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受血者輸血前血液傳播疾病檢測的臨床意義。方法 對8437名患者輸血前血液進行乙肝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體(抗-HC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抗-HIV)及梅毒抗體檢測分析。結果 HBsAg陽性率為12.50%,抗-HCV陽性率為1.15%,抗-HIV陽性率為0.05%,梅毒抗體陽性率為1.56%。結論 對輸血前患者進行血液傳播性疾病檢測對于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減少因輸血后感染引起醫療糾紛的發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患者、醫院及供血單位均有保護作用。【關鍵詞】 輸血是臨床上治療和搶救患者常用的醫療措施,近幾年來,安全輸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對血液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雖然采取了無償獻血、對獻血者進行嚴格篩查、開展成分輸血等措施,大大降低了病毒的傳播機率,但由于病毒檢測的“窗口期”問題及病毒性疾病感染途徑的多樣性,輸血雖然在臨床搶救和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仍可能引起血源性傳......閱讀全文
鄧梅英 陽彥芹 陳宇 黃巧莉 唐玉杰 王錦恒 粟明麗(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 輸血科, 541001)摘要:目的 探討輸血前和手術前患者相關血液檢測的重要性。 方法 對2004年1月~2005年6月的6851名患者在輸血前或手術前檢測血液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
[摘 要] 目的:了解我院病人術前、輸血前和產前由輸血引起的經血傳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的情況。方法:對我院2004年度1月至12月需輸血、手術或分娩的病人進行輸血前、術前及產前檢測共9項,即:甲型肝炎病毒抗體(抗HAVIgM)、乙型肝炎病毒標志
現代輸血作為一項臨床實用技術,成功的挽救了無數傷病員的生命,是醫學史上重大事件之一。人們從對血液的早期認識,歷經無數艱難探索,從魯莽到文明,從經驗到科學,至到現代輸血新觀念不斷變革,經歷了漫長階段;了解其發展軌跡,吸取其間成敗經驗,將有助于推動輸血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一、漫長中求索&nbs
臨床輸血是現代醫學中十分重要的醫療手段,特別是成分輸血為急診搶救、臨床治療等提供了有力保證。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輸血醫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涉及多個專業的新興學科。人們在運用輸血療法的同時,也開始關注輸血的副作用、并發癥和不必要的浪費。輸血實際上是血細胞與可溶性成分的移植,除帶來同種免疫反應和免疫負向調
輸血是搶救患者和治療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本身又可以導致病原體的輸血傳播,成為傳染病擴散的高危因素。目前的醫學檢測技術水平還不能完全避免輸血后傳染病的發生,一旦發生輸血醫療糾紛,醫院就有可能成為被告要承擔一定的民事賠償。實際上這方面的糾紛也有醫院
即時檢驗(POCT)是利用便攜式設備或試劑在數分鐘內得出檢驗結果的1種快速檢驗方式?國內POCT在緊急輸血方面應用尚未起步,有關這方面應用報道相當少?本文結合POCT現狀及緊急輸血的特點,探討了POCT在急診輸血方面應用的可行性及質量控制管理對策?以提高急診輸血效率,為患者提供及時?安全的服務,減少
