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膜性腸炎的病因及病理
病因 近年證實偽膜性腸炎患者糞中分離出的難辨梭狀芽孢桿菌,能產生具細胞毒作用的毒素(toxinB)和腸毒作用的毒素(toxinA),前者是偽膜性腸炎的重要致病因素。這些毒素均可使倉鼠發生致死性回盲腸炎。毒素可造成局部腸粘膜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致使組織缺血壞死,并刺激粘液分泌,與炎性細胞等形成偽膜。在健康人群的糞便中,難辨梭狀芽孢桿菌陽性率約5%,住院病人攜帶率約13%,無癥狀的克隆病患者約8%。在50%新生兒及15%~40%的嬰兒糞中,雖可分離出此菌,甚至可有毒素產生,但并無致病作用。 難辨梭狀芽孢桿菌為厭氧的革蘭氏陽性菌,約6~8×0.5μm,芽孢較大,呈卵圓形,位于菌體頂端。動物實驗中,乳酸桿菌可降低本菌的毒力,另其他梭狀芽孢桿菌可使其毒力加強。 廣譜抗生素應用之后,特別是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氨基芐青霉素、羥氨芐青霉素等的應用,抑制了腸道內的正常菌群,使難辨梭狀芽孢桿菌得以迅速繁殖并產生毒素而致病。本病也可發生于手......閱讀全文
偽膜性腸炎的介紹
偽膜性腸炎是一種主要發生于結腸和小腸的急性纖維素滲出性炎癥,多系在應用抗生素后導致正常腸道菌群失調,難辨梭狀芽胞桿菌大量繁殖,產生毒素而致病 。因與抗生素的應用關系密切亦有“抗生素相關性腸炎”之稱,該病多發生于老年人、重癥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及外科大手術后的患者,其臨床表現輕重不一,可僅為輕度腹瀉
偽膜性腸炎的病理
近年證實偽膜性腸炎患者糞中分離出的難辨梭狀芽孢桿菌,能產生具細胞毒作用的毒素(toxinB)和腸毒作用的毒素(toxinA),前者是偽膜性腸炎的重要致病因素。這些毒素均可使倉鼠發生致死性回盲腸炎。毒素可造成局部腸粘膜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致使組織缺血壞死,并刺激粘液分泌,與炎性細胞等形成偽膜。在健康
如何診斷偽膜性腸炎?
1.病史 多發生于50歲以上人群,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多有胃腸手術或其他嚴重疾病史,并在近期內用過抗生素,尤其是廣譜抗生素。癥狀的發生多見于抗生素治療4~10天內或在停用抗生素后1~2周內。有腹瀉、腹痛、部分患者可排出斑塊狀偽膜,也可伴有腹脹、惡心、嘔吐、發熱等癥狀。 2.體征 可出現脈搏增
偽膜性腸炎的病因
近年證實偽膜性腸炎患者糞中分離出的難辨梭狀芽孢桿菌,能產生具細胞毒作用的毒素(toxinB)和腸毒作用的毒素(toxinA),前者是偽膜性腸炎的重要致病因素。這些毒素均可使倉鼠發生致死性回盲腸炎。毒素可造成局部腸粘膜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致使組織缺血壞死,并刺激粘液分泌,與炎性細胞等形成偽膜。在健康
治療偽膜性腸炎的介紹
1.立即停用原有抗生素 對疑診患者也要及時試停抗生素。對原發病必須使用者,可選用針對性強的窄譜抗生素。避免使用解痙劑和止瀉藥,防止毒素滯留于腸內。 2.對重癥患者 應加強支持療法,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補充血容量,補充血漿、白蛋白,以增強患者的抵抗力,使患者渡過危險期,為病因治療贏得時間。
