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手術并發腦脊液漏較多見,但因腦脊液漏引起顱內出血的報道較少。我院骨科自2018年1月~2020年12月共診治脊柱術后腦脊液漏伴顱內出血患者3例,總結報道如下。臨床資料病例1,女性,51歲,因“雙下肢行走不穩兩年加重半年”入院。八年前因胸椎結核行病灶清除、T11/12椎體融合術。入院后胸椎X線片、CT及MRI顯示:T11/12椎體融合、T10水平黃韌帶鈣化、椎管狹窄。于2018年12月17日行“胸椎后路全椎板切除、黃韌帶鈣化灶切除減壓、椎弓根釘棒內固定術”,術中見黃韌帶與硬脊膜鈣化粘連嚴重,無法分離,切除時造成硬脊膜缺損破裂,約1×3cm大小,發生腦脊液漏,術中取胸背筋膜和腦膜補片修補。術后31h患者出現頭痛、嘔吐,并逐步出現視物模糊癥狀,急診頭顱CT檢查示右顳部硬膜下出血;頭顱MRI檢查示雙側小腦出血、右顳部蛛網膜下出血。給予頭低腳高位,每日補液量3000ml以上,泮托拉唑60mgQD靜滴預防應激性胃潰瘍;氨甲環酸氯化鈉注射......閱讀全文
脊柱手術并發腦脊液漏較多見,但因腦脊液漏引起顱內出血的報道較少。我院骨科自2018年1月~2020年12月共診治脊柱術后腦脊液漏伴顱內出血患者3例,總結報道如下。臨床資料病例1,女性,51歲,因“雙下肢行走不穩兩年加重半年”入院。八年前因胸椎結核行病灶清除、T11/12椎體融合術。入院后胸椎X線片、
腦積水主要手術治療方式有第三腦室底造瘺術和分流術[包括腦室-腹腔分流術(ventriculoperitoneal?shunt,VPS)、腦室-心房分流術、腦室-上矢狀竇分流術、腰大池-腹腔分流術等]。VPS是治療腦積水的主要術式,常見并發癥有梗阻、感染、引流過度/不全、顱內出血等。2015年9月1日
超聲引導下蛛網膜下腔置管用于垂體腺瘤術后腦脊液鼻漏顱內感染患者,女,51歲,152cm,60kg,因“外傷后頭顱CT檢查發現垂體占位半月余”入院,既往有左側鎖骨骨折手術史。入院查體:心肺及腹部未見異常,神經專科查體正常,術前常規化驗正常,頭部增強MRI提示垂體腺瘤,初步診斷“垂體腺瘤”,擬行“顯微鏡
腦海綿狀血管畸形是種常見的血管性病變,海綿狀血管瘤是指由眾多薄壁血管組成的海綿狀異常血管團,這些畸形血管緊密相貼,血管間沒有或極少有腦實質組織。它們并非真性腫瘤,按組織學分類屬于腦血管畸形。它易發生少量、多次出血而引起癥狀,大量出血少見。 我院發現1例腦血管瘤伴出血病例:患兒,男,嘔吐伴意
2.2 治療方法?2.2.1 腦室外引流術或分流管調整術?腦室引流術仍為首選,因其可引出血性腦脊液,通過腦脊液自身置換改善IVH。主要指征為Graeb 評分,即腦室內血量。外引流可輔以應用尿激酶。目前,有文獻提到的最大注射量為10萬U,一天兩次,可有較好的效果。但也有文獻提到,6萬U與10萬
? 1、[出血層數X層厚(厘米)X出血面積最大層面面積(可用測面積法直接測,也可以用長徑X寬徑,記得單位是平方厘米)]/2=大約毫升數??? 2、急性腦出血的話手術打開的時候一般出血量會比CT估計的出血量大一點,因為腦出血后腦內本身是一個密閉的環境,本身出血對出血血管有一個壓迫止血的作用,當顱壓消失
1.病例資料?55歲女性,因間斷性頭痛1年入院。入院神經系統體格檢查示右側指鼻試驗陽性、右側跟膝脛試驗陽性。頭顱MRI平掃+增強示右側小腦半球類圓形占位性病變,對周圍腦組織造成推擠,呈T1等-低信號、T2等-低信號,均一強化,內部信號欠均一(圖1A、1B)。經右側枕下乙狀竇后入路手術。術中見腫瘤基底
誤診為皮層靜脈性梗死并出血的顱內原發腦膜黑色素瘤病例分析顱內黑色素瘤分為原發性黑色素瘤和轉移性黑色素瘤,目前尚無明顯的影像學特征將兩者區分開來。顱內原發性黑色素瘤罕見,大多數顱內黑色素瘤是由顱外腫瘤轉移引起的。當病變的臨床及影像學表現均不典型時,準確診斷就顯得比較困難。現報告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以下簡
顱內靜脈竇血栓(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是臨床少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大多預后良好。但CVST合并顱內血腫后患者的病情重、進展快,死亡率高達3%~15%。目前針對CVST合并顱內血腫的治療方案尚無統一意見。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2015年1月—2018
1.4治療時機?一旦明確診斷后立即給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當單純抗凝治療效果不佳,神經功能惡化或意識程度下降,出現梗死繼續加重時開始進行血管內治療。當全身抗凝聯合介入治療后仍然出現腦出血增多、腦水腫加重、腦疝或腦疝前期癥狀時,或保守治療過程中突然出現腦疝或腦疝前期癥狀時,均立即行去骨瓣減壓術及血