輸血后肝炎是輸血后常見傳染病之一,發病幾率和危害性位居輸血相關疾病之首。尤其我國屬肝炎高發區,存在著許多引起輸血后肝炎(PTH)的高危因素,如獻血人員管理不利、無償獻血尚未完全開展、血液制品管理混亂和院內交叉感染等。所以調研PTH發病率和發病類型,對于制定預防PTH的措施,提高血液質量,保證患者輸血
影響臨床輸血質量及安全的因素 血源性疾病的傳播:違法違規采供輸血發生感染的風險極大,通過血源傳播的疾病已知有HIV、HBV、HCV、HDV、HEV、HGV、TTV、CMV、EBV、HPVB19、HTLV、SARSV 梅毒螺旋體、弓形體、瘧原蟲、克-雅氏病等。&nb
發熱病人能輸血嗎?高熱病人退到多少度才能繼續輸血?我們這里的界限是 38°c,你們那呢?一般情況下,發熱病人不應給予輸血,輸血的常見并發癥中就有發熱,如果在發熱時輸血就無法判斷是否由輸血引起的并發癥,發熱時輸血容易引起感染或加重感染。雙腔的中心靜脈導管可以同時輸液輸血嗎?可以,因為雙腔的中心靜脈導管
為了我院臨床用血安全,根據有關規定和市中心血站的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一、輸血的日常管理設在檢驗科。二、檢驗科要指定專人負責血液的收領、發放工作,要認真核查血袋包裝,核查內容如下:(一)血站的名稱及其許可證;(二)獻血者的姓名(或條形碼)、血型;(三)血液品種;(四)采血日期及時間;(五)有效期及
從2010年10月起,衛生部要求血液篩查中HBsAg等四項要用二步法檢測,相應地延長了檢測時間,這樣如實際工作中標本量大時,就來不及完成(指下班前),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尹杰主任:ELISA兩步法進行HBsAg的常規篩查具有提高檢出率、降低假陽性率的優勢,來不及完成工作可以通過靈活安排工作時間來調節。
隨著人們對生育質量的重視,優生四項檢測已經在全國大小醫院普及。許多基層醫院也相繼開展優生四項的檢查。那么優生四項檢查的項目意義是什么,又怎么對被檢查者以及臨床解釋檢驗結果呢 ?我們推出了優生四項項目臨床解釋系列 :系列一:單純皰疹病毒1 、單純皰疹病毒I型和II型(HSV &
【摘要】 目的 探討受血者在輸血前進行血液傳播性疾病相關檢測的臨床意義。方法 對2090例受血者在輸血前進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體(抗-HC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抗-HIV)、梅毒試驗(TRU
常說輸血無小事,到底復雜在哪里?為什么輸血需要查如此多的項目,明明患者缺血,還要抽那么多管血查這查那,作為家屬或者患者的你,是不是非常不理解? 那么聽小編給你講講輸血有哪些你不了解的事情。 輸血前的準備工作 &nbs
經輸血傳播疾病引起的醫療糾紛屢有發生,特別是在近幾年。為了確保醫療安全,輸血液制品前(包括輸血漿)有必要對受血者進行相關各項血清感染性指標檢測,以了解受血者在輸血前的身體狀況,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防范于未然。我院于2005年1月~20
【摘要】 目的 通過我院受血者輸血前五項檢查結果的統計分析,了解三亞地區隨機人群和輸血患者中輸血前五項陽性所占比例,保障輸血安全,避免血源性傳播疾病醫療糾紛的發生,從而使患者對自己輸血前的檢驗結果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有助于醫務人員在診療和護理過程中,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
丙型肝炎是由于感染丙型肝炎病毒而導致肝臟發生炎癥壞死和纖維化的一種傳染病,太原中醫肝病醫院趙勤改主任說部分丙型肝炎患者可以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故此病對患者健康威脅極大。丙型肝炎具有一些顯著性特征,了解這些特征,對科學診治丙型肝炎具有重要意義。 丙型肝炎有哪些特征? 輸血導致丙肝傳播,性傳播成為
近年來,法院受理的醫療糾紛案件呈上升趨勢,但審理時由于缺少專家證人證言的證據支持和法官的醫療知識有限,導致各地法院在審案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筆者試就其中輸血醫療糾紛的幾個問題進行分析。一、輸血與新染疾病的因果關系認定患者輸血后,新發疾病有些會立即表現出一些染病現象,從這些現象分析,可以比較容易地認