偽膜性腸炎的基本介紹
偽膜性腸炎是一種主要發生于結腸和小腸的急性纖維素滲出性炎癥,多系在應用抗生素后導致正常腸道菌群失調,難辨梭狀芽胞桿菌大量繁殖,產生毒素而致病 。因與抗生素的應用關系密切亦有“抗生素相關性腸炎”之稱,該病多發生于老年人、重癥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及外科大手術后的患者,其臨床表現輕重不一,可僅為輕度腹瀉
偽膜性腸炎的診斷鑒別
在使用抗生素期間或停用抗生素后短期內,特別是在應用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后,突然出現無紅細胞的粘液腹瀉;或腹部手術后病情反而惡化,并出現腹瀉時,應想到本病。通過乙狀結腸鏡檢查,見到偽膜及糞中細胞毒素測定陽性可迅速獲得診斷。 (一)實驗室檢查周圍血白細胞增多,多在10,000~20,000/mm3
偽膜性結腸炎的癥狀
腹瀉是最主要的癥狀,腹瀉程度和次數不一。輕者大便2~3次/日,停抗生素后自愈;重者有大量水樣瀉,30次/日,部分患者可排出斑塊狀偽膜。常伴有腹痛,多在下腹部,呈鈍痛、脹痛或痙攣性疼痛,也可伴有腹脹、惡心、嘔吐、發熱等,重癥及暴發型者可出現水電解質紊亂、低蛋白血癥、中毒性及低血容量性休克。
偽膜性腸炎的臨床表現
腹瀉是最主要的癥狀,腹瀉程度和次數不一。輕者大便2~3次/日,停抗生素后自愈;重者有大量水樣瀉,30次/日,部分患者可排出斑塊狀偽膜。常伴有腹痛,多在下腹部,呈鈍痛、脹痛或痙攣性疼痛,也可伴有腹脹、惡心、嘔吐、發熱等,重癥及暴發型者可出現水電解質紊亂、低蛋白血癥、中毒性及低血容量性休克。
偽膜性腸炎的臨床表現
本病發病年齡多在50~59歲組,女性稍多于男性。起病大多急驟,病情輕者僅有輕度腹瀉,重者可呈暴發型,病情進展迅速。 (一)腹瀉是最主要的癥狀,多在應用抗生素的4~10天內,或在停藥后的1~2周內,或于手術后5~20天發生。腹瀉程度和次數不一,輕型病例,大便每日2~3次,可在停用抗生素后自愈。重
偽膜性腸炎的檢查方式介紹
1.實驗室檢查 周圍血白細胞計數增多,以中性粒細胞增多為主。便常規檢查無特異性改變,僅有白細胞,肉眼血便少見。有低白蛋白血癥、電解質失平衡或酸堿平衡失調。糞便細菌特殊條件下培養,多數病例可發現有難辨梭狀芽胞桿菌生長。污泥梭狀芽胞桿菌抗毒素中和試驗常陽性。 2.內鏡檢查 在高度懷疑本病時,應
偽膜性結腸炎的診斷
1、病史 詳詢有無大手術史及較長時間應用廣譜抗生素史;有無休克、心力衰竭、尿毒癥、結腸梗阻等病吏;有無發熱;有無腹痛、惡心、腹脹;有無大量腹瀉,腹瀉物是否呈綠色海水樣或黃色蛋花樣稀便,有無脫落的偽膜;腹瀉后腹脹是否減輕。 2、體檢 注意全身情況變化,有無脈搏增快、血壓下降、呼吸急促等休克表
偽膜性腸炎的病因及病理
病因 近年證實偽膜性腸炎患者糞中分離出的難辨梭狀芽孢桿菌,能產生具細胞毒作用的毒素(toxinB)和腸毒作用的毒素(toxinA),前者是偽膜性腸炎的重要致病因素。這些毒素均可使倉鼠發生致死性回盲腸炎。毒素可造成局部腸粘膜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致使組織缺血壞死,并刺激粘液分泌,與炎性細胞等形成偽膜
偽膜性腸炎的病理及臨床表現
