞瘤①纖維型星形細胞瘤。②原漿型星形細胞瘤。③飼肥型星形細胞瘤。 (2)間變型(惡性)星形細胞瘤是星形細胞瘤中的惡性類型。 (3)膠質母細胞瘤為星形細胞瘤中最惡性的
腦膠質瘤是中樞神經系統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腫瘤。采用手術、大劑量化療和放療等綜合措施治療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但其總體預后仍較差,尤其是惡性程度較高的膠質母細胞瘤。膠質瘤干細胞(GSC)在膠質母細胞瘤對抗常規治療以及腫瘤復發中可能起關鍵作用。此外,GSC所處的腫瘤微環境與GSC的發生發展有關,這為
膠質瘤是顱內最常見的腫瘤,病因不清。切除后容易復發,放射治療和化療效果不理想。近年來從成年的腦組織中可以培養出神經干細胞,傳統的觀點認為,膠質瘤中只含有膠質細胞,沒有神經元。近期的研究證明,膠質瘤在體外分化為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證明了膠質瘤中存在干細胞的可能性。這種細胞能夠同時表達神經元和星形膠質
膠質瘤的診斷,要綜合考慮患者的病史、癥狀、體征、輔助 檢查以及術后病理等進行綜合考慮和判斷。患者有臨床癥狀表現后,就診時最常做的檢查包括頭顱CT 與磁共振(MRI)。頭顱CT可以初步判定是否有顱內占位。膠質瘤在CT上,往往表現為腦內、低信號的病變;低級別膠質瘤一般無瘤周水腫,高級別膠質瘤往往伴
致命的腦癌膠質母細胞瘤(GBM)通常可以耐受化療和放療,但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艾布拉姆森癌癥中心的最新研究顯示針對基質細胞--組織中的結締組織細胞--可以成為一種有效地克服癌細胞耐藥的新方法。具體來說,研究人員發現,GBM使這些基質細胞像干細胞一樣活動,自然地抵抗殺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