在本綜述中,我們旨在根據已出版的文章和專家建議,給每一種輸血反應的臨床狀況、以及治療和預防提供一個概要說明,便于大家參考。在附錄中,我們就各種類型輸血反應的診斷、治療和處理原則,以單頁格式給出了詳細的指導,給大家提供一個更廣泛更詳盡的說明,便于大家在臨床工作中使用。 我
成功的曙光禁令頒布后的一百多年,曾轟動一時的輸血療法變得無人問津。1795年美國醫生菲利普·菲茲克完成了有記載的首例人與人之間的輸血,但并沒有留下詳細的記錄。直到1817年,英國婦產科醫生詹姆斯·布蘭德爾頻頻目睹產婦因大出血而死亡,對此忍無可忍的他,先用動物進行輸血實驗,取得成功后,設計了一套輸血器
近年來,隨著化學發光檢測技術在醫學實驗室的廣泛應用,較多的實驗室采用化學發光檢測技術來測定乙肝五項,在與酶聯免疫實驗測定結果比較時,發現化學發光檢測乙肝核心抗體(HBcAb)陽性率遠高于酶聯免疫實驗。文獻報道酶聯免疫測定HBcAb陽性率為28%;化學發光法測定HBcAb陽性率可達57%[1]。為何會
在全血、成分血或血液制品的輸入過程中或輸入后,受血者出現了用原來疾病不能解釋的新的癥狀和體征,稱為輸血不良反應。輸血不良反應按發生的時間分即發型和遲發型,即輸血時或輸血后24h內發生的和輸血后幾天至幾十天發生的。我院是一所二級甲等醫院,組建血庫已近20年
1、靜脈輸血(blood transfusion) 是將全血或成分血如血漿、紅細胞、白細胞或血小板等通過靜脈輸入體內的方法。2、靜脈輸血的目的:補充血容量、糾正貧血、補充血漿蛋白、補充各種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補充抗體補體等血液成分、排除有害物質。3、靜脈輸血的原則:A輸血前必須檢驗血型及做交叉配血試
輸血帶來的感染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異體血輸入后的感染使人們的注意力由關心交叉配血過程,防止輸血反應,轉向了對于輸血傳播性疾病和輸血誘發免疫抑制的預防上。所幸的是,從下表可以看出,由于核酸技術的應用(NAT),使病毒檢測的窗口期明顯縮短,結果是異體血輸入后感染的風險出現了明顯下降。當然,也有一些尚無有
介紹丹麥醫院中的臨床微生物學科 近來一些學者發表文章提出檢驗醫學面臨挑戰[1]。我國和發達國家檢驗醫學發展相比,存在不少問題其中有檢驗醫學中缺乏高水平的醫師,結果長期落后于其他學科;局限于技術工作,不能或不愿參與臨床治療和診斷工作,致使發展受到限制。這些都是帶方向性的重要問題。我有機會曾三次(19
1 一般病人用血 (1)當班護士協助醫師向病人解釋,做好輸血前的“九項”①檢查工作;(2)將血交叉申請單與貼好標簽的試管攜至病人床邊核對“4項”②內容后,采血標本5~6ml;(3)將“4單”③及血標本一起送到血庫與血庫人員核對、雙簽名;(4)交叉配血完成后,由當班護士與血庫人員共同核對“九項”、雙簽
成分輸血指南一、 成分輸血的定義 血液由不同血細胞和血漿組成。將供者血液的不同成分應用科學方法分開,依據患者病情的實際需要,分別輸入有關血液成分,稱為成分輸血。二、 成分輸血的優點 成分輸血具有療效好、副作用小、節約血液資源以及便于保存和運輸等優點
將獻血人的紅細胞和血清分別與受血人的血清和紅細胞混合,觀察有無凝集反應,這一試驗便稱為交叉配血試驗。交叉配血是確定能否輸血的重要依據,兩側均不凝集可輸血。若獻血人紅細胞與受血人血清(主側)發生凝集應禁止輸血;主側不凝集,次測(獻血人血清與受血者紅細胞)凝集,必要時可少量、慢速輸血。在血型鑒定的基礎上
超溶血性輸血反應 雖然這一反應的發生率很低,卻是致命性的溶血反應,通常發生在患有血紅蛋白疾病的患者身上(鐮狀紅細胞病患者輸血時發生率1%至19%),在其他疾病患者身上也可見到。如果患者在輸血后血紅蛋白濃度低于輸血前,就應懷疑發生了過度溶血
血型定義:血液系統遺傳多太性。但是一般來說,血型指紅細胞ABO及Rh血型。 目前,血型主要由紅細胞凝集來判斷。有時由于疾病引起紅細胞血型抗原表達發生改變或血清中抗體改變,致使血型判斷困難或判斷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