病理 偽膜性腸炎主要發生在結腸,偶見于小腸等部位。病變腸腔擴張,腔內液體增加。病變腸粘膜的肉眼觀察,可見凝固性壞死,并覆有大小不一、散在的斑點狀黃白色偽膜,從數毫米至30毫米。嚴重者偽膜可融合成片,并可見到偽膜脫落的大、小裸露區。顯微鏡下可見偽膜系由纖維素、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粘蛋白及壞死細
偽膜性腸炎的臨床表現及診斷鑒別
臨床表現 本病發病年齡多在50~59歲組,女性稍多于男性。起病大多急驟,病情輕者僅有輕度腹瀉,重者可呈暴發型,病情進展迅速。 (一)腹瀉是最主要的癥狀,多在應用抗生素的4~10天內,或在停藥后的1~2周內,或于手術后5~20天發生。腹瀉程度和次數不一,輕型病例,大便每日2~3次,可在停用抗生
假膜性腸炎的病因
本病發生原因之一是應用四環素、土霉素、氯霉素、強力霉素、氨芐青霉素、林可霉素等廣譜抗生素以后。第二各原因是因機體的免疫抗病機能低下,如腸道缺血、腸道菌群失調或術后及腸梗阻、白血病、糖尿病、慢性肺心病的患者,抵抗力下降使細菌易于繁殖生長并產生霉素而致病。大手術后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時,可能使機體的免疫
怎樣預防偽膜性腸炎?
首先應注意抗生素的使用,避免濫用抗生素,減少偽膜性腸炎的發病率,尤其是廣譜抗生素的使用要有明確的目的,在取得預期的療效之后應及時停藥。對老年體弱手術者,尤其是進行腹腔和盆腔大手術后,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癌癥病人,應盡量避免使用易于誘發難辨梭狀芽胞桿菌的抗生素。對必須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要加強警惕,早期
如何診斷假膜性腸炎?
1.腹瀉前有某些抗生素使用史。 2.有典型的臨床表現如腹瀉、腹脹、發熱、白細胞計數增加,嚴重時有便血、中毒性腸麻痹、腸穿孔、中毒性休克。 3.糞便細菌學分離,鑒定有難辨梭狀芽胞桿菌。 4.糞便過濾液或分離菌株培養的過濾液有毒素,在組織培養中具有細胞病理效應,且能被難辨梭狀芽胞桿菌抗毒素或污
假膜性腸炎的簡介
假膜性腸炎(pseudomembranousenteritis,PME)是一種急性腸道炎癥,因在小腸或結腸的壞死黏膜表面覆有一層假膜而得名,本病易發生在大手術和應用廣譜抗生素后,故又有人稱之為手術后腸炎、抗生素性腸炎。多發生在50~60歲的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本病一般發生于腫瘤、慢性消耗性疾病
假膜性腸炎的體征
本病發病急驟,一般發生在腹部大手術后并應用抗生素的患者。最早可出現在開始用藥后數小時至兩天之內。最晚可于停藥后3周內發病。一般在用藥4~6天出現。發病時突感發燒不適、腹痛,有時腹痛很劇烈,似急腹癥,惡心、腹脹、腹瀉。腹瀉可分兩型:一為大量綠色水樣便,可類似霍亂。每天在便量4000~5000ml,
假膜性腸炎的檢查
㈠糞便檢查: 糞便在顯微鏡下見膿細胞和白細胞增多,隱血試驗呈陽性。糞便涂片作革蘭氏染色,可發現陽性球菌大量增多,而陰性桿菌減少。必要時作重復涂片檢查以觀察球、桿菌的比例變化。如有條件,可用雙酶梭狀芽胞桿菌抗霉素中和法測定糞便中有無難辨梭狀芽胞桿菌霉素的存在。不含細胞的糞便濾液在組織培養中產生的
假膜性腸炎的生理
1.發病機制腸道內的細菌來自口腔,從外界進入消化道的細菌經過胃時大部分被胃酸殺死,僅有很少數未被殺滅的細菌進入十二指腸以及回腸的上段,十二指腸和空腸幸存的細菌主要是革蘭陽性鏈球菌、乳酸桿菌、微粒球菌屬和酵母菌,總數少于105/ml。在回腸的中下段細菌數開始增加,含量估計為105~106/ml,在
