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納米氧化硅的生產方法
化學氣相沉積(CVD)法,又稱熱解法、干法或燃燒法。其原料一般為四氯化硅、氧氣(或空氣)和氫氣,高溫下反應而成。反應式為:SiCl4+ 2H2+ O2—>SiO2+4HCl。空氣和氫氣分別經過加壓、分離、冷卻脫水、硅膠干燥、除塵過濾后送入合成水解爐。將四氯化硅原料送至精餾塔精餾后,在蒸發器中加熱蒸發,并以干燥、過濾后的空氣為載體,送至合成水解爐。四氯化硅在高溫下氣化(火焰溫度1000~1800℃)后,與一定量的氫和氧(或空氣)在1800℃左右的高溫下進行氣相水解;此時生成的氣相二氧化硅顆粒極細,與氣體形成氣溶膠,不易捕集,故使其先在聚集器中聚集成較大顆粒,然后經旋風分離器收集,再送入脫酸爐,用含氮空氣吹洗氣相二氧化硅至PH值為4~6即為成品。......閱讀全文
簡述納米氧化硅的生產方法
化學氣相沉積(CVD)法,又稱熱解法、干法或燃燒法。其原料一般為四氯化硅、氧氣(或空氣)和氫氣,高溫下反應而成。反應式為:SiCl4+ 2H2+ O2—>SiO2+4HCl。空氣和氫氣分別經過加壓、分離、冷卻脫水、硅膠干燥、除塵過濾后送入合成水解爐。將四氯化硅原料送至精餾塔精餾后,在蒸發器中加熱
簡述納米氧化硅在其他方面的應用介紹
1、在光學領域的應用納米微粒應用于紅外反射材料主要是制成薄膜和多層膜來使用。納米微粒的膜材料在燈泡工業上有很好的應用前景。高壓鈉燈以及各種用于拍照、攝影的碘弧燈都要求強照明,但是燈絲被加熱后69%的能量轉化為紅外線,這就表明有相當多的電能轉化為熱能被消耗掉,僅有一少部分轉化為光能來照明,同時,燈
簡述電池材料納米二氧化硅的理化性質
一、物理性質 納米二氧化硅外觀為為無定形白色粉末,粒子尺寸范圍在1~100納米,微結構為球形,呈絮狀和網狀的準顆粒結構。 【溶解性能】不能溶于水和酸(氫氟酸除外)及有機溶劑,能溶于堿及氫氟酸。 【穩定性】穩定 二、化學性質 【CAS登錄號】60676-86-0 【EINECS登錄號】
關于納米氧化硅的簡介
氣相白炭黑俗稱“納米白炭黑”,廣泛用于各行業作為添加劑、催化劑載體,石油化工,脫色劑,消光劑,橡膠補強劑,塑料充填劑,油墨增稠劑,金屬軟性磨光劑,絕緣絕熱填充劑,高級日用化妝品填料及噴涂材料、醫藥、環保等各種領域。并為相關工業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新材料基礎和技術保證。由于它在磁性、催化性、光吸收、熱
環氧氯丙烷的生產方法
環氧氯丙烷最早于1854年由Berthelot用鹽酸處理粒甘油,然后用堿液水解時首先發現的。20世紀60年代前后,為適應環氧樹脂生產發展的需求,環氧氯丙烷開始以氯丙烯為原料作為主要產品進行生產。工業上環氧氯丙烷的生產方法主要有丙烯高溫氯化法和醋酸丙烯酯法兩種。前者由美國Shell公司于1948年
什么是納米氧化硅?
氣相白炭黑是極其重要的納米級無機原材料之一,由于其粒徑很小,因此比表面積大,表面吸附力強,表面能大,化學純度高、分散性能好、熱阻、電阻等方面具有特異的性能,以其優越的穩定性、補強性、增稠性和觸變性,在眾多學科及領域內獨具特性,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簡述硅酸鈣的生產方法
1、由氧化鈣和二氧化硅在高溫下煅燒熔融而成。 2、將純石英與碳酸鈣按CaO/SiO2為1∶1(摩爾比)混合,放入鉑坩堝中于1500℃以上充分熔融后,將鉑坩堝在水中急冷。將制得的偏硅酸鈣玻璃體放入鉑坩堝中,加熱至800~1000℃,即開始結晶而生成β-CaSiO3。 3、利用α-CaSiO3的
簡述西咪替丁的生產方法
中間體(I)和2-氨基乙巰醇鹽酸鹽,在溴化氫存在下反應,然后用碳酸鉀中和得到化合物(Ⅱ)。接著和相應的硫脲反應,得到西咪替丁 2.4-羥甲基-5-甲基-1H-咪唑鹽酸鹽和2-氨基乙巰醇鹽酸鹽,在溴化氫存在下反應,再用碳酸鉀中和,得到的化合物和相應的硫脲反應,得到西咪替丁。
簡述氯代環己烷的生產方法
氯代環己烷的合成方法有以下兩種。 環己醇氯化法 將環己醇與30%鹽酸混合攪拌,升溫至85℃回流12h,內溫逐漸上升至103℃左右;回流結束,冷至20℃,靜置分層,放去酸水,以氯化鈉飽和液及碳酸鈉溶液分別洗1次,用無水氯化鈣干燥,分餾,收集141~142.5℃餾分,得氯代環己烷,收率為83%。
關于納米氧化硅的產品特性介紹
產品為人工合成物無定形白色流動性粉末,具有各種比表面積和容積嚴格的粒度分布。本產品是一種白色、松散、無定形、無毒、無味、無嗅,無污染的非金屬氧化物。其原生粒徑介于7~80nm之間,比表面積一般大于100㎡/g。由于其納米效應,在材料中表現出卓越的補強、增稠、觸變、絕緣、消光、防流掛等性質,因而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