假膜性腸炎的鑒別診斷
臨床上診斷假膜性腸炎,應注意與下列疾病相區別。 1.腸扭轉或腸套疊復位術后腸扭轉或套疊造成腸管缺血、缺氧,在血循環改善后,由于毒素吸收出現高熱及腹瀉,有時需和假膜性腸炎鑒別。腸扭轉或腸套疊復位術后出現的腹瀉來自于腸道積存的內容物,腹瀉的次數和量少于假膜性腸炎而且不會越來越多,內容物中所含的有形
關于假膜性腸炎的基本介紹
假膜性腸炎是一種急性腸道炎癥,多發生在50~60歲的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因在小腸或結腸的壞死黏膜表面覆有一層假膜而得名,本病易發生在大手術和應用廣譜抗生素后,故又有人稱之為手術后腸炎、抗生素性腸炎。假膜性腸炎的實質是腸道內菌群生態平衡失調,腸道菌群通過以下機制起到非特異性免疫作用: ①H2O
簡述假膜性腸炎的病因治療
極為重要,臨床用藥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對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的要嚴密觀察消化道的變化。一旦懷疑本病或已明確診斷應立即停用正在使用的抗生素。停用抗生素以后有利于腸道其他細菌特別是需氧菌的生長,抑制厭氧菌生長,恢復正常的腸道內環境。
假膜性腸炎的體征及病因
體征 本病發病急驟,一般發生在腹部大手術后并應用抗生素的患者。最早可出現在開始用藥后數小時至兩天之內。最晚可于停藥后3周內發病。一般在用藥4~6天出現。發病時突感發燒不適、腹痛,有時腹痛很劇烈,似急腹癥,惡心、腹脹、腹瀉。腹瀉可分兩型:一為大量綠色水樣便,可類似霍亂。每天在便量4000~500
手術治療假膜性腸炎的相關介紹
在非手術的積極治療下,病程無改善,懷疑腸壞死、腸穿孔或發生中毒性巨結腸的可在糾正酸中毒、補足血容量的同時積極手術探查。 (1)小腸修補或腸切除術適合于局部或一段腸管病變,腸壁充血水腫、壞死、穿孔者。可酌情行修補或一期切除吻合。 (2)回腸造口和橫結腸造口術中毒性巨結腸或腸穿孔時由于病情危重,
概述假膜性腸炎的臨床表現
本病一般發生于腫瘤、慢性消耗性疾病及大手術后應用抗生素的過程中,大多數起病急驟,病情發展迅速。發病時間最早的可在開始用藥后幾小時,但也可在停藥后3周左右,約有20%的患者在停抗生素后2~10天內起病。 1.發熱 10%~20%的患者發熱、白細胞計數升高,個別的可呈現類白血病反應樣血象。輕型患
假膜性小腸結腸炎的簡介
假膜性小腸結腸炎(PMC)是一種主要侵犯結腸,也可累及小腸的急性黏膜壞死,纖維素滲出性炎癥。假膜性小腸結腸炎是因使用抗生素導致腸道菌群失調,由難辨梭狀芽胞桿菌在腸道大量繁殖引起的腸炎。嚴重者大便排出片狀黏膜,曾稱假膜性腸炎,本病由于廣泛使用抗生素而日益增多,又稱抗生素相關性腸炎,是一種常見的醫院
怎樣預防假膜性小腸結腸炎?
由于抗生素的應用是引起假膜性小腸結腸炎的主要誘因,而且無論使用何種抗生素、劑量多少及療程長短均可誘發該病。因此,老年患者應盡量避免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廣譜抗生素,必須使用時可選用窄譜抗生素。一旦懷疑有PMC時,應立即停用相關抗生素。另外,應加強鍛煉,增